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08, 2011

用平板电脑学华文 边玩边学乐趣多

早报 (2011-07-08)

学习华文不再拘泥于课本教学,义顺区的华民小学率先刮起了科技风,让学生用“创新科技”(Creative)平板电脑来学华文,边玩边学,以增加学生学习华文的乐趣。  记者走进小三华文教室,看不到学生手捧书本,也不见有哪一个学生显得无精打采的样子。他们三五成群,围着看一台平板电脑,兴致勃勃地认识生字的字义、造句和典故,“玩”得不亦乐乎。

  录取不少外国学生的华民小学,有一个特别华文学习班,班里十多名学生,都是来自非华族或者外国人家庭,如日本人、菲律宾人和印度人,唯一的华裔学生是土生华人家庭的孩子,家人平时非以华语沟通。只见他们每人手捧一台平板电脑,跟着平板电脑电子发音学语音,一字一句地朗读,咬字吐音,清清楚楚。

  来自印度的维诺,刚接触华文,却爱上了华文课。她甚至认为“英文很无聊,华文生动又有趣。”

  这套平板电脑教学法在华民小学刚推出一个月,也是本地第一所和“创新科技”合作、让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学习华文的学校。平板电脑的学习软件可以从网络下载诗词歌赋,方便学生朗读背诵;也可以让学生学习笔画顺序,或点击“发音”键,学生字发音。

  华文老师林金燕受访时说:“自从用了平板电脑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遇到不懂的问题,会自己先上电脑找答案,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强。”

  看到学生对学习华文的兴趣如此浓厚,校长林伟杰十分欣慰。他说:“科技进步,Ipod、平板电脑等先进电子产品很受年轻人欢迎。让学生使用平板电脑,不但能吸引小朋友的好奇心,也会加强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

  华民小学打算在这一个月内陆续购买80台平板电脑,并希望不久将来能让全校学生都能通过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华文水平。“我们也希望把这套平板电脑教学法推广开来,让更多学校考虑采用。”

*linghui@sph.com.sg

这套平板电脑教学法在华民小学刚推出一个月,也是本地第一所和“创新科技”合作、让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学习华文的学校。平板电脑的学习软件可以从网络下载诗词歌赋,方便学生朗读背诵;也可以让学生学习笔画顺序,或点击“发音”键,学生字发音。

陈川仁:对外来人才 要公平雇佣任人唯贤

早报(2011-07-08)● 何惜薇 报道

要继续从四方八面引进人才,又要兼顾新加坡人的福利,雇主就得进行公平雇佣、强调任人唯贤,政府也得让公众了解决策背后的种种原因。

  人力部政务部长陈川仁准将前天出席首届人力资本新加坡研讨会时,连同四名劳资合作伙伴跟与会者互动。回答全国职工总会工业关系(特别任务)署署长再纳有关如何确保新加坡人工资不被外籍员工压低时,陈川仁首次在公开场合上发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在这之前,他曾数次在本身的“面簿”上分享对外来人才课题的看法。

  陈川仁说:“我们始终致力于从世界各地引进人才,我想这值得持续。不过与此同时,要怎么确保鱼与熊掌兼得,这么做的同时也照顾到新加坡人呢?”

  他指出,政府必要时会检讨相关政策并作出调整,为大家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

  外籍员工是否过多是刚过去的大选备受关注的一个议题,《亚洲周刊》有关新加坡大选的特稿甚至直指“新移民、外劳成选战箭靶”。

  而陈川仁5月份在“面簿”上的相关短文,短时间内就吸引了100多个“赞”和200多个回应,大家对这个课题的关注可见一斑。工资较低的外籍员工普遍被视为是雇主没有动力提高员工工资,并且影响生产力的一个原因。

