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moral values.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moral values. Show all posts

Saturday, August 01, 2009

调查:若有朋友陪同 大学生更愿意当义工

(2009-07-31)

蔡永伟

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四年级学生黎俐君(21岁),早自中学时代就对当义工颇感兴趣,不过因为对这类志愿工作不熟悉而裹足不前。

  三年前升上大学时,她终于在朋友的鼓励与陪伴下,踏出做义工的第一步,出席校内的学生社区服务俱乐部的活动,从此开展了精彩的义工生涯。

  如今已是俱乐部副主席的黎俐君昨天受访时回忆说:“如果当年朋友没有陪我一起去,我现在恐怕还会犹豫不决。”

  一项最新调查就发现,若有朋友陪同,本地大学生将更愿意当义工。

  这项调查由国大义工网络(NUS Volunteer Network)和国大管理学院社会创业与慈善事业中心(Centre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nd Philanthropy)展开,今年5月针对3143名17岁到29岁的国大本科生进行网上调查,了解他们当义工和捐献的态度。

  全国青年理事会青年研究基金资助这项调查。

  调查结果发现,每10名学生当中,有超过7名愿意在国大投入义工服务,不过前提是朋友也一起参与。国大没有强制学生须履行义工服务的政策。

  黎俐君认为,中学和初院强制性的社区参与计划(Community Involvement Program-

me)和自发的义工活动很不同,大多数学生都对后者不了解,也不清楚各种义务工作的性质,因此往往止步。

负责展开调查的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子颖也指出,许多青年其实想当义工,为社会尽力,不过经常因为对义工活动感到陌生而却步。亲友的支持,相信可帮助裹足不前的青年勇敢尝试义务工作。

  他进一步解释说:“许多义工得和智障者、精神病患、年长者等等接触,时常会谈论死亡和疾病等课题,年轻义工的心理难免受到影响。”

  因此,朋友的支持变得至关重要。“义工若是结伴服务,就可以相互倾诉,减少心理负担和压力。”

  事实上,调查显示,近80%的青年投入义工服务时,往往都是和朋友一同参加。

  义工网络主席林志亮(24岁)说:“我们日后会鼓励义工邀请他们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参与义务工作。”

  但是,与朋友一起当义工有利也可能有弊。

  红十字会国大分会副主席黄佩珊(23岁)认为,他们可能会局限在自己的小小社交圈子,而错过与其他义工和服务对象的交流机会。

三成国大学生

至少当过一次义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30%的国大学生过去一年内至少当过一次义工,这比全国平均的16.9%多出近一倍。

除了参加校内的社区参与计划外,四成大学生也自行参与其他义工活动。

优雅社会的人文素质须发自内心

(2009-07-27)

陈汉豹

外人都称道新加坡治安好、环境美、文化水平高、国民友善有礼,堪称是优雅之都,礼仪之邦。这些局外人,如果在新加坡住久一点,相信他们或许会调整自己的观点。

  殊不知,国人之所以会为他人着想,之所以友善有礼,过半是慑于四大律法:鞭刑,坐牢,罚款,劳改。说不定,驾车不敢超速,不敢闯红灯是怕中三万;搭地铁不敢吃东西,不敢不让位是怕罚款;不敢乱抛垃圾是怕劳改,不敢作奸犯科是怕鞭刑。

  台湾花逾5000万元宣导“为人有品德,做事有品质,生活有品味”的“有品运动”,深值我国借鉴。

  新自由主义者约翰米勒说:“评判一个政府的优劣,在于其能否增进人民的品德与智慧。”

  教育是开启智慧之门,这一点,政府做到了。品德则有赖于公共教育,人民有了正确的价值观,知晓是非与善恶,懂得礼义与廉耻,自然就会自我约束,而无需法律来规范。政府尚须努力提高人民的人文素质,努力将人民的“不敢”化为“不会”。

  总而言之,人民知是知非,知礼知耻,人与人间有爱心,有温情,有关怀,有礼让,有包容,有人情味,这个社会,才配称为优雅。

Thursday, May 14, 2009

数十载同乡不弃 广孝山孤坟不孤

(2009-05-11)

● 谢燕燕
  过去住在大巴窑文德路鹤春园的一批村民,数十年来一直默默地在照顾广孝山一组已没有后人祭拜的古墓。鹤春园的那批村民和那组古墓主人,其实非亲非故,唯一渊源,是大家都来自潮州普宁流砂市下村乡。

  广孝山即将消失之际,一个未经注册的非正式同乡组织,在人情淡薄的今天,却发挥着浓浓同乡情,出钱出力花时间,负责安置广孝山一批无后人认领的孤坟。

  过去住在大巴窑文德路鹤春园的一批村民,数十年来一直默默地在照顾广孝山一组已没有后人祭拜的古墓。鹤春园的那批村民和那组古墓主人,其实非亲非故,唯一渊源,是大家都来自潮州普宁流砂市下村乡。这当中又以巫、钟和曾三姓为主。

