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20, 2011

"日本人的韧性"

早报

民族韧性,坚韧不拔
社区参与计划(CEP)
社会凝聚力、
应变紧急情况的能力
橡胶、玻璃球、快速反弹
掉以轻心

笔记:
核能发电厂(nuclear power plant)

Friday, February 18, 2011

青少年被网络欺凌调查

早报

1、收到太多多余的电邮或传讯 50.4%
2、未经批准被他人上载录像或照片24.8%
3、在网上被人嘲笑 21.3%
4、在网上遭人鄙视或不理睬 21.3%
5、遭人散播谣言 19.0%
6、密码被盗用 13.0%
7、被人威胁 8.0%
8、有人冒充自己的身份 7.3%

Saturday, February 12, 2011

国家意识:埃及的教课

'I really wanted to be part of the revolution and support it..
I didn't want the people who had died, & the ones who'd
protested every day, to pay the price alone for what all
Egyptians would benefit from.' Fatma Gaber, 16, Student

Friday, February 11, 2011

处在十字路口的新加坡

Singapore at the Crossroads
早报社论 狮城脉络 伍治坚


1965年到2009年
516 美元至 3万6537美元
人均国家生产总值(GDP)倍增70倍
生活素质极大提高

(一)一流的基础设施 first class basic amenities
(世界极的机场、医药设施、交通管理、教育系统)
(新加坡在科学、数学还有阅读名列世界前5名)

(二)完善严格的法治环境 efficient legal system
(廉洁的政府领导)

(三)充沛的人才供应 ample supply of talent pool
(招聘外来人才⋯⋯保持竞争力、学习顶尖的技术和经验)
(2010年新加坡的平均生育率avg birth rate大概在1.16)
(2010年新加坡的人口大概已经达到5百万[5 million]人次)

新加坡过去30年英文普及(common-place,
national language)的程度
优势shi4 advantage 劣lie4势 disadvantage
和谐的多元种族 harmonious multi-racial society
跨国企业投资设厂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MNC

迎头赶上
教育程度、人口素质su4zhi4 calibre/quality of our
citizens

cream of the crop 出类拔萃?精英(elite)
精益求精:做事情,学习必须做到最好的一种态度。
鼓励创新creativity and enterprise,
寻求新的增长点 growth points
F1方程式车赛、综合娱乐城 Integrated Resort [IR]
Casino:赌场(本地开设IR为了刺激旅游业)

弱不禁风、温室里的小花 greenhouse little flower
[比喻 metaphor:小花=现在的青少年、温室:父母和长辈]
(经不起风浪,吃不起苦、没有家长的庇护就无法自力更生)
草莓一族 Strawberry generation 脆弱 cui4ruo4
(definition源自于台湾:草莓外表很好看但却经不起摔,只要
轻微碰撞就会损坏)
(年轻一代需要学习刻苦耐劳的能力、自强不息)

新加坡赖以生存的硬道理

Hard Truths to Keep Singapore Going (Lee Kuan Yew)

社论 审时度势 朱挺

新加坡不算真正的国家
挺身而出、牺牲、民族魂魄
顽强、坚韧的国民性格
凝聚力,向心力
包容
国民精神比物质富裕重要
年轻一代没有经历大风大浪的考验
理所当然
不屈不挠、延续
经历风雨、团结、战胜艰难
形成自我认同、让各族都引以为豪的国家文化

Thursday, February 10, 2011

宅男

百度百科

指每天在屋子里不出去,每天玩游戏的人。
特点是不出门,交往不多。

喜欢收集奇怪的东西。
他们主要是高中生有些同学几个月都不出门。

每天憋在屋子里不出去社会交往,沉迷于玩电脑游戏、
网络聊天、泡论坛、看动漫、看电视连续剧的这群人,都可以叫宅男。

而下班后回家沉迷于某一件事物(哪怕和电脑网络无关),
社会交往不多的人,也会被称为“宅男”。

  1、痴迷:痴迷于某事物,动漫,明星,某人,某事情此种痴迷也是突发性的,
突然爱上。不能自拔。
  2、依赖电脑:长时间不能用电脑将会很要命。
  3、依赖网络:干什么都想上网。上网又没事做。经常挂在网上面。
  4、不想去上学/上班:有时候会很厌恶上学/上班。极度讨厌。但却继续没有办法。
  5、作息时间很不稳定:没有一个规整的作息时间。
  6、极少出门:与其出门。不如呆在家里。参与一个要出门的活动往往会花很多时间考虑。
  7、不喜欢接触陌生人:在现实中与陌生人交流。认识陌生人会感到恐惧。
  8、性格多少有两面性:在不喜欢的事情面前。会掩饰自己内心的想法。得过且过。
有时候感觉自己有双重性格。
  