  陈川仁在研讨会上也说,雇佣必须公平、任人唯贤,不要让人以为大家排斥雇用某个国籍的员工,更不要让人们认为本地雇主偏爱雇用非公民。

  他阐明继续引进外籍员工,同时让新加坡人明白个中原因的重要性,特别是国家正面真正的竞争。

陈川仁不讳言,外籍员工课题总能挑动人们情绪,但新加坡并非唯一面对外籍员工影响的国家。在环球化的当下,人力资本流动异常频密,这些人才的流动不涉及感情。

  同样的,一个公司决定到另一处设办事处、区域总部,并不是因为它的高层对当地“情有独钟”,而是基于当地治安良好、社会稳定,以及能够聘用到质优员工等。

  他强调:“追根究底,我们追求的并不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数字,而是促进经济增长,为新加坡人制造好工作。”

  职总副秘书长、总理公署高级政务部长王志豪则认为,外籍员工所造成的影响广泛,不只是个别公司经济上取得好处或造成损失,“必须挤地铁者的抱怨就和公司的经济情况无关”。

  他说,必须在个别公司经济上受益、整体新加坡人获得好处,如拥有待遇更好的工作、以及社会冲击不至于太大等方面求取平衡。

  王志豪说,各公司都争取要更多外籍员工以应付订单的增加,可是它们这么做无形中就延后了作业方式或程序的检讨,产生了“后遗症”。

  王志豪说:“求取平衡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传教讲道’,而是必须协助雇主在这个方面发挥带头作用。”

*hosb@sph.com.sg

Tuesday, July 05, 2011

调查:怪别人对他们不够优雅 新加坡人自认很优雅

早报 (2011-07-05) ● 沈越 王秘 报道

新加坡人自认已经很优雅,总是怪别人对他们不够优雅,而外国旅客则认为,其实新加坡人都很优雅。

  根据“新加坡行善运动”所做最新调查显示,国人在评估自我及他人的优雅程度上有巨大分歧。此外,外国游客对新加坡人的优雅程度评价高,与国人评估其他国人的优雅程度形成强烈对比。

  88%受访的新加坡人认为,他们在过去6个月内曾经做过好事,但只有55%受访者表示,他们在同一时期感受到别人的善意。

  另外,有43%受访者自认亲切待人,但只有15%受访者认为其他国人亲切对待自己。也有35%受访者表示,曾对他人做过善事,却没有得到任何善意的回应。

  针对这点,新加坡行善运动秘书处总经理袁国栋博士受访时说:“这项调查结果显示,行善运动的根本问题是新加坡人很‘自我’,只记得自己善待他人,却忘了他人如何善待自己。”

  他也说:“要改变这样的观念,首先就是要提醒人们多答谢曾帮过自己的人。向他人释放善意并不需要太多精力,如帮他人开门等。若每个人都能从小事做起,新加坡的优雅程度肯定能提高。”

  多数受访者也认为国人只在对待家人与朋友时亲切和善。66%受访者同意,新加坡已是一个优雅社会。62%受访者则认为,新加坡生活节奏太快,不可能成为更加优雅的社会。

  调查也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游客认为新加坡是个优雅社会,排名超越了日本、泰国、澳洲及美国等地。

问卷调查

反映片面现象

  南洋理工学院社会系副教授郭建文受访时表示,问卷调查的结论很可能只反映片面的现象。

  他表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许多人在接受问卷调查时存有利己心态,因为批评他人远比批评自己来得容易。受访者也极有可能刻意提供一些答案,好让当局有所行动。

  有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认为新加坡需要更严厉的法律及罚款制度提高国人的友善程度,超过九成的受访者认为未来的行善运动应该注重解决具体的无礼行为。

  另外,31%受访者希望看到更多公众教育,5%受访者则认为,改善家教有助提高新加坡人的优雅程度。

  对此,袁博士表示,优雅必须从家里开始,教育和灌输优雅价值观应该是全方位进行,并不单纯是学校及社会的责任。家长如果没有以身作则,很难要求孩子优雅。

  这是新加坡行善理事会第三次进行新加坡优雅指数的调查,今年总共有1404人参与。新加坡今年的优雅指数为60点,比起去年的61点,下降1点,比前年的58点,高出2点,整体成绩平稳。