  真正的故事,包括那组坟墓主人的身份,身世,为何客死南洋等,因时代久远,早已变得模糊不清。可是那股浓稠的同乡情,却跨越地域,跨越时空,历经变迁后依然保存下来。

  日前由新加坡土地局承包商负责挖掘的这组坟墓(编号1745至1768)是由一个总坟和23个坟墓组成。

  工作人员最后挖出27个安置枯骨的瓦瓮,这意味着墓主人是按照潮州民间“奉花金”的习俗下葬的,属于第二次入殓的迁葬墓。

坟墓最早可追溯到102年前

  新加坡东南亚研究院研究员许耀峰博士和他的妻子叶碧青,一直关心着广孝山的迁坟工作,也做了不少田野调查。据他们观察,这些坟墓最早可追溯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最晚的也是民国11年(1922年),距离今天87年至102年。

  负责“认领”和安置这组坟墓的是55岁的巫李炎和48岁的曾源泉。巫李炎的职业是修补轮胎,曾源泉从事冷气行业。

巫李炎告诉本报,他一家过去住在大巴窑文德路鹤春园(目前大巴窑修德善堂一带),当年村里住了近千名姓巫的村民,当中有很多来自潮州普宁流砂市下村乡,另外还有一些姓曾和姓钟的村民,也是来自下村乡。
  据他回忆,最后一批村民是在1969年搬离鹤春园。村子消失整整四十年,昔日村民却凭着大家所信奉的太子爷(从下村乡引到本地的道教信仰),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在宏茂桥第409座巴刹旁聚在一起庆祝太子爷诞,宴席超过40桌,也就是说有四五百人出席。

  另外,每年清明正日之后的星期天,一些同乡也会到广孝山祭拜上述同乡的墓。

  曾源泉没有住过鹤春园,但他祖母、父母住过。他是被“下村乡社”发起人之一的曾海玉拉进这个非正式组织。这名发起人三四年前因病逝世后,他和几名年轻人便决定接手维系这段乡情。

  巫李炎曾听87岁的老母亲说,下村乡人很早便有庆祝太子爷诞的习俗,迁到新加坡鹤春园后依然延续传统。日军南侵时,村子里只有一人被炸死,战争结束后,村民庆祝这一日子的盛况比过去风光。照顾广孝山同乡的坟墓,也是这样延续下来的。

  根据广孝山总墓上的记载,这组墓的下村乡人,总共由12个姓氏组成,可是鹤春园基本上只有三大姓氏。另外,这组墓中还有一个叫巫摇的“侯明义士”,显示他可能是反清复明人士,也可能是秘密社会如洪门会成员。

  巫李炎说,前天“出土”的27个花金瓮,应该是迁自昔日泰山亭(目前义安城后面)和“面干间”(汤申路和马里士他路一带)的坟山。

  这些先人遗骨经火化后,目前安置在万礼骨灰瓮安置所。巫李炎和曾源泉表示,他们会延续传统,每年清明时来祭拜这些百年前的同乡。

Wednesday, February 11, 2009

女星自爆18岁失身追踪 揭露性经验遭批评 杨意玲:我只是够坦白

大胆公开性经验被批评,杨意玲回应:“我只是够坦白!”

《联合晚报》昨天报道,本地女艺人杨意玲在博客中,大胆自爆6岁已有性快感、18岁失身,立即引起一些家长深表关注,认为艺人言行应谨慎,以免对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

对于批评声浪,杨意玲觉得无法理解。她说:“我只是照实说,说真的,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在杨意玲的博客里,最让人惊讶的莫过于她对自己失身过程的描绘。“我的第一次,是在毫无准备、仓促的情况下,在我的床上完成的,姐姐当时就睡在双层的床上。我只有18岁,真的很怕父母发现,更担心姐姐突然醒来,看到我的裤子已经拉下……”

对于这番言论,杨意玲说:“放眼全球,父母应该知道,18失身,应该是一个相当保守的年龄了。”

杨意玲以美国的一项调查为例,指美国的女孩,平均在15岁就开始有性经验。

她也觉得,一些批评者在阅读她的博客时,往往忽略了她具“社会责任”的一面。

因为在博客中,她也同时写道:“回头看,我真希望自己没有那么轻易献出我的第一次,我当时不懂得珍惜自己。”

至于“分享”自己的性快感经历,杨意玲解释,她只是通过“性教育和一丁点的自我探索”去了解“性快感”。

杨意玲觉得,局部解读她的博客内容,对她并不公平,因为更大胆的博客大有人在。

“你如果读过我的其他言论,你就知道我的言论其实很温和的。”

公众怎么说:一些细节 或许可免

针对杨意玲公开婚前性经验,公众看法不一:

市场执行员赖小姐(33岁)说:“我不会介意,但一些细节或许可以避免,尤其当你是形象健康的公众人物。杨意玲的博客有很多年轻网友阅读,这可能会带来问题。”

家庭主妇刘女士(29岁)说:“看了很不舒服,没有必要公开。难道她没有其他东西可以写?”

