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话题
(一)主要讯息(Big Idea)篇章主要传达的是什么信息?我们关注的大课题是什么?(二)关键性理解(Key Understanding)这里关系到什么重要并且需要思考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必须关注?(三)基本问题(Essential Questions)我们需要问哪些最基本的问题?
Wednesday, September 21, 2011
李光耀:不谙华语将来后悔莫及
Source: www.omy.sg
尽管深信能在本地实行双语政策,李光耀始终觉得人们对双语的掌握,水平会有高低,因此会出现主要使用语与第二语言的情况。
前内阁资政李光耀在庆祝88岁大寿之际,再次分享语文学习的“硬道理”。
他昨天在华文版《李光耀:新加坡赖以生存的硬道理》首发式上,先以华语向200多名出席的宾客传达一个信息,即母语是让人们追本溯源的语言,不谙华 语者日后一定会后悔莫及。“要在新加坡生存,没有英语会很辛苦,没有华语则一定会后悔莫及。这并不是因为中国崛起,是因为你自己要了解你自己的根。”
尽管深信能在本地实行双语政策,李光耀始终觉得人们对双语的掌握,水平会有高低,因此会出现主要使用语与第二语言的情况。
他以自己为例指出,由于华语是他的第三语言,他又没能自小沉浸在使用华语的环境里,他的华语不如英语和马来语般流利。但勤能补拙,在花了不少时间学习后,他今天已经能够以华语演讲。
李光耀强调有必要让孩子自小就学习双语,也鼓励国人学习马来语。完整报道,请翻阅17.09.2011《联合早报》。
社交网站上最厌恶的事 游戏邀请居榜首!
Facebook可说是时下青少年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站。每天上网本想查看朋友的最新状态和查看朋友照片,但却发现还有许多链接、游戏邀请、好友邀请等,你最厌恶网友的哪些行为呢?
omy整理出一些扰人行为,并在网上展开民意调查,发现大部分青少年觉得,社交网站上的游戏邀请最烦人!
记者向3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社交网站上的厌恶行为”,榜上有名还包括了“被不认识的人添加为朋友”、“大晒情侣亲密照”、“无聊的心理测验”以及“带有病毒的链接”。其中,高达90%的青少年最不能忍受泛滥的游戏邀请。
社交网站成为年轻人相互问候与联系的最快方式而大受欢迎;不过,那些不断在涂鸦墙发布垃圾讯息和游戏邀请的人,让人感到很反感。
被迫将朋友删除义安理工学院华文传媒系沈如佳(19岁)表示,上社交网站主要想知道朋友的近况,以及更新自己的状态,而非成为朋友的游戏玩伴。她说,一些游戏的要求很幼稚,可能只是要求你去点一个按钮,很没有意义。
大学生林敏(20岁,新跃大学经济系一年级)说:“最烦人的是,每天至少有好几个游戏的邀请。而且,我不玩这些游戏,不知道朋友要我怎么帮他们在游戏中解锁。”
omy整理出一些扰人行为,并在网上展开民意调查,发现大部分青少年觉得,社交网站上的游戏邀请最烦人!
记者向3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社交网站上的厌恶行为”,榜上有名还包括了“被不认识的人添加为朋友”、“大晒情侣亲密照”、“无聊的心理测验”以及“带有病毒的链接”。其中,高达90%的青少年最不能忍受泛滥的游戏邀请。
社交网站成为年轻人相互问候与联系的最快方式而大受欢迎;不过,那些不断在涂鸦墙发布垃圾讯息和游戏邀请的人,让人感到很反感。
被迫将朋友删除义安理工学院华文传媒系沈如佳(19岁)表示,上社交网站主要想知道朋友的近况,以及更新自己的状态,而非成为朋友的游戏玩伴。她说,一些游戏的要求很幼稚,可能只是要求你去点一个按钮,很没有意义。
大学生林敏(20岁,新跃大学经济系一年级)说:“最烦人的是,每天至少有好几个游戏的邀请。而且,我不玩这些游戏,不知道朋友要我怎么帮他们在游戏中解锁。”
一天内会收到大约10多则戏的邀请的冯学耀(17岁,义安理工学院动画与设计系)坦诚,他曾想要和朋友投诉,可是因担心彼此友谊受影响,始终有开口。但他表示,若真的感到厌烦,可能会删除这些朋友。
17岁的理工学院生王瑞祥(义安理工学院动画与设计系)向记者透露,他曾遇过朋友一天内发送超过10则游戏的邀请,让他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将朋友删除,导致彼此间的友谊因而结束。
陌生人发出“好友”邀请 有潜在危险除了一箩筐的游戏邀请,60%的青少年表示不能接受陌生人发出的“好友”邀请。他们认为,添加这些陌生人为朋友,潜在一定的危险。
林敏说:“一个星期大约会收到5则邀请,大多都不认识。即使外表长得不错,也不会考虑,因为我觉得不方便公开涂鸦墙的内容。”
理工学院生沈如佳也提出了个人安全的顾虑,并表示自己会先查看彼此的共同朋友(mutual friends),或是他的背景,如学校等。若有共同的话,可能会考虑。
理工学院生王瑞祥表示,他曾接受邀请而与陌生人发出的“好友”邀请而成为网友,没想到对方竟把他的照片“加工”组成合照,还邀请他一起去健身,把他吓坏!