*sheny@sph.com.sg

*wangm@sph.com.sg

搭公共交通和出外用餐 最能考验国人行为

新加坡人在哪些方面不够优雅,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调查显示,新加坡人的无礼行为最常出现在公共交通、公共场所以及公共餐饮场所里。

  针对这份调查结果,记者访问的大部分公众都认为,新加坡人需要在公共场所和公共交通上表现得更优雅这一点。

  陈鸣骢(48岁,物流业职员)说,地铁上的让座文化依然欠缺,还有在停车场里,一些驾车者倒车太慢,后方排队的驾驶者缺乏耐心,动不动就按喇叭抗议,很不礼貌。

不懂得“分享”

  来自苏格兰的约翰(46岁,工程师)去过不少国家,他说相比其他国家的人民,新加坡人在“分享”这点上做得不够好,比如在食阁吃饭时喜欢霸占整张桌子,而不太愿意与人同桌。

  对此,新加坡管理大学社会科学院副教授柯宝星(Kirpal Singh)认为,新加坡人过于功利,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优雅文化自然难以形成。

  他表示,优雅文化要在本地生根发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国人如果只是点点头承认有这个问题,问题并不能自动解决。国人更需要以谦逊的心与纪律,把问题矫正过来。

  新加坡人虽然觉得国人在行为上可能不够优雅,但是不否认新加坡人本质是善良的。张巧萍(29岁,培训员)认为新加坡人虽然有些自我,但是在对待老人和弱势群体上还是充满爱心的。

  来自中国的永久居民张令(39岁,会计师)说,虽然新加坡没有遭遇过天灾人祸,但是在其他国家发生灾难时,都能从报章上看到新加坡人踊跃捐钱的报道,这说明新加坡人对别人的痛苦是能够感同身受的。

吕德耀谈学习华文华语经验: “有些东西是值得死记的”

早报 (2011-07-05) ● 何惜薇 陈美君 报道

死记硬背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非一无是处,关键是在语文的应用和鉴赏之间取得平衡。

  交通部长、外交部第二部长吕德耀昨天为今年的讲华语运动主持开幕仪式时,以本身学习华文华语的经验为例子说明,“有些东西是值得死记的”。

从死记硬背

谈诗词的鉴赏

  他受访时说,应该缩小语文的应用和鉴赏之间的鸿沟。他认为,虽然现实生活中须用英语帮助来自讲英语家庭的孩子了解华文字的含义,但有些东西必须是“纯正”的,不可被翻译成另一个语文,古诗词就是个例子。

  “只有记得诗词原来的文字,了解诗人的动机,才更能欣赏诗词。”

  吕德耀说,诗词有如歌词般在脑海中反复“重播”一段时间后,大家才能体会到它的美感、韵律,也才更能欣赏短短数十字背后的含义,以及诗人词人创作时的呕心沥血。

  这位毕业自英华中学、英华初级学院的部长,是2006年从政后积极学习华文。他昨天在致辞时朗诵数首诗词,尽管在朗诵欧阳修脍炙人口的名篇《生查子·元夕》时不时停顿,出席者仍报以热烈的掌声。

  吕德耀说,他虽然能以广东话和福建话与居民沟通,但学习华语还是很实用,而欣赏传诵了上千年的诗词则让他觉得与历史有了更深长的联系。

他说:“如果年轻一代完全不再死记硬背,他们可能会失去一些宝贵的东西。”  

  吕德耀也鼓励会说华语的家长选择华语为家里的沟通语言,他吁请家长说纯正的华语,以身作则,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华语和华族文化的重视,从而学好自己的母语。他建议父母让孩子通过观赏华语电视节目,收听华语广播节目,并且看华文书籍和报刊,甚至是漫画来学华文华语。