一名网友则说:“很难想象,一个六年级的女学生在探索性快感。”

性感辣妈歌手李芝瑛(Maia Lee)说:“我爱死你(杨意玲)的每一个真言。这种事太个人、太难为情了,我从不敢向任何人提起,直到你开创先河!”

Tuesday, January 27, 2009

不肖子讨30元不遂 花盆砸破老父头

不肖子讨30元不遂,竟用花盆砸破老父的头后逃之夭夭,老父到医院共缝了7针。

这名年迈的父亲苏先生(69岁,兼职德士司机)受访时透露,事情发生在前天(21日)下午1时许,不肖儿现年37岁。

“那天,他一睡醒,就向我太太讨30元。”

苏先生说,他见状马上阻止妻子(65岁)给钱,没想到儿子竟然大发脾气,把住家全部的水龙头打开,让水流个不停。妻子见状,就拿了一根竹竿欲阻止儿子。

“那个不肖儿,竟与我太太抢竹竿,过程中,他把竹竿都弄断,他拿起断了两截的竹竿,对着电视机就砸过去。”

苏先生说,砸了电视机之后,儿子并没有善罢甘休,反而跑到厨房,不停挥拳,猛打冰箱和橱柜,把橱柜都打得凹了进去。

“儿子之后走向大门离开,我见了就追了上去,正要打电话报警,他竟乘我不留意,拿起放在走廊的花盆,狠狠地砸向我的头。”

苏先生当场头破,鲜血直流,手也被花盆碎片割伤,他过后送院缝了7针。



警要寻 不肖儿
不肖儿要逃跑,七旬父满头鲜血追上去。

“可惜当我到跑到电梯时,儿子已不见踪影。过后也就没有回家了。”

警方受询时证实这起案件,发言人说,他们目前正在寻找苏先生的儿子,希望他协助调查这起案件。

5000元阿窿债 老父帮他还
儿子不工作,每天早上跟两老拿30元,晚上回家又再拿50元,没钱就向阿窿借,这几年已有多组阿窿上门泼漆。

苏先生说,儿子从没有去找过工,每天只会伸手向母亲拿,早上30元、晚上50元。

“我们两老都几岁了,我一星期才工作2天,1个月才赚约400元,妻子在家帮人剪头发,收入也不多。”

他说,儿子向他们两老拿不到钱,就会向91岁的外婆拿。此外,苏先生说,儿子还向阿窿借钱,阿窿上门讨钱,他也只好帮儿子还债。

“我帮他还了至少5000元。”

年前曾拿刀砍父
苏老先生也说,在2007年时,儿子也因为讨不到钱,竟拿刀砍他,幸好当时只是划伤手臂。

“没想到他越来越狠,如今竟还拿花盆砸我的头,简直是要我的命。”

他说,他的头缝了5针,右手被花盆碎片割伤,缝了2针,下星期三到医院拆线。

家中吸毒 老父报警
儿子在家吸毒,父亲怒报警,儿子已进出戒毒所五六次。

苏先生说,儿子原本在工艺教育学院就读,但没有毕业就去当兵。

他透露,儿子当完兵后就开始吸毒。

“有时他在家里吸毒,我就报警,之后,他就没有在家吸毒了。”

‘你这么懒惰差劲,为何没被炒鱿鱼?’ 不满被教训 男生辱骂老师

一名少年疑不满被老师教训,竟在网上指名道姓骂老师,他的学长见状后,纷纷留言力挺那名老师,少年自知理亏,公开道歉!

本报记者日前上网时发现,一名少年叫“whocaresnotme”的少年,去年11月间,在一个网上论坛上,指名道姓的公开表示,自己恨透了一名姓詹姓男老师。

少年声称,该老师歧视成绩差的班级,总是喜欢在好的班级面前数落他们。

他也指,该名老师每堂课只教3个题目,只对美丽的女生以及爱吸引他注意的学生有反应。他也声称,老师喜欢讲变态笑话。

他在网上论坛上写道:“真不明白你这么懒惰和差劲,为何没被炒鱿鱼?”