[宅男]

宅男
9、收藏癖:最少喜欢收藏一种或多种物品。并乐此不疲。
  10、独身:一般情况下是独身。
  11、胖:体型偏胖不会瘦就是了。
  宅男
  12、喜欢或有写日记/日志:喜欢写日志或日记。或用相片记录自己的生活。
  13、喜欢上虚拟的人物:有喜欢上虚拟人物的倾向。比如漫画里的角色。书本里的角色等非现实生活中的人物。
  14、闷骚:无可否认。宅人是世界上最闷骚的人之一。或多或少都被人评论自己闷骚。
  15、常常会有一只宠物。
  16、常常坐在厕所里。直到两腿发麻。站不起来。

内在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早报 专题故事3

出生于尼泊尔和西藏边界的咏给.明就仁波切,幼年时曾患上恐慌症,三年闭关让他把痛苦转为快乐,更成为所属寺院最年轻的指导老师。

2002年,明就仁波切与少数几位长期从事禅修者,被邀请至威斯康辛大学卫斯门脑部造影与行为科学实验室,被科学家检视禅修对研禅者脑部的影响。

这项突破性的研究结果发现,明就仁波切脑中与快乐相关的主要区域的神经活动,竟然跃升了百分之七百,因此被《时代》和《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咏给.明就仁波切(Yongey Minyur Rinpoche)的著作《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英文原书名为《喜乐的生活:揭开快乐的秘密与科学》The Joy of Living: Unlocking the Secret and Science of Happiness)初试啼声,即进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中,同时也被翻译成超过20种不同的语言。

被问怎么才算是快乐,明就仁波切直言,他没把自己当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通常也不会去想自己快乐还是不快乐。他认为,快乐是体验宁静、平和、清澈和知足的内心历程,不取决于外界的环境。

“其实人的内心存在着真正的平静。如果你看到内在的快乐,让快乐开花,那就是真正的快乐。如果快乐依附在周遭事物上,那它就如于股市,会上下浮动。”明就仁波切说:“许多人寻找外在的快乐,或许最终真的可以得到许多,但人会不断追求更多。你会说:“哦,大都很好,不过⋯⋯,或者是‘我中了马票,不过最好中多一点’等等。””

Saturday, February 05, 2011

半数受访大学生流连网络日达5小时

一项针对本地3所大学的205名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
半数的受访者每天至少有5个小时都在上网。
84.4%则会在网上“逾时”逗留。在这些受访者当中,
63.4%的大学生觉得高度依赖网络是有害的,
35.6%曾尝试减少在网上逗留的时间但却没有成功。

Monday, January 17, 2011

早报调查:6成受访者虽有归属感,年轻人最不满生活费高涨

(2011-01-17)

郑景祥 魏瑜嶙

人民的归属感是国家之所以为国家的关键,我们这个年轻的国家数十年来,一直在加强建设人们对国家的认同与归属感。然而,前一段时间因为一位当过兵的大学生提出“不知道自己在保卫什么”,再引起人们重新审视我们的归属感问题,所以在进行“选前探温”调查时,我们把身份认同列为其中一个课题。调查发现,身份认同问题在投票时,不如生活费、交通、房价等课题那么直接左右选民的选择。这一期的“选前探温”,我们来探讨这个课题在人们投下神圣一票时所发挥的影响度。

  若新加坡是一栋大屋子,人民以此为家,什么能温暖这个家,让住在屋里的人对它产生归属感?

