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suicide.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suicide. Show all posts

Tuesday, July 22, 2008

青少年犯罪率下降 自杀率微升

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犯罪率下降,但自杀率稍微上升!

数据显示,儿童和青少年犯罪案件从2004年的2637起,减少至去年的1968起,降低了25%;去年每10万名青少年当中,自杀率是4.6人,比2004年的2.4人来得多。

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今早公布联合国儿童基本权力草拟报告书内容,并召开会议与教育、医疗和志愿团体工作者等各界人士,讨论报告书内容。

今早的贵宾是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政务部长符喜泉。

符喜泉受访时表示,我国在社会福利、教育、医疗水平等方面,都有利于儿童与青少年身心的健全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挑战也接踵而来,如青少年染性病和自杀率有增加趋势。

她说,政府已经成立跨部门委员会,着重探讨如何减少家庭,以及儿童和青少年面对的问题和压力。

数据也显示,我国在教育上为儿童提供良好基础,去年小学和中学的入学率分别是97%和95%;退学率去年也降低至1.6%。

我国在初生婴孩死亡率是世界最低,我国去年每1000名婴孩,其中2.1死亡。

孩童受虐待案却从2006年的58起,增加至去年98起。

青少年染性病也从2003年的368名,增加至去年820名,增加超过1倍。

Friday, September 21, 2007

我国自杀率虽上升 但低于其他亚洲国家

● 杨雪慧

  精神病专科医生表示,自杀的人当中,有超过一半在自杀之前会有一些寻死征兆,显示他们的自尽行为并非一时冲动。

  从事自杀研究超过30年的精神病专科医生谢文福说:“大多数人自杀之前都会留下一些自寻短见的蛛丝马迹,不过周围的人容易忽略它们。”

  他针对2000至2004年验尸庭处理的自杀身亡者案件进行的研究显示,在1717名自杀者当中,有54.5%曾在言行间表露出轻生的倾向。

  口头上表示厌世最为普遍,45.3%曾在言谈间流露自杀意图、表示“生活没意义”,或是以自杀作为威胁。

  约一成自杀者为寻死做了准备,如处理保险、财务分配、计划好自杀方法、准备丧礼,甚至是向人道歉。

  6.4%则在行为上有所变化,如突然不与人交往、沉默、不吃东西等。

  另外,当中有两成,曾尝试轻生。

  谢文福说:“我们或许以为自杀事件不可能发生,但我们其实不该掉以轻心。”

  他表示,若发现周围的人有自杀倾向,应该带他去见医生或辅导员,让专业人士衡量他自杀的风险有多高,并尝试开解、协助他解决面对的问题。

谢文福指出,一些人或许以为不该问当事人是否有自杀的打算,害怕会引发他们的自杀念头。不过,医生或辅导员其实必须间接或直接问这方面的问题,才能了解当事人的自杀风险有多高。

  去年,有419人自寻短见,比2003年的346人多。去年的自杀率也提高,每10万人当中有10.31人死于自杀,2003年则是9.3人。这是本地自杀人数与自杀率连续第四年上升。

  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长维文医生上个月在国会回复议员的询问时也表示,40多岁的男性与50多岁女性的自杀率比2003年高。去年,每10万名40多岁的男性当中有19人自杀,2003年则有14人。至于50多岁的女性,去年每10万人当中有13人选择自寻短见,2003年则有8人。

自杀率明显上升

多在经济衰退期

  不过,谢文福表示,资料显示自杀率明显上升的状况,一般发生在经济衰退或战争时期。新加坡在1906至1910年经济衰退期、1936至1940年战争前的紧张期、经济衰退后的1986年与亚洲金融危机后的1999年,自杀率都明显上升。

  他指出,我国的自杀率近几年虽上升,但维持在每年每10万人中10至12人之间,相当平稳,与日本、香港等亚洲国家与地区相比仍然较低。

  “而且,验尸庭是否把一些案件列为‘自杀’,也影响自杀率数据。近几年,被列为死亡原因‘不明’的非自然死亡案件有所减少。”

  另外,他解释,自杀通常不是单一的原因造成,除了精神、身体疾病、滥用毒品、酗酒外,还包括生活压力。

  “现代人的工作越来越复杂,生活步伐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也更大。家人、社会与政府给予的支持网络非常重要。”

需要倾诉的公众可拨打新加坡援人协会热线:1800-2214444。另外,新加坡援人协会本星期六(22日)下午2时至4时30分,将在怡阁酒店举行防范自杀讲座(英语),谢文福医生是讲员之一。有兴趣者需预先拨电62212122报名,报名费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