少年在大肆批评詹老师后,呼吁本地学生大声说出他们最憎恶的老师,好让老师能在网上看到。

詹老师的多名前学生见状后,纷纷跳出来,力挺詹老师,炮轰该名男生不像话。

事隔1个多月后,这名少年似乎感到后悔了,他在网上公开道歉。

本月8日,他在网上写说:“讨论就此关闭,所造成的困扰,(我)感到抱歉。”

牵连另外 20名老师
自己骂老师还不够,少年也鼓吹其他学生出面骂老师,导致近20名老师“受害”,其中6名老师还惨被公开全名全姓。

刚开始时,学生们还很含蓄,多数只肯说出老师的姓,并没说出老师的全名或学校,但该名少年却鼓动学生公开老师的全名及学校,结果引来一些学生的留言,例如:“我讨厌你郑老师。你从未教导我却企图用椅子砸我”、“谢老师,我们恨你,你在家政班尝试用食物毒害我们”、“李老师,你说抽烟有害身体,但你的口气却有烟草味。我的朋友说看不到你写的字,你就大发雷霆”等等。

不少网民看了,纷纷表示这些学生太过分。

学生力挺老师
●KWSoh45610:当詹老师刚成为我们的物理老师时,我们的学习基础很差,但他从未放弃我们,并想出很多方法来帮助我们。没有他,我现在不可能在国大读物理系。

●xintian91:詹老师的教学方法很有趣,请你尊重他。我们支持你,詹老师。

●NatalieHa:詹老师是一名积极认真的老师。我觉得如果你抛开成见,把注意力放在詹老师教学内容,肯定受益良多。

●jinxxppp:詹老师教学时总是妙语如珠,不像你指的那样喜欢说变态笑话。只要是愿意学习的学生他都肯教。

‘巴士亲热风波’追踪 女生不写悔过书 上门向议员求助 - 今早回初院上课

女生没写悔过书,今早回校上课!

本报日前报道,一对穿着初院制服的情侣在巴士上公然亲热,照片被人拍下并放上网。女生后来被校方要求写悔过书,并撤除她学生理事的职位。据知,两人其实是干兄妹的关系,都是18岁的初院高二生。

女生的父亲郑先生(60多岁,小贩)星期一亲自到学校,想为女儿讨回公道,并说女儿根本没有做错事,非常不满校方要女儿写悔过书认错。当时他也声称,如果女儿不写悔过书,校方就不让她离开学校,她也不能回去上课。

郑先生夫妇昨晚带着女儿,向所属选区的国会议员求助,希望校方能让女儿回去上课。今早,女生已经回学校上课,也没有写悔过书。

郑先生说:“我们和议员面谈了一个小时,议员替女儿写了封信给校方。女儿在过程中难过得流泪,由于贫血关系,还感觉晕眩。”

据了解,议员也在信中,要求校方考虑让女生恢复学生理事的资格。

郑先生透露,女儿过去几天心情非常低落,也吃不下东西,家人担心她的健康会出问题。

女生父亲:



希望事件不影响 女儿升大学机会
郑先生表示,女儿自小成绩就非常优异,从小学开始每年都获得奖学金,还一心想要进入大学就读。

女生除了非常用功读书,周末时也会去做兼职,从早做到晚。

郑先生说:“我每天给她15元零用钱,她多数存起来,做兼职的钱也存起来。他告诉我想要读大学,没想到却发生这样的事,希望不要影响她读大学。”

郑先生也说,女儿除了读书、参加课外活动,就是做兼职,根本没有时间交男朋友。

女生在家中排行最大,还有两个8岁和6岁的弟弟。

老妇卖屋引发家庭纠纷追踪 年长读者反映: 房子留着养老 好过依靠儿女

留着屋子养老,好过靠儿防老!

本报昨日报道,一名老妇卖组屋获得40多万元后,她的子女突然争着要奉养她,引发家庭纠纷。

新闻刊登后,不少上了年纪的读者反映,老来有自己的房子,确保有个安身之窝最重要,现代社会已经很少人会相信养儿防老这一套了。

有的年长者说,不是不相信自己的儿女,而是子女成家后都有自己的生活,如果强逼子女住在一起,经常发生摩擦过得不快乐,也没有意思。正所谓相见欢,同住难,何必为难自己和儿女。

本报上街头访问了10名年长者,超过半数表示,不介意儿女婚后搬出去自组家庭,自己会留住房子,生活才有保障。

65岁的陈女士育有一对儿女,儿子已经40岁,女儿也32岁了,已成家的他们,经常叫母亲搬去同住,不过她都拒绝了。

“我有自己的房子,平时可以到他们的家短住,但我不会卖掉房子搬去跟孩子住。”

陈女士说,相处好同住难,很多时候虽然短暂的相处没有问题,但住久了便会产生磨擦。

“孩子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当父母的也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只要能感受到他们的孝心就够了。”