  他笑说:“我就是通过看《老夫子》学到一些华文词汇的。”

  他也以自己学华语的经历勉励大家:“我就是个例子,(既然)我行大家也会行,我可以大家也都可以”,从而带出华语运动今年的主题——“华文华语,多用就可以”。

萧作鸣:要诀只有一个   推广华语理事会主席萧作鸣致词时,鼓励大家多用华文华语:“无论是多学、多听、多讲、多写或多接触,要诀只有一个,只要多用,自然就能学好。”  

  讲华语运动今年迈入第32个年头,今年首次推出主题曲创作比赛,邀请公众为运动创作新的主题曲,借此鼓励国人探索并体会中华语文的文化奥妙。比赛优胜者有机会接受本地知名词曲创作人的指点。

  此外,问答比赛《华文?谁怕谁》今年将把焦点集中于学生,题目将包括广泛的题材,如中华文化、流行文化、历史、文学和现代常用语等。运动也包括一项特别为学生而设的创意短片制作比赛,预计将在明年推出,学生可透过摄影镜头感受中华语文和文化的博大精深。

  多位国会议员昨天也出席了活动,包括首次出席的阿裕尼集选区反对党议员刘程强和陈硕茂。刘程强受访时说,现实生活中做到多用华文华语的人不太多,今年讲华语运动的口号很切合实际。

*hosb@sph.com.sg

*chanmj@sph.com.sg

双文化工作小组当务之急,从各领域网罗双语双文化人才

(2011-07-05)
早报 ● 何惜薇 报道

刚成立的双文化工作小组昨天公布成员名单,小组当务之急是“挖掘”出潜伏在各个领域的双语双文化人才,希望“强强联手”以进一步推广华文、华族文化与传统价值观。

  李显龙总理大选前接受本报专访时透露,将在颜金勇部长所领导的华社联络组之下,成立一个新的工作小组。总理为小组定下三大目标:以新颖的方法培养新一代双语双文化人才与社区领袖;进一步推广华文、华族文化与传统价值观;以社团为基础,加强社会凝聚力。

工作分成三大块

  为落实这三大目标,由八名刚当选的国会议员组成的双文化工作小组(Bicultural Taskforce),把工作分成三大块:由小组组长、教育部高级政务次长沈颖所负责的语文与文化;蔡厝港集选区议员刘燕玲所负责的双文化;巴西立—榜鹅集选区议员颜添宝所负责的社会凝聚力。

  三人昨天接受本报的专访,透露小组现阶段将集思广益,接触不同的组织和个人,并计划在消化各个构想和建议后,于明年首季制定落实目标的方案。相关报告将提呈给华社联络组,然后交由政府考虑。

  针对双语双文化人才的培养,沈颖说,小组关注这些人“藏身”何处,要“挖掘”出这些人才,让他们壮大双语双文化人才的团队。

  她说:“我个人的猜测是他们其实不一定就在文教界、媒体界,可能是散布各地、各领域。双语掌握好的人,他们全面学习的能力可能也很强,可能去学医科、法律,或在金融界的工作。虽然他们每天工作时不一定用华文华语或用得不多,可是具备双语能力。”

  沈颖也说,“华社”是个具生命力的概念,本地已经不会再出现传统观念中的华校生,但双语教育政策多年来培养了不少热爱华族文化、有兴趣学习华语,而且对语文与文化颇有感情的年轻一代。她相信这些人会积极地帮助其他人学习华文华语,并且加深他们对华族文化的了解。