  本报一项针对51名年龄介于15岁至29岁的年轻人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18%的年轻人只有在特殊的状况下才会意识到本身是新加坡人,另外6%根本不承认自己是新加坡人。

  生活费高涨和外来人才的涌入,是最多年轻人申诉的问题。有近四分之一受访的年轻人甚至表示,当他们对政府有太多不满的时候,他们会选择移居外国。

  南洋理工大学宇航系四年级学生林子睿(24岁),最近在南大一年一度的部长论坛上,对国务资政吴作栋说,他身为新加坡人却对国家归属心态产生了微妙转变。

  林子睿在论坛上说,五年前,他以身为新加坡人为傲,但是随着政府政策的改变,外来人才涌入,他跟很多一同服役的朋友都觉得现在保卫家园,不知道是在保卫什么价值观。他觉得年轻人的新加坡精神日趋淡薄,对身在自己的国家越来越感到不自在。

  吴资政当时答复道:“这是危机的先兆……如果情况真的如此,那就真的很严重了。”

  林子睿的看法虽然不能代表全部年轻人的意见,但却引起广泛的讨论:到底新加坡年轻人对国家是否真的缺乏归属感?

  以五分为满分,一分为最低分,年轻人到底给自己的归属感打几分?

13.7%的受访者,给自己的归属感打了满分。他们认为,除了新加坡以外,没有能称为“家”的地方。

  只有一个受访者(2%)打了最低的一分,表示如果有所选择,他不想成为新加坡人。

  感觉自己“不太新加坡”的李汎旭 (26岁,财经分析员),提出了与林子睿相近的看法。他认为,外来人才的涌入,是导致他对新加坡缺乏归属感的主要原因。

  多数参与调查的年轻人,则对自己的归属度打了四分,占了62.8%。这群人在多数时候以身为新加坡人而感到骄傲。

  另外还有17.6%只在一些特定的时候,如国庆日或当身处国外,才会意识到自己是新加坡人。

有归属感因为家人朋友在这里

  超过九成的年轻人认为情感的牵挂,最能温暖他们心中的家。

  半数(51%)的年轻人认为家人和朋友在此,是让他们对国家产生归属感的最重要因素。另外41.1%则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他们对自己生长的环境感到熟悉。

  其中一名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18岁)觉得,身边能说新加坡式英语和双语的新加坡人让他感到亲切。

  人民协会基层经理黄循仁(27岁)受访时说,在这里受教育、服兵役以及在此的亲友,都让他对新加坡更有归属感。

对大多数参与问卷调查的年轻人而言,良好的就业前景和是否能参加国家的发展反倒是其次。不过,工人党青年团成员许金桂(27岁)认为,能参与国家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记者问他原因何在?他反问:“亲自参与住家装潢布置过程,难道你不会对这个家有更深的归属感吗?”

  他以自己为例说,在上大学时被委任为学生会财政,参与了委员会的发展,让他对自己的大学更有归属感。

  本报小调查也发现,年轻人最关注的课题与其他年龄层的国人普遍关注的课题无异。高涨的生活费与通货膨胀(68.6%)、住屋问题(47.1%)和外来人才的涌入(43.1%)等三方面是年轻人感到不满的现实。看似与年轻人最息息相关的教育课题,反而没有引起太多抱怨。

  曾针对外来人才涌入发表意见的林子睿,向记者进一步说明他的看法。他说,他觉得本地的外来人才已经多到临界点,而且目前也没有相关的研究可以证明新加坡人的生活因外来人才而有所改善。

  除了一些让多数人感到不满的“大课题”以外,一些受访者也对一些“小细节”提出意见。包括觉得新加坡的服务态度差、新加坡社会不够优雅、新加坡人环保意识不足等。

对现状不满可能考虑移民

  对政府不满,年轻人会怎么做?

  接近四分之一的人(23.5%)遇到不满的情况时,会选择移居到其他国家。做此选择的12人中,有8名是23岁以上的年轻人。

  许翼丰(25岁,工程师)说,遇到不满的情况,虽然不会选择放弃国籍,但是会找机会到国外工作。

另外有25.5%的人会积极地面对,努力把环境改造成一个更美好的地方。比如黄循仁,他选择参加基层工作,就是希望为社会服务,同时把自己这些年来从社会上所得的回馈给社会。

  同样百分比的人则采取消极的态度,选择放任自己的不满情绪。

  许金桂认为,有些新加坡人面对问题,具有的一个想法是:“我只是个普通的新加坡人,我无法改变些什么,就让政府来处理吧。”