60岁的王金璎受访时说,为人父母者应该“会做人”,不要一心以为子女一定会奉养父母。

“社会新闻和电视剧看得多了,常有子女哄父母卖掉屋子后就变了样,这类例子比比皆是,老一辈的人不应抱着养儿就能防老的旧观念,应该为自己着想。”

王金璎说,她的独生女目前30多岁,在澳洲定居。她住在组屋,从没想过要飞到澳洲与女儿同住。

不应抱着养儿防老观念 老一辈的人 应为自己着想 网友讨论 子女对父母不好 下一代会有样学样
本报报道在omy网站引起讨论,网友认为这类家庭纠纷时有所闻。

有网友说,子女若对父母不好,他们自己的孩子看了,将来长大了也会有样学样。

署名“甜甜公主”的网友说:“这些很可能是长辈对于后辈的影响,他们曾经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以后他们的子女也会这样对待他们。”

也有网友很同情新闻报道中的男子,要过年了却找不到母亲。

本报昨日报道,一名男子投诉,他原本与母亲同住,可是兄姐接走母亲后,母亲就将组屋以40万元卖出。要过年了,他却找不到母亲,令他非常不满。

高官奢侈游 反应两极化 阿叔阿嫂:“好练” 年轻一辈:没什么

常任秘书陈荣顺砸4万和家人到法国学烹饪,引发市民两极化的反应。阿叔阿嫂批评他“好练”(炫耀);但年轻一代认为“不过是实话实说,无贬低他人之意,没什么!”

尽管如此,主管公共服务的国防部长张志贤昨在国会上表示:“发表那篇文章,显示他欠缺敏感度,是个欠缺思考的判断。”

陈荣顺是在去年底携妻儿去巴黎上5周的烹饪课程后,于本月6日在《海峡时报》发表旅游文章。

由于烹饪学费高达每人1万5000元,一家三口单学费就花4万5000元,引来网民炮轰:“高级公务员说一套做一套,好练还要公告天下!”

多数网民认为,高级公务员在经济艰难时期,无视于面对裁员威胁的人民,这边厢叫大家勒紧裤带渡难关,那边厢却潇洒举家出游学烹饪。

章女士(67岁)说:“儿女这阵子都在谈不被裁已是万幸,他作为公务员要体恤民情,我们俭朴谦虚的社会风气都不见了。”

李先生(46岁)说:“他一个人的半数学费,我就要好几个月才赚到,他在经济不景时这么大手笔,叫人心里不是味道。”

不过,受访的年轻国人和部分网民认为,他只是赚多花多,实话难道不能实说?

沈小姐(29岁)说:“很多人花比他多几倍的钱享受假期,只因为没上报就OK?怎么花钱是个人自由,没什么错。”

名人、议员怎么看?
马炎庆(丹戎巴葛集选区议员)

他可能是想突出如何促进家庭关系,以及学一门新手艺的不易,但有些字眼未经斟酌欠妥当。

民众看李铭顺、范文芳今年的结婚花费,和公务员出游怎么消费,有着不一样的心态。特别是烹饪学费不低时,会让人觉得公务员拿纳税人的钱这么过日子,不很妥当。

李美花(宏茂桥集选区议员)

不同读者会有不同解读,以目前的经济局势来说,这么写时机不对。

公众人物在公开场合要谨言慎行,即便和家人在外用餐,也不能跷腿或当众责骂孩子。

李荣达(著名发型师)

一些没拿花红或被裁的公众看了的确会反感;不过只要想想他在私人企业工作,说不定赚更多钱,去旅游就不敏感了吧?时刻谈裁员、保饭碗,去旅游能放松一下,大家反应不该过于激烈。他不是借钱出游享受而是学烹饪,对我来说OK。

器官捐献者合理报酬 多数公众:最少要5万元

卫生部拟议修改“人体器官移植法令”并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公众咨询活动。85%的回应者同意按照国际道德规范,让活体捐赠者获得一笔钱。

卫生部拟议修改“人体器官移植法令”并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公众咨询活动。85%的回应者同意按照国际道德规范,让活体捐赠者获得一笔钱。多数人认为捐献者的合理赔偿超过5万元。

四处修改获得大部分回应者支持
卫生部昨天发表文告宣布,一共有55名公众和9个机构发表看法。另外,卫生部上个月2日在人民协会举行对话会时进行问卷调查,共有162人回复。该局也表示,人体器官移植法令拟议进行的四处修改获得绝大部分回应者的支持。综合调查结果如下:

93%同意60岁以上的死者,如果生前没有要求退出,可捐出器官;
95.5%同意允许在世的捐献者和受赠者进行交叉配对;
85.5%同意给予活体捐献者合理的金钱报偿;
96.5%同意严惩器官买卖集团和中间人。
问卷调查也显示,96%的回应者同意在死后捐出器官,协助器官衰竭的病人。对于捐献者获得多少金钱报偿,76%的回应者认为合理数目应该超过5万元。