  她透露,自从成立工作小组的消息传开后,就有人主动与她联系与沟通,他们多为通晓双语的年轻人,对如何学习华文华语有些想法。小组接下来考虑主办座谈会等,听取不同意见。

除了网罗双语人才,双文化工作小组也持续与各个华社组织互动和交流,以掌握华社动态,共同探讨像“春到河畔”、华艺节等活动的成效,以及是否应扩大或深化这些活动。

  沈颖在本身的“面簿”网页上载了好几则与华社组织交流的消息,包括出席宗乡总会青年事务组15周年庆暨青年论坛,参观符氏社和林氏大宗祠九龙堂等。

  她认为,小组与华社组织可探讨携手帮助家长们营造学习华文华语的环境。另一个令她牵肠挂肚的双语相关课题则是,如何壮大本地翻译和通译的人才队伍。

  沈颖说,中英文程度相当好的社会,最佳的体现是有一个“相当强大的翻译和通译人才团队”。她说,本地在这方面虽做过不少努力,但始终没能贯彻,希望接下来能为志同道合者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共同思考如何建立这样的团队。 

  刘燕玲和颜添宝也从自身学习华文的经过,思考如何执行职务。由于父母都受华文教育,也是通商中国总裁的刘燕玲从小就对华文和华族文化有浓厚的兴趣。

  她上中学时选择了德明政府中学,是乒乓校队队员,对教练以华语发口令感到亲切。开始工作后,曾任职于经济发展局的她特地选择与中资企业有互动的岗位,她认为总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宝贵知识。

  刘燕玲说,有个商人告诉她成功之道不外是“一天做一件实事;一个月做一件新事;一辈子做一件大事”,从这句简单的话中,她体会到中华文化蕴涵的哲理。

颜添宝学生时代

喜欢华语辩论

  颜添宝学生时代喜欢华语辩论,曾参加亚洲大专辩论会。虽然首场比赛就落败,但筹备的过程,辩论对文字精确的要求,让他有了一定的磨炼,也让他受用不尽。

[中国早点] 香港政治比电视剧更好看
[时事漫画] 英叻组联合政府 泰军方接受选举结果
[名家专评] 郑永年:中国共产党最需要的是什么?
[总统选举] 哪位将是陈总统?
[中日关系] 日渔船赴钓鱼岛海域 中国要求撤离
*hosb@sph.com.sg

欢迎献策

  如果你热爱华文华语,对双语双文化的学习有心得,欢迎你把想法电邮到:

          hosb@sph.com.sg

Saturday, May 28, 2011

李显龙总理对国家政治体制的言论

“我们需要建设一个有利于新加坡长治久安的政治体制。即使我们的社会多了不同的声音,新加坡的政治也不应该陷入水火不相容的对立局面,否则我们就无法为新加坡人创造自我提升的环境和机会。”李显龙总理上星期六在新政府内阁宣誓就职典礼上讲话时,强调国家政治体制稳定,社会搁置争议、修复裂痕的重要。

Wednesday, May 25, 2011

政策研究院调查:比较年长国人 年轻人更积极参与政治

(2011-05-24)● 周殊钦 报道

我国年轻人一直以来都被形容为“对政治更为冷漠的一群”,然而一项本地最新的调查显示,这群在网络时代中成长的一代人,似乎比较年长国人更愿意主动从更多元的管道接收政治相关信息,也更积极参与政治。

  不过,这项调查的结果也肯定了就整体而言,国人一般上还是不太愿意参与政治。十人之中就有约八人没参与符合学术定义的政治活动,包括在请愿书上签名、投函报章或写信给国会议员、出席由基层组织或政府主办的讨论会、在网上发表或阅读政治相关内容,或转发这些内容等。

  尽管如此,年轻人显然更会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去参与政治。调查发现,透过网络参与政治的受访者比率虽然只有16.8%,但会在网上参与政治的年轻人明显较多,达25.5%。

  政策研究院在刚过去的大选之前进行了一项关于国人的政治特点和传媒使用的倾向的电话调查。它分析后确认年轻人的政治态度与较年长国人存有一定差别。例如就政治新闻来说,86%年龄介于21岁至39岁的受访者认为来自互联网的信息至少适度重要(moderately important)。相比之下,只有35.5%年满60岁的受访者同意这个观点。