  小调查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共有76.5%接受调查的人,给对国家的归属感打了四分或以上,却只有25.5%在遇到不满时会积极地参与国家发展,把新加坡改造成一个更美好的地方。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有部分年轻人即使为自己的归属感打了高分,但是他们遇到不满时却选择移民或对问题置之不理。他们自认的归属感,似乎不足以让他们为这个地方付出努力,基本上年轻人还是抱着“凡是有政府管”的心态。

张思乐:

到国外发展不表示没归属感

  年轻人和年长一辈对国家的归属感的诠释,虽然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以前年轻人的接触面和机会远比现在少,现在的年轻人有更多的选择,也可以到国外留学和创业,但他们却可以视这里为他们最终的家园。

  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高级政务次长及人民行动党青年团主席张思乐认为,虽然很多年轻人到国外寻求发展,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对这个国家缺乏归属感。相反地,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政府希望给他们创造更多机会,以我国为平台在国外取得成功。

  他说:“我们不能也不想阻止年轻人出国,我们只能提醒他们新加坡是他们永远的家,有他们的亲戚朋友在这里。我们可以赞助或津贴他们向外发展,但他们成功之后要记得回来。”

  另一方面,政府也在努力把新加坡打造得更具吸引力,鼓励他们在新加坡创业,对社会做出贡献。现在本地已经有更多迎合年轻人活动的场所,让他们觉得可以在这里生活、学习和发展。全国青年理事会在举办活动时也是朝这个方向进行。

但社会主义阵线秘书长谢智立却认为,政府在培养国家归属感方面做得“很差”。

政府政策等其他因素

  除了问卷调查中所显示的理由,谢智立指政府的政策没有给年轻人足够的发言管道跟参与政治的机会,让年轻人觉得无法影响我国的政治发展,因此他们对这个国家缺乏归属感。

  他说:“行动党设立集选区以及对反对党的手法等,使到一部分年轻人感到害怕,一部分不敢加入反对党,根本不能参与国家建设,还谈什么归属感?”

  但张思乐却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他认为现在政府举办更多对话会和论坛,让年轻人有更多平台和国家领导直接交流,显示政府尊重和重视他们的看法。

  谢智立也指许多年轻人承受过多学业上的压力,出来社会找到理想工作的概率又不高。他认为,就这两点来说,政府是失败的。尽管如此,他却不认为年轻人的不满会转换为给反对党的支持票。他们大多数会考虑到生活素质等更实际的问题而不想涉及政治。因此国家归属感对选举的影响力很有限。

学者、政治观察家:

身份认同不如民生问题热

  这届的大选的议题,仍然会以切身的生活问题为主轴。虽然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关系国家的未来,但是一般选举不会放到那么高的层次来看待。

  政治观察家赖涯桥认为,虽然新加坡在国际上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让人民感到很自豪,并且也在国外获得一定的方便,但是在日常生活里,人民并不会让国家归属感来左右自己投票时的选择。

他说:“在国外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把国家联结在一起,但在国内,特别在选举的时候,他们可能把它切割开来,把问题的焦点放在比较琐碎的生活问题上。”

  赖涯桥指出,自建国以来虽然通过国民服役、学校升旗礼和国庆庆典等活动来强调国家归属感,但是整体的效果和力度都不够深和广,并没有深入文化和思想的层次。

  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陈恩赐则认为,政府很积极地通过全国青年理事会和社青体部在联系年轻人,而最近频频出台的房地产市场降温措施也是针对年轻人对住屋的需求。这都是间接在建立他们对国家的归属感。

  新一代的选民有很大部分将来自中产阶级,而且所受的教育也会比较高,陈恩赐说:“这些年轻人虽然比较实际,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会比较高,但是他们同时也希望参与国家的建设,以及被政府咨询。大选时他们会仔细盘算,哪一个候选人可以满足他们越多项要求,他们就选谁。”

  接受问卷调查时,他们可能只是从新加坡作为一个家的角度来考量,但是选举的时候,则会对切身利益做计算。

  对于75%接受调查的年轻人对国家有归属感,陈恩赐认为这是一个相当合理的数据,一般年轻人都是具有国家意识的。但是对国家有归属感和支持政府或执政党并不可以划上等号。年轻人会关注工作和收入的稳定,但他们也更开放,更能接受改变,如果反对党有能干和可信的候选人出现,他们会认真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