卫生部说,多数的回应者认为当局应该承担或抵销捐肾的费用,支付直接开销(例如交通和住宿费)、间接损失(包括收入损失)以及未来开销(预期的复诊费)。

不过,一些回应者也指出,捐献者得到的那笔钱被称为“报偿”(compensation)可能让人误以为,当局是用金钱利诱人们捐出器官,从而削弱自愿捐献的意愿。

将考虑公众建议避免“报偿”字眼
卫生部在文告说,该局将根据国际道德规范和指导原则,制定一个合法和符合道德标准的体制,协助捐献者承担费用,从而减少器官捐献的障碍。该局将考虑公众的建议,尽量避免使用“报偿”这个字眼。

继续严厉取缔非法器官买卖
卫生部也在文告声明,当局继续严厉取缔非法的器官买卖。因此,该局决定严惩器官交易的中间人。

现有法令并没有区分出售和购买器官者,以及中间人的刑罚,同样是监禁不超过12个月、罚款不超过一万元或两者兼施。修正案一旦通过,中间人的刑罚增至不超过10年监禁,罚款不超过10万元或两者兼施。

Monday, August 18, 2008

牛车水有个‘锁’老人俱乐部



牛车水有个“俱乐部”,专门“锁”老人!

在这个俱乐部里面,老人能自由从事下棋、麻将等活动,不过,大门是上锁的,他们不能擅自出入。

别以为俱乐部虐待老人,其实,把大门上锁,纯粹为让人有多一份安心,避免善忘的“会员”踏出门口后,迷路而走失。

位于史密斯街335A座组屋的这个永恩失智症日间看护中心,其实是一间专门为失智症或老人痴呆症病人而设的日间看护兼托管服务。

中心目前有25名年龄介于65岁至92岁,患有不同失智程度的病人。

中心看护经理王雪诗(32岁)受访时说,一般乐龄日间看护中心或疗养院,并不适合行动能力自如的失智病人。

“他们会径自走出去,常会迷路走失;有的还会与其他正常的老人起冲突。”

她说,失智症看护中心的看护人员受过专门训练,能理解病人的需求,安抚病人情绪;由于大门上了锁,家属无需担心病人会走失。

中心也按个别病人的喜好和病情,将他们分组,从事下棋、彩绘、算术游戏、打麻将或做手工艺等益智活动。

“这些活动能锻炼他们的记忆,保持脑筋灵活,除了延缓病情,也让他们过得更充实。”

熟悉环境对病人有益

熟悉的环境和规律的生活,对失智症病人更有益。

王雪诗说,失智症日间看护中心,提供日间托管的方便,让病人能继续与家人长期生活。


将不同颜色的豆子分类,也能让病患保持脑筋灵活。
“对一些较轻微的失智症病人来说,能与家人在一起,过着熟悉和规律的生活,对病人的身心较有益。”

她说,有意把亲人送来托管中心,需有医生的证明或介绍,“我们会安排两天的免费‘试验期’,看病人能否适应中心的环境,才接受他们。”

对于需要特别医疗护理的失智症病人,中心会建议家人求助于专门的疗养院。

日间看护中心按托管次数而定,每月费用介于300至500元,车子接送服务则每天6元,收费会按个别支付能力调整。

Tuesday, July 29, 2008

公众炮轰《至尊厨王》性别歧视 《奔向健力士》浪费面包



不少观众在看了星期一(21日)的《至尊厨王》第四集后,纷纷拨电给《新明日报》指出,节目的比赛规则限制,每名参赛者必须在指定的90分钟(1小时30分钟)内完成菜肴,除了那期节目唯一的女参赛者之外,其他4名男参赛者都做到这一点。
●男参赛者:限时90分钟
●女参赛者:超时仍入围

“电视荧幕显示,到了1小时48分时,那名女参赛者还在煮,并没有完成菜肴,相信等到她煮好时,已经2小时了。”

可是,到了最后,这名没有在时限内完成比赛的女参赛者却被评审赞扬,还给了她最高分,让她昂然步入下一圈。

一名43岁的家庭主妇陈太太说:“我觉得这样很不公平,不能因为她是唯一的女参赛者就偏袒她,给她多一点时间完成比赛呀!”
评判梁兆基:她的总体表现优异

本地名厨Sam Leong(梁兆基)是《至尊厨王》中的灵魂人物,也是最重要的评审之一,评分占总成绩的60%。

他受访时表示,超时的确会被扣分,就像浪费食物一样,但是,如果参赛者在其他环节里表现优异,还是能取得高分的。

而且,梁兆基说,他本身也因为该名女参赛者超时,而在节目里对她进行一轮的“训话”。
监制郑丽贞:总分最重要

《至尊厨王》监制郑丽贞表示,评分的标准除了时间外,还包括食物的色、香、味,参赛者的口才和创意等等。

她指出,该名女参赛者虽然超时,但作品却受到所有评判的一致赞赏,因此才会取得最高分。

她也透露,由于录影时,参赛者还必须兼顾主持人的访问,会多耗一点时间,因此该名女参赛者超时的情况并不严重。

“我们并不会因为参赛者超时,而将他们淘汰出局,他们最后所取得的总分才是最重要的。”
在昨天的《奔向健力士》中,两组学生利
用烤面包要拼成名画,被观众炮轰浪费食物。
《奔向健力士》用面包拼名画