  调查也发现,从传统媒体如报纸和电视及新媒体如互联网的使用来看,身为“网络一代”的年轻人也更为积极透过主流媒体的电子版如早报网,以及网络媒体如论政网站“网络公民”(The Online Citizen)等去吸收政治资讯。

  主导这项调查的三名研究员之一的政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赞浩指出,这项调查有助于了解年轻人对政治的心态,并反驳了一些对于他们的刻板印象。

  “相比之下,年轻人更稍多地参与政治,也稍微比较积极,但是参与程度高不了多少。可以肯定的是,指他们冷漠是不正确的。”

  阅读网络媒体新闻的人数虽然不多,却也非微不足道。不过,陈赞浩引述调查结果指出,他们不只是完全依赖替代性网络媒体,多数时候他们都会上主流媒体去了解更完整的信息。

  另外,调查报告也显示虽然全体受访者仍将传统媒体视为最受信赖的政治信息来源(见表),但是年龄介于21岁至39岁的受访者对互联网上的政治新闻的信任度比较高,比率达74.8%。相比之下,61.9%年龄介于40岁至59岁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的政治信息还可以相信。相信互联网的年满60岁受访者也大约占六成。

然而,代沟虽然确实存在,差异却不是很大。针对一些如“新加坡应由强势领导人领导”与“经济增长比言论自由重要”的课题,尽管认同程度有别,超过七成受访者都倾向同意这两个说法。(见表)

  调查也发现我国男女对政治的关注程度有别。无论是掌握政治知识,还是参加竞选群众大会,妇女相对都表现得比较不积极。例如,23.7%的男性受访者在2006年大选至少一次到竞选群众大会听演讲,女性受访者只有11.4%。

  政策研究院的这项电话调查是在去年8月至10月对1090名年满21岁的国人进行。受访者的性别、种族、年龄、收入、职业和教育水平比例,与全国人口比例近似。

  *chuching@sph.com.sg

年轻人较不会公开支持行动党

  根据调查,和其他年龄层相比,年轻人比较不会公开表态支持人民行动党。

  政策研究院去年在进行电话调查时,单刀直入地询问受访者在2006年大选中把选票投给哪个政党。结果发现,只有30.9%年龄介于21岁至39岁的年轻受访者表示支持行动党。其他年龄层支持执政党的受访者则有38.2%。

  然而,必须注意的是,无论属于哪个年龄层,受访者在回答询问时表态支持行动党的比例,都比现实中的比例为高。政策研究院的报告指出,这显示一些受访者在回答问题时可能有所顾虑。

  行动党在2006年大选的全国得票率是66.6%。不过,按调查结果计算,支持行动党的年轻人比例则高达87.3%,而年满40岁支持行动党的受访者更多达88.2%。

  年轻人另一个不同之处,也表现在他们比较愿意回答投票给哪个政党的问题。

据了解,拒绝回答这道问题的受访者占约四分之一。其中,拒绝回答的年轻受访者只有19.3%,较不想回答的40岁以上受访者所占的28.5%,明显来得少。

  政策研究院认为,这似乎指向一些受访者对这个问题感到不舒服,甚至担心。

  负责该研究项目的陈赞浩认为这个现象相当有趣。他说,这可能是因为年轻人比较不那么担心,同时对“投票是秘密的”这句话的解读也不同。较年长的一辈可能以为他们不应该对别人表明本身的投票立场。

Saturday, May 14, 2011

国人旅游兴致恢复 (2011-05-13)

● 陈能端

  大选尘埃落定,新加坡人趁年中学校假期出国游玩的兴致也逐渐恢复。受访的旅行社告诉本报,过去两个星期,他们接获的旅游询问明显增加,生意额上升了10%。

  业界人士指出,新加坡人一般在三、四月就会开始策划年中假期、预订旅游配套,但今年有几个不确定因素扰乱了这个习惯。

  曾兄弟旅行社市场通讯经理尹美珊说:“传统上,过了农历新年就会有顾客上门预定年中假期的配套,然后三、四月就是订购的高峰期。不过今年我们碰到了‘双重打击’,一方面是日本地震,另外就是大选日期没有确定。”