片面缘分 怎么归类?
一些年轻人会把仅有片面之缘的人,如露营成员等活动认识的人等,加为好友。不过大部分的受访者都表示,活动结束后,基本不会和他们聊天,有些甚至还会在社交网站上设置隐私功能,避免他人接触过多的私人内容。
王瑞祥说:“我曾经参加过不少比赛,这些比赛都有小导师帮助我们。我发现,我们都很习惯地把这些小导师添加成朋友。可是,活动过后一阵子后,就会觉得很奇怪,因为真的没有话聊。”
林敏也说:“露营的朋友可能一生只见一次,又不能不添加,所以只好设置隐私功能,避免他们看到我太多的内容。”
社交网站用户应自我检讨
社交网站的厌恶行为虽然很烦人,不过大家都因不想破坏友谊而“默默接受”。
林敏提议,网友们可留意接受游戏邀请,或回复帖子的人数。若没有回复,那就表示对方的行为可能应该要检讨。
王瑞祥也建议,网友们可设立多几个户口,这样就可自己解开游戏的密码等,无须劳驾朋友的帮忙。
对于这样的建议,你赞同吗?你最不能接受的网站行为是什么?欢迎留言分享!
17岁的理工学院生王瑞祥(义安理工学院动画与设计系)向记者透露,他曾遇过朋友一天内发送超过10则游戏的邀请,让他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将朋友删除,导致彼此间的友谊因而结束。
陌生人发出“好友”邀请 有潜在危险除了一箩筐的游戏邀请,60%的青少年表示不能接受陌生人发出的“好友”邀请。他们认为,添加这些陌生人为朋友,潜在一定的危险。
林敏说:“一个星期大约会收到5则邀请,大多都不认识。即使外表长得不错,也不会考虑,因为我觉得不方便公开涂鸦墙的内容。”
理工学院生沈如佳也提出了个人安全的顾虑,并表示自己会先查看彼此的共同朋友(mutual friends),或是他的背景,如学校等。若有共同的话,可能会考虑。
理工学院生王瑞祥表示,他曾接受邀请而与陌生人发出的“好友”邀请而成为网友,没想到对方竟把他的照片“加工”组成合照,还邀请他一起去健身,把他吓坏!
片面缘分 怎么归类?
一些年轻人会把仅有片面之缘的人,如露营成员等活动认识的人等,加为好友。不过大部分的受访者都表示,活动结束后,基本不会和他们聊天,有些甚至还会在社交网站上设置隐私功能,避免他人接触过多的私人内容。
王瑞祥说:“我曾经参加过不少比赛,这些比赛都有小导师帮助我们。我发现,我们都很习惯地把这些小导师添加成朋友。可是,活动过后一阵子后,就会觉得很奇怪,因为真的没有话聊。”
林敏也说:“露营的朋友可能一生只见一次,又不能不添加,所以只好设置隐私功能,避免他们看到我太多的内容。”
社交网站用户应自我检讨
社交网站的厌恶行为虽然很烦人,不过大家都因不想破坏友谊而“默默接受”。
林敏提议,网友们可留意接受游戏邀请,或回复帖子的人数。若没有回复,那就表示对方的行为可能应该要检讨。
王瑞祥也建议,网友们可设立多几个户口,这样就可自己解开游戏的密码等,无须劳驾朋友的帮忙。
对于这样的建议,你赞同吗?你最不能接受的网站行为是什么?欢迎留言分享!