另外,全球粮食短缺,本地实况节目却要学生用烤面包来做拼图,被观众炮轰浪费食物,传达负面信息!

昨天晚上8时通过8频道播出的实况节目《奔向健力士》掀风波,其中一环节播出时,《新明日报》就不断收到读者的投诉电话和简讯,指节目浪费食物。

《奔向健力士》是一个通过比赛和挑战,激发学生创意、耐力和团队精神的实况节目,每一集有4所学校(两所小学和两所中学/初级学院)分两组参加同一个竞技和挑战项目。 

昨天所播出的复赛中,两组学校的学生,被要求使用烤面包时所出现的焦黑深浅,拼出一幅名画。根据网上节目介绍,这样的“面包画”长3米、宽2米,预计要使用600片面包才能组成。

针对这样的比赛方式,观众袁先生(30岁,印刷业)深感不满说:“现在全球粮食短缺,节目所用的面包又可以让多少儿童吃饱一餐?”

另外,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还把面包皮都剪了丢掉,也让他看不过去。

他认为,现在正值通货膨胀,政府提倡节俭,因此这样的节目只会带给学生什么样的负面信息。
节目监制:只用过期面包

节目监制喊冤,指学生使用的面包都是过期的,不能再让人食用。

《奔向健力士》的监制梁峻旗表示,那些面包都是过期后,由面包公司回收的。

当时,他们向面包公司要求使用这些过期的面包,于是面包公司就赞助给节目。

他指出,其他国家也曾运用同样的方式来完成一件艺术作品,这样的活动能考验孩子们的技术和美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Tuesday, July 22, 2008

明义法师被控10项控状



仁慈医院前院监明义法师今天被控10项控状,包括失信,伪造文件、共谋做假账单和向慈善总监虚报资料,其中以伪造文件罪最严重,罪名一旦成立,可被判坐牢长达7年。

与此同时,明义法师的私人助理和仁慈科技资源经理和一名前雇员,三人也在今天被控上法庭,面对不同的控状。

穿着僧袍的明义法师(46岁),今天由律师陪同上庭,面控时神情凝重。当通译员念控状给他听时,他低头看控状,很注意地听,听完后点点头,表示明白控状内容。

明义法师聘请叶宝龙高级律师为代表。律师以刚承办本案要求展期,获得法官批准,谕令案展8月4日作审前会议,准法官以20万元保释,但必须交出护照。






保释人今早换人保释金依旧20万

明义法师的保释人已不同,相信是这名今
早出现在庭外的退休人士沈先生。

昨晚将明义法师从中央警署保释出来的神秘男子,今天并没有出现法庭。取而代之的保释人相信是51岁的退休人士沈先生。他今天一早来到法庭,与明义有短暂的接触。

他受访时表示,他是明义法师的仰慕者,因为明义所做事一直以来都是为了慈善,让他非常感动。

 


被控的10项罪状
明义法师面对的控状内容如下:

控状1: 2001年7月间,指示职员姚文友在仁慈管理委员会署期2001年7月10日的会议记录上,加入不确实的内容,意图欺骗仁慈医院审计师。

控状2: 2004年5月17日,连同私人助理杨志汉串谋,在仁慈一份付款单据,虚称仁慈借出5万元给曼陀罗佛教文化中心。

控状3: 2004年5月,非法挪用仁慈的5万元善款,也就是批准5万元贷款给杨志汉。

控状4: 2007年3月间,非法挪用仁慈善款,用来填补曼陀罗欠下仁慈的30万元欠款。

控状5: 1998年至2008年2月间,6度向慈善总监提供假资料。虚称130万零4735元是预付给主席作为医院的投资,实际上,其中的25万3000元是明义法师欠下仁慈的个人贷款。