  但自李显龙总理4月19日做出国会解散和投票日的重要宣布后,情况就有了显著的转变。目前距离6月假期还有一个月的冲刺窗口,尹美珊表示,曾兄弟旅行社预料可争取和去年同时期保持相同的营业额。

  大通旅游是另一家生意回弹的旅行社。大通旅游高级副总经理(市场与公关)余柳华分析道:“举行大选导致相关行业人士之前都无法请假或者安排出国,这就包括公务员和媒体工作者,所以他们现在才开始规划假期行程。当然,另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大选过去了,大家终于可以放下心情,准备去轻松一下。”

  大选划上句点虽然缓和了国人的紧绷心情,但不是所有的旅行社都和曾兄弟一样乐观,认为今年年中的营业额可以和去年同时期的持平。

  大通旅游、中美旅游和康泰旅行社就估计,和去年6月相比,今年的营业额将减少10至15%。这主要和消费者仍对日本这个旅游景点战战兢兢有关。

  中美旅游市场与传播经理伍逸梅说:“日本市场占了我们业务蛮大的部分,而新加坡人还没有完全重拾对日本的信心,所以我们的营业额难免会受到影响。”

  日本多年来都是国人首选的旅游地点之一,现在少了这个选择,国人的注意力转移到欧洲、美国、韩国、中国、台湾和其他东南亚地区。

余柳华说:“最终我们或许可以争取到和去年持平或者是更多的客户,但是利润很难比较。打个比方,一个日本团的利润是东南亚团的三倍。”

  康泰旅行社市场部经理曹惠美补充了营业额很可能下跌的另一个原因。她说:“除了日本的因素,一些国人可能会因为大选耽误了他们做出旅游决定,干脆6月不出国了。”

日本旅游人数

年底强劲回弹?

  因为担忧日本核辐射的情况,国人对前往当地旅行的需求还未恢复到地震发生前的水平。但不同旅行社正通过各种方式重建国人对日本的信心,而业界也普遍认为,到了今年年底,日本旅游将强劲回弹。

  康泰旅行社以“超值”配套吸引了65人参加他们七天五夜的北海道之行。这个旅行团本月16日(星期一)启程,每名顾客的旅费(不含税)最低为999元,最高为1399元。日本发生地震之前,这样的配套价格一般接近2400元。

  这相信是日本3月发生九级大地震、海啸以及核泄漏的重大灾难后,本地出发到日本人数最多的旅行团。本报这个月初曾报道,专做日本旅游的Follow Me Japan旅行社4月底带领21人的旅行团到日本东京游玩,成为日本灾后本地第一个前往东京的旅游团。

  碰巧的是,曾兄弟旅行社下星期一也会有14人的旅行团到日本旅游六天。旅行团的团员是曾兄弟各个部门的职员和他们的亲友,他们凭职员优惠价到那里旅行,而他们这次出国还有特别任务在身。他们回国后,不但会和顾客分享旅游的美好回忆,还会把照片和相关信息上载到公司的网站或个人面簿网页上。

  尹美珊指出,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公司的职员可以充当“旅游大使”,通过他们的个人经历,解除消费者对前往日本观光的恐惧。

  新加坡全国旅行社协会总裁邱武侯受访时表示,新加坡人对日本的热忱自始至终都没有减少,目前若持有观望态度,只是因为无法克服心理障碍。

他说:“时间过去了,人们就会淡忘辐射问题。新加坡人这么喜欢日本,我有信心到年底的时候,日本的旅游人数就会回到正常水平。”

