Tuesday, July 13, 2010

谢亚妹的20年家护护士 在她面前 没有人能表现得怯弱

早报(2010-07-11)

● 胡文雁
57岁的谢亚妹当家护护士20年,她每天服务六到七人,病人都有她的手机号 码,有急事随时可以找到她。
谢亚妹认为,最大的奖励来自病人脸上的笑容。“能看到他们健全的活下来,是金钱也买不到的快乐。”
丁香花的花语为“光辉”,穿在谢亚妹身上看起来特别舒服。

自1998年起,家护基金旗下所有
护士都脱下白色制服,一律改穿丁香色,那温柔的淡紫,清新悦目,沁人心肺。
57岁的谢亚妹一生为病人服务,当了39年的护士,这个月 正好是她转任家护护士的第20个年头。

丈夫也来帮忙
20年来,谢亚妹每天早上九点前一定离开办公室,背着至少有5公 斤的药包,有时还手提一个,不辞劳苦,东奔西走,天天上门照料病人,平均一天服务六到七人,忙起来一天试过跑13个地方。
她分配到美芝路、罗威路、明地迷亚路、加冷峇鲁路一带等六个邮区,病人大多是获家护基金大幅津贴的老弱贫困,其中一些长时间得谢亚妹照顾,把她视为亲人。
“他们都叫我‘密西’,有的跟了我10多年,很有感情,即使我拿假,都放心不下他们,老牵挂着他们有没有按时敷药吃药。”“密西”是早年人们对护士的称呼,是“miss”转化后的谐音。
谢亚妹热爱着她的工作,待病人就像家人朋友一样亲厚,人人都有她的手机号码,有急事随时可以找到她。
她其实无须这么做,下了班就是她私人时间,但她从不计较,平日已经常给病人私下送饭送衣服,帮忙张罗日用品、申请福利援助等,甚至把丈夫也带到病人家帮忙一些简单的电工。
“很多病人无亲无故,既然知道他们有困难,我又怎能袖手旁观?”

最大奖励来自病人的笑容
家护工作特别辛苦,除了奔波劳碌,还要面对各种状况。今天你走进去的可能是一间屎尿满地、臭气熏天的组屋;明天你要处理的或许是一个已经溃烂生蛆、血淋恐怖的伤口。凡此种种,谢亚妹一概一笑置之。“当了那么多年家护护士,什么场面没见过?这是工作的一部分,习惯就好。”
今年5月,谢 亚妹获国立健保集团和英勇基金(The Courage Fund)联合颁发的“健保人文奖”(Healthcare Humanity Award),以表彰她在家护领域所做出的无私奉献,但谢亚妹认为她最大的奖励来自病人脸上的笑容。
“他们尽管贫困,但过年过节,总要送我一些小礼物,知道我要上门,一些还给我准备汽水食物,那种温情实在叫人感动。”
谢亚妹说,这些年来,她工作的最大满足来自对病人的悉心照顾,使他们免除截肢的痛苦。“能看到他们健全的活下来,真是金钱也买不到的快乐。”

随家护护士“触目惊心”的半天
六月中的一天,谢亚妹带着我开始她一天的工作,为了迁就我的时间,她缩短日程,早上11点才从位于大巴窑中心的家护基金出 发,以美芝路为起点,至吉真那路(Kitchener Road)结束,一直忙到下午三点多才有时间坐下来吃午餐。整理出来的采访笔记,远不及我所见来得触目惊心。

11.37am 美芝路大牌6号5楼一房一厅
黄家一家四口就挤在这间小屋里,狭小的客厅摆了一张床,还有书桌、电视、冰箱;报纸、杂物、衣服、鞋子堆了一地,中间只空出一条小小的走道。
黄添益坐在床沿,左脚又黑又肿,脚板凹进去一个大窟窿,伤口已经有点扭曲变形。谢亚妹蹲在地上给他换药,又闷又热,出了一身的汗。
黄添益65岁,1997年左脚开刀切除肉瘤后,伤口就染上并发症,深及骨头,一只脚算是废了。从此他便失去工作能力,太太又患有精神病,当时两个儿子还在念书,一家四口仅靠政府的几百块救济金过日子。
谢亚妹说:“我定期给他清洗伤口,以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希望不用截肢啦,不然就麻烦了。”
因为家境贫困,家护基金都不收黄添益的钱,凡有多余药用品,也都留下给他。谢亚妹说:“我能力有限,只能多少帮他们一点。”

12.08pm 美芝路大牌5号6楼 一 房半厅
才听到脚步声,郭燕金就颤巍巍的站起来开门,用广东话说:“‘密西’,我等你很久了。”
86岁的老太太,孤零零一人住在简陋的房子里,最大消遣不过来自那台12英寸的老旧电视机,可电视机也快坏了,荧屏上的画面越来越小,小到都快看不见了。她絮絮向谢亚妹抱怨。
郭老太患有严重糖尿病,每天需注射三剂胰岛素,但她不识字,根本不懂从药瓶中抽取多少剂量。谢亚妹的工作就是每周上门一次,替她把要注射的胰岛素配好,方便老太太按时注射,并定期为她测量血糖,提醒她注意饮食。
郭老太说:“人老了,不中用,无儿无女,亲戚也不多,还好‘密西’常上来看我。亏得她,要不是她,我对着那些药都不知怎么办。”
  注射胰岛素后切忌空腹,谢亚妹临走时不忘再三叮嘱: “阿婆,打完针后记得吃点东西,要不喝杯美禄也好,千万不要空肚子,不然你会头晕的,记住了。”