Thursday, September 15, 2011
公路安全调查结果
三大最危险的驾驶行为:
饮酒过量后驾驶
开车时使用手机
紧跟着前车行驶
最常犯的驾驶行为:
闯黄灯
超速驾驶比时速高10公里以上
转换车道时没开讯号灯
受访者对交通规则缺乏了解:
知道驾驶时速是50公里
以为驾驶时速是60公里
以为驾驶时速是70公里
最无法忍受的三大无力行为:
不必要时鸣响车笛
霸住车道
无故猛闪车头灯
饮酒过量后驾驶
开车时使用手机
紧跟着前车行驶
最常犯的驾驶行为:
闯黄灯
超速驾驶比时速高10公里以上
转换车道时没开讯号灯
受访者对交通规则缺乏了解:
知道驾驶时速是50公里
以为驾驶时速是60公里
以为驾驶时速是70公里
最无法忍受的三大无力行为:
不必要时鸣响车笛
霸住车道
无故猛闪车头灯
Wednesday, August 31, 2011
也谈新加坡精神
取自《早报》言论 文/高源
内容要点:
1、1965年,新马分治,新加坡没有天然资源、没有物产。
2、先辈们意识到自满和懈怠只有死路一条,要出人头地,必须永远不满,不断完善。
3、这种永远不满已经成为新加坡人的一种思维模式。
4、这种精神,在最近打造电子政府的举措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政府已经不满于廉洁、高效,而是借助通讯科技,追求更高效的办公、更透明的信息共享、更高的民众参与度。新加坡政府的廉洁高效早已有口皆碑,这种不断突破不断进取的举措,正是永远不满的最好诠释。
5、因此,新加坡精神可以概括为短短四个字:永远不满。
内容要点:
1、1965年,新马分治,新加坡没有天然资源、没有物产。
2、先辈们意识到自满和懈怠只有死路一条,要出人头地,必须永远不满,不断完善。
3、这种永远不满已经成为新加坡人的一种思维模式。
4、这种精神,在最近打造电子政府的举措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政府已经不满于廉洁、高效,而是借助通讯科技,追求更高效的办公、更透明的信息共享、更高的民众参与度。新加坡政府的廉洁高效早已有口皆碑,这种不断突破不断进取的举措,正是永远不满的最好诠释。
5、因此,新加坡精神可以概括为短短四个字:永远不满。
Tuesday, August 23, 2011
尚穆根澄清“咖哩事件”不实之处
(2011-08-17)● 王润
最近有网民在面簿(Facebook)上发动“煮一锅咖喱”运动,这个看来是展现新加坡人身份认同的运动,可能隐含着排外的心理。
这个煮咖喱活动源起于一个发生在很多年前的邻里纠纷。
一个中国移民家庭无法忍受印族邻居经常在家煮咖哩的味道,要求印族邻居不要吃咖喱,引发邻里纠纷,在社区调解中心(Community Mediation Centre)调解后,印族邻居最终同意只在新移民家庭不在家时才煮咖喱。
本月8日,《今日报》刊登的“邻里纠纷案件数目高”一文中,引用了这起案例,报道也指出,是调解中心的调解员使印族邻居同意只在新移民家庭不在家时才煮咖喱。
报道出街后,案例很快被搬上网络,很多网民批评新移民家庭不尊重本地印族文化,并对社区调解中心调解员“限制印族生活方式”的做法表示遗憾。
甚至有网民在面簿(Facebook)上发动“煮一锅咖喱”运动,呼吁新加坡人在本月21日上午11时至11时30分间,在新加坡任何角落,一起煮咖喱,以庆祝“咖喱”是新加坡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并让新移民了解这一点。
这个网上运动得到很多网民的支持,已有超过4万4000人表示会在当天煮咖喱。
随着网上风波愈演愈烈,社区调解中心所属的律政部昨天召开记者会,澄清新闻报道和网上信息的不实之处,外交部长兼律政部长尚穆根亲自主持记者会,并发表他对整个事件的看法。
他指出,很多人之所以对“咖喱事件”感到遗憾和不满,主要因为《今日报》的报道中有些内容不正确,大家对社区调解中心进行的调解过程不清楚。
他说,报道中所引用的案例其实是六七年前的案例,重点是,让印族邻居只在新移民邻居不在家时才煮咖喱,不是调解员建议或强加给任何一方的解决方案,而是双方邻居共同商讨,达成共识的结果。
社区调解中心也从调解员那里了解到,这个解决方案是其中一个家庭提出的,另一个家庭同意,但因为事件久远,调解员记不清是印族家庭还是新移民家庭提出。
尚穆根强调,社区调解中心只为纠纷双方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双方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接受调解,调解过程没有任何强制性成分。