  曹惠美也赞同这样的看法,但她认为旅游配套的价格将是推动人们重新选择日本为旅游目的地的关键因素。

  她说:“如果年底的时候,到日本的机票和配套价格上调到地震之前的水平,有些人可能还是会觉得不需要这么快到日本去,而是选择到其他地方。”

赌场日均收入894万高于金沙 云顶新加坡首季营收增近三倍

早报 (2011-05-13)● 陈爱薇

云顶新加坡(Genting Singapore)首季营收增加近三倍,赌场圣淘沙名胜世界(RWS)日均收入为894万元,较滨海湾金沙(MBS)的日均收入635万元多出近40%。

  赌场名胜世界于去年2月开业,经营一年以来仍以去年第二季开业时平均日收960万元的成绩最亮丽,第三季和第四季的平均日收分别为795万元和843万元。

  今年第一季随着赌场、新加坡环球影城(USS)和酒店的业务持续增长,云顶新加坡首季的营收大增266%报9亿2260万元。此外,集团也从上年蒙受3亿9628万元亏损,转为取得3亿零544万元净利;税前盈利则猛增420%,报3亿8289万元。

环球影城每天吸引7400人

  云顶新加坡旗下综合度假胜地(IR)取得表现最好的季度扣税前营业盈利(EBITDA),增加347%报5亿3789万元。名胜世界的营收增加260%报8亿零440万元,以首季共有90天来计算,赌场每日平均收入为894万元。

  名胜世界营收的增长主要来自贵宾客户(VIP),较上年同期增加19%,如今占赌场毛营收的62%。

  另一方面,环球影城每天平均吸引7400人,每名游客平均消费88元;酒店入住率达79%,平均房价为280元。

  集团这一季业绩普遍比去年第四季出色,去年第四季营收报7亿7520万元,净利达到9165万元(不包括已终止的英国业务),税前盈利报3亿8980万元。

  名胜世界去年第四季营收报7亿7520万元,日均收入为843万元。环球影城去年第四季每天平均8300人,每名游客平均消费85元;酒店入住率为79%,平均房价为294元。

集团昨天在业绩报告中表示,今年第二季酒店的入住率预料受惠于夏季假期。新加坡环球影城将于本月底举行盛大开幕仪式,下半年将迎来海事博物馆及水族馆。

  此外,度假屋的第二阶段工程为加强设计而延误,预计西区度假屋将于2012年投入运作。

  反观滨海湾金沙,今年首三个月的税前盈利环比跌7%报2亿8450万美元(3亿4960万新元),主要因为赌客手气旺,及手气差的赌客拖欠赌场的债款达1100万美元(1354万新元)。

  赌场营收增加730万美元(890万新元)报4亿644万美元(5亿7189万新元),日均收入为635万元;酒店入住率为86.3%,平均房价为285美元(351新元)。

  金英证券分析师受询时指出,云顶新加坡仍占据贵宾客户和大众客户的主要市场。云顶新加坡看来更有能力吸引贵宾客户,并有意集中力量吸引这一方面的客户。分析师相信市场将对业绩作出正面回应。

  印度IIFL资本公司分析师认为,新加坡是亚洲东南方的门户,因此可以很好地把握亚洲博彩业崛起的机会;再加上首10年两家赌场垄断市场的局面,以及低博彩税和公司税,还有政府的支持,云顶新加坡较亚洲其他同行占优势。因此,分析师建议“买入”。

  马来西亚兴本银行研究(RHB)5月初一份报告指出,新加坡云顶可能面对的风险包括赌场执照条例的改变、亚洲其他区域赌场的竞争、高于预期的营运成本、经济的稳健和复苏,以及严重传染性疾病的爆发。

Sunday, March 20, 2011

"日本人的韧性"

早报

民族韧性,坚韧不拔
社区参与计划(CEP)
社会凝聚力、
应变紧急情况的能力
橡胶、玻璃球、快速反弹
掉以轻心

笔记:
核能发电厂(nuclear power pl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