奎因街 大牌269B号 10楼 三房一厅
75岁的老太太中风多年,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谢亚妹上门时,老太太的女儿已上班,家里只有女佣在照 顾她。
老太太那天拉肚子,房里一股异味。谢亚妹戴上口罩,熟练地为她清理干净,又把阻塞的尿管重新换上一条新的,再细心为老太太清理 褥疮。
因长时间卧床,老太太背后长了很大的褥疮,伤口直径10公分,且溃烂严重,皮肤裂开,露出鲜红的皮下组织。
谢亚妹用棉花沾药水深入清洗,可怜的老太太瘫在床上,已麻木得不知道痛。

采访外记 对自己的“无知” 该庆幸或不幸?
2.24pm 吉真那路大牌2号9楼 一房一厅
  客厅靠窗的地方摆了一张沙发床,陈怡英静静地躺着,鼻孔 里插着饲管,轻轻的呼着气。
  谢亚妹走过去,握住她的手说:“怡英好不好?乖不乖?”一边熟练地取下饲管,准备给她换一条新的。
   沉睡的怡英张开眼睛,开始挣扎、呻吟,眼泪不住往下流,还有鼻涕。
  陈妈妈过来帮忙托着她的头,安抚着说:“别动,就好了,就好了。”
   新的饲管终于插上,怡英不安的扭动着身体,喉咙里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芳华正茂的23岁,但怡英身高不到1.2米。她发育不全,四肢 扭曲,终日昏睡床上,对周遭一切全无意识,仅靠饲管里的牛奶维系着单薄的生命。
怡英9个月大时胎盘破裂,导致脑部严重缺氧,一出世时身体各器官已失去功能,养到两岁大,父亲因欠赌债而离家,抛下怡英和母亲及妹妹相依为命。
   陈妈妈小学没毕业,仅靠微薄的收入把两个女儿拉扯大。她在一家超市当包装工人,早上六点出门,下午两点前赶回家照顾怡英,每月工资只得700元,扣除怡英 的牛奶钱和医疗费,就剩400元生活费,省吃俭用,勉强度日。
  从2006年开始,谢亚妹就负责上门给怡英更换饲管,两个月一次,对陈家 的遭遇和环境大表同情,每遇到有人捐出多余的牛奶或饲管,她都不忘给怡英留一份,以减轻陈妈妈的负担。她说:“多伟大的母亲,你看她把怡英照顾得多好,抱 进抱出,每星期三还送她去做物理治疗,风雨不改,一个女人,不容易啊!”
  家护基金的社区关系经理在采访前提醒我要有心理准备,并细心为 我准备好酸梅和风油。他问:“有些伤口很可怕,你可以吗?”我说:“不知道,但什么都有第一次。”
  结果我没用上他准备的东西,因为在谢 亚妹面前,没有人可以表现得怯弱,最辛苦的是她,但她全程面带微笑,健步如飞,我跟在她后面,走得慢一点都不行,到终于有时间坐下来吃饭的时候,她开心大 嚼,我则已经有点食不下咽了。
  饿过头,口又渴,心里像有什么东西压着,非常不舒服。
  我发现我原来可以忍受脏乱不堪的 斗室、溃烂的伤口、排泄物的异味,但郭老太孤寂的面容,陈妈妈坚毅的嘴角,还有黄大叔那彷徨的眼神却叫我不忍卒睹。
  谢亚妹见我闷闷不 乐,体贴地说:“很吃惊吧?”
  我点点头。若非亲眼所见,我很难想象在繁荣的岛国,还有人是在这样的隙缝里生活的,我是应该为自己的“无 知”感到庆幸还是不幸?
关于家护基金
70年代为人口老化而设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副总理兼卫生部长杜进才博士便意识到随着人口结构逐渐老化,登门护理的需求将日益扩大,尤其 一些住在偏远地区,行动不便的老人,极需获得收费低廉但质量良好的医疗照顾,于是在1976年,他发起成立家护基金(Home Nursing Foundation)。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家护基金宗旨不变,仍以服务贫病老弱为使命。在2008/09财政年里,基金共为 4605名病人提供3万642次登门护理服务,除了帮助病人清洗伤口、更换饲管和尿管、监测血压血糖、备药、拆线等,近年,随着老年疾病越趋复杂,登门护 理服务也不得不扩大范围,除了给予护理者看护培训、帮助患者重新备置家居,还为病人联系社区内的医疗提供者,包括普通科医生、护理中心和家庭援助机构等, 以更好的管理病者的健康。
  家护基金旗下目前有25名注册护士,行脚遍及岛国各个角落。不管日晒雨淋,家护护士总是背着沉甸甸的药包,沿 家挨户去照料不良于行的病人。家护基金总经理罗淑晶说:“这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需有某种特别素质的人才能胜任,这些年来,要吸引护士加入登门护理并不容 易,因为在医院工作总比往返病人家来得舒适得多。”
  但家护工作时间固定,护士和病人之间建立更密切的关系,这种关怀和信任,为家护工作 带来极大成就感和满足感。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