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11)
● 谢燕燕
过去住在大巴窑文德路鹤春园的一批村民,数十年来一直默默地在照顾广孝山一组已没有后人祭拜的古墓。鹤春园的那批村民和那组古墓主人,其实非亲非故,唯一渊源,是大家都来自潮州普宁流砂市下村乡。
广孝山即将消失之际,一个未经注册的非正式同乡组织,在人情淡薄的今天,却发挥着浓浓同乡情,出钱出力花时间,负责安置广孝山一批无后人认领的孤坟。
过去住在大巴窑文德路鹤春园的一批村民,数十年来一直默默地在照顾广孝山一组已没有后人祭拜的古墓。鹤春园的那批村民和那组古墓主人,其实非亲非故,唯一渊源,是大家都来自潮州普宁流砂市下村乡。这当中又以巫、钟和曾三姓为主。
真正的故事,包括那组坟墓主人的身份,身世,为何客死南洋等,因时代久远,早已变得模糊不清。可是那股浓稠的同乡情,却跨越地域,跨越时空,历经变迁后依然保存下来。
日前由新加坡土地局承包商负责挖掘的这组坟墓(编号1745至1768)是由一个总坟和23个坟墓组成。
工作人员最后挖出27个安置枯骨的瓦瓮,这意味着墓主人是按照潮州民间“奉花金”的习俗下葬的,属于第二次入殓的迁葬墓。
坟墓最早可追溯到102年前
新加坡东南亚研究院研究员许耀峰博士和他的妻子叶碧青,一直关心着广孝山的迁坟工作,也做了不少田野调查。据他们观察,这些坟墓最早可追溯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最晚的也是民国11年(1922年),距离今天87年至102年。
负责“认领”和安置这组坟墓的是55岁的巫李炎和48岁的曾源泉。巫李炎的职业是修补轮胎,曾源泉从事冷气行业。
巫李炎告诉本报,他一家过去住在大巴窑文德路鹤春园(目前大巴窑修德善堂一带),当年村里住了近千名姓巫的村民,当中有很多来自潮州普宁流砂市下村乡,另外还有一些姓曾和姓钟的村民,也是来自下村乡。
据他回忆,最后一批村民是在1969年搬离鹤春园。村子消失整整四十年,昔日村民却凭着大家所信奉的太子爷(从下村乡引到本地的道教信仰),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在宏茂桥第409座巴刹旁聚在一起庆祝太子爷诞,宴席超过40桌,也就是说有四五百人出席。
另外,每年清明正日之后的星期天,一些同乡也会到广孝山祭拜上述同乡的墓。
曾源泉没有住过鹤春园,但他祖母、父母住过。他是被“下村乡社”发起人之一的曾海玉拉进这个非正式组织。这名发起人三四年前因病逝世后,他和几名年轻人便决定接手维系这段乡情。
巫李炎曾听87岁的老母亲说,下村乡人很早便有庆祝太子爷诞的习俗,迁到新加坡鹤春园后依然延续传统。日军南侵时,村子里只有一人被炸死,战争结束后,村民庆祝这一日子的盛况比过去风光。照顾广孝山同乡的坟墓,也是这样延续下来的。
根据广孝山总墓上的记载,这组墓的下村乡人,总共由12个姓氏组成,可是鹤春园基本上只有三大姓氏。另外,这组墓中还有一个叫巫摇的“侯明义士”,显示他可能是反清复明人士,也可能是秘密社会如洪门会成员。
巫李炎说,前天“出土”的27个花金瓮,应该是迁自昔日泰山亭(目前义安城后面)和“面干间”(汤申路和马里士他路一带)的坟山。
这些先人遗骨经火化后,目前安置在万礼骨灰瓮安置所。巫李炎和曾源泉表示,他们会延续传统,每年清明时来祭拜这些百年前的同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