控状6: 虚称134万3221元的款项是预付给主席作为医院的投资,实际上,其中的29万4900元是明义法师欠下仁慈的个人贷款。

控状7: 虚称仁慈借给曼陀罗61万6451元,其中29万4900元实际上是他欠仁慈的个人贷款。

控状8: 虚称仁慈借给曼陀罗的5万元是用来买木料的。

控状9: 和杨志汉共谋向慈善总监提供不确实的资料。

控状10: 和潘孝华共谋向慈善总监提供不确实的资料。

明义法师罪名成立可监7年
明义法师面对的控状,有关伪造文件欺骗的条文,一旦罪成,可被判入狱长7年,同时可被判罚款。

失信控状的刑罚是可判入狱长3年或罚款或两者兼施。至于做假账的条文,可被判入狱长7年或罚款或两者兼施。另外慈善法令的条文,刑罚是可判罚款高5000元,或坐牢长1年,或两者兼施。

代表律师:明义法师没有中饱私囊    
明义法师的代表律师表示,明义法师虽面对10项罪状,但他并没有中饱私囊或从中受益。而控状所涉及的都是技术性内容。 

明义已辞去所有职务
仁慈医院中午发表文告说,明义法师已在昨天自愿向仁慈医院递交辞呈,辞去他在仁慈医院及其它机构的一切职务。 

文告说,明义昨天主动向院方递交辞呈,仁慈医院管委会已批准了他的辞职,并感谢他多年来为仁慈所作的贡献。 

仁慈医药总监王世丰医生将暂时任院监一职。

家长抨击: 雪糕餐厅广告 教小孩篡改分数



双胜(Swensen's)雪糕餐馆近来推出6个以“双胜,我非去不可”为主题的电视和互联网广告,其中两个广告引起家长及观众的抨击。   

这两个备受争议的广告分别为:  

●一个小男孩篡改测验卷纸上的成绩,把不极格的分数改为特优,然后,广告画面出现“双胜,我非去不可”的字句。  

有不少读者对这两支广告所传达的意识感到不满。  


《靠得住的妈妈》显示,两个女孩遵照母亲的指示,把一粒石头平衡在鼻梁上。(图/TNP)
育有4个孩子的颜女士(50岁,家庭主妇)接受《新报》的访问时说:“这个广告传达错误的价值观,会让孩子认为,为了得到他们所要的东西,篡改成绩是可以被接受的。”  

40岁的职场卫生及安全经理吴先生说:“广告中的小孩应该受到惩罚,双胜是在鼓励孩子有欺骗行为吗?”

另一广告被抨击 把小孩当狗训练
●一名妇女把女儿训练得言听计从,广告的最后一个画面显示,两个女儿遵照妈妈的指示,把石头平衡在鼻梁上。她们的父亲非常赞赏的说“哇”,母亲则说“双胜,我非去不可”。  

职场卫生及安全经理吴先生说:“这个广告里的母亲,以为能够把孩子训练成没头脑的动物是很了不起的事?”  

针对这个广告,一名税务顾问也说:“我不喜欢这个广告,为什么他们要把两个女孩训练得像狗一样言听计从呢?这对维系健康的家庭关系毫无帮助,对餐馆也不好。”    

双胜:广告只是要表达 到餐馆用餐令人期待
双胜发言人说,最近推出的一系列广告是希望以轻松的方式让家庭有更多参与感,并通过略为夸张诙谐的手法向顾客表达,到双胜用餐是令人期待的享受。  

发言人说,公司之前曾让一群抽样小组观看这一系列广告片,并得到很好的反应。他们认为,广告的手法聪明、诙谐有趣。    

33岁的律师林先生说,孩子可能会效仿广告中的人物,不过,这个广告的本意只是为了博君一笑,因此家长应该让孩子了解,不能这么做。”  

广告标准局:《聪明的孩子》会有不同反应
根据《新加坡广告准则》,广告中的孩童不应该有任何不符合文化、社会和道德规范的表现。  

新加坡广告标准管理局主席受询时说:“‘聪明的孩子’这个广告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可以从一系列的广告看出广告商是要注入一些幽默,不过幽默是见仁见智的,有些广告可能过分点,而让大多数的人有错误的印象。” 

Sunday, September 09, 2007

勇擒手机劫匪 三青年受表扬

三名青年在乌节路百利宫(Paragon)外看到一名妇女的手机被抢后,马上行动,将歹徒制伏。他们见义勇为的行为受到警方的表扬。

  警方昨天发文告指出,前天晚上9时左右,黄姓受害者(48岁)边传手机简讯,边准备从百利宫前越过马路到义安城购物中心的方向去。突然,一名迎面而来的男子抢走她的手机,朝乌节百乐酒店(Park Hotel Orchard)奔去。

  三名年龄介于21至24岁的青年见状后,立即追赶,并在上述酒店附近将21岁的印尼嫌犯给制伏,然后将他和受害者的手机一并交由警方处理。

  涉嫌抢劫的男子预料将在今天被控上法庭,一旦罪名成立,他可被判坐牢1至7年,另加鞭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