他说:“调解过程中,如果任何一方对调解不满,可以在任何时候退出,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他们不会被强迫接受调解,双方在调解过程中也不会签署任何协议。”
社区调解中心平均每年调解约300起邻里纠纷,这占所处理总案例的六成左右。这些案例的调解成功率约75%,也就是说,仍有25%的案例不欢而散。
在邻里纠纷案例中,约六成的案例因噪音而起,其他的纠纷原因包括走廊的使用、乱丢垃圾、发生口角、煮食物的习惯不同等。而且约80%的邻里纠纷发生在新加坡人之间。
对此,尚穆根说,“咖喱事件”只是众多邻里纠纷中的一起,而且也是多起因煮食物引起的纠纷中的一起,新加坡人之间也会因文化和习惯不同而起纠纷,他劝请国人不要因为这起事件排斥外国人。
他也对有这么多人支持新加坡印族文化和生活方式,以及保护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感到欣慰,但他仍希望国人理智、全面地看待整个事件。
律政部也解释说,社区调解中心的调解员并不是职员,他们是义工,他们来自不同背景,目前130名调解员中,约一半有基层工作或其他社区工作经验。
这些志愿调解员必须经过培训,学习基本调解技巧,并在获得认证后开始调解工作,每次认证有效期为两年。
调解员所扮演的角色是“中立的第三者”,他们只协助纠纷双方展开讨论,让他们达成共识,他们不可以对事件作出判断和提供解决方案。
最近有网民在面簿(Facebook)上发动“煮一锅咖喱”运动,这个看来是展现新加坡人身份认同的运动,可能隐含着排外的心理。
这个煮咖喱活动源起于一个发生在很多年前的邻里纠纷。
一个中国移民家庭无法忍受印族邻居经常在家煮咖哩的味道,要求印族邻居不要吃咖喱,引发邻里纠纷,在社区调解中心(Community Mediation Centre)调解后,印族邻居最终同意只在新移民家庭不在家时才煮咖喱。
本月8日,《今日报》刊登的“邻里纠纷案件数目高”一文中,引用了这起案例,报道也指出,是调解中心的调解员使印族邻居同意只在新移民家庭不在家时才煮咖喱。
报道出街后,案例很快被搬上网络,很多网民批评新移民家庭不尊重本地印族文化,并对社区调解中心调解员“限制印族生活方式”的做法表示遗憾。
甚至有网民在面簿(Facebook)上发动“煮一锅咖喱”运动,呼吁新加坡人在本月21日上午11时至11时30分间,在新加坡任何角落,一起煮咖喱,以庆祝“咖喱”是新加坡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并让新移民了解这一点。
这个网上运动得到很多网民的支持,已有超过4万4000人表示会在当天煮咖喱。
随着网上风波愈演愈烈,社区调解中心所属的律政部昨天召开记者会,澄清新闻报道和网上信息的不实之处,外交部长兼律政部长尚穆根亲自主持记者会,并发表他对整个事件的看法。
他指出,很多人之所以对“咖喱事件”感到遗憾和不满,主要因为《今日报》的报道中有些内容不正确,大家对社区调解中心进行的调解过程不清楚。
他说,报道中所引用的案例其实是六七年前的案例,重点是,让印族邻居只在新移民邻居不在家时才煮咖喱,不是调解员建议或强加给任何一方的解决方案,而是双方邻居共同商讨,达成共识的结果。
社区调解中心也从调解员那里了解到,这个解决方案是其中一个家庭提出的,另一个家庭同意,但因为事件久远,调解员记不清是印族家庭还是新移民家庭提出。
尚穆根强调,社区调解中心只为纠纷双方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双方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接受调解,调解过程没有任何强制性成分。
他说:“调解过程中,如果任何一方对调解不满,可以在任何时候退出,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他们不会被强迫接受调解,双方在调解过程中也不会签署任何协议。”
社区调解中心平均每年调解约300起邻里纠纷,这占所处理总案例的六成左右。这些案例的调解成功率约75%,也就是说,仍有25%的案例不欢而散。
在邻里纠纷案例中,约六成的案例因噪音而起,其他的纠纷原因包括走廊的使用、乱丢垃圾、发生口角、煮食物的习惯不同等。而且约80%的邻里纠纷发生在新加坡人之间。
对此,尚穆根说,“咖喱事件”只是众多邻里纠纷中的一起,而且也是多起因煮食物引起的纠纷中的一起,新加坡人之间也会因文化和习惯不同而起纠纷,他劝请国人不要因为这起事件排斥外国人。
他也对有这么多人支持新加坡印族文化和生活方式,以及保护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感到欣慰,但他仍希望国人理智、全面地看待整个事件。
律政部也解释说,社区调解中心的调解员并不是职员,他们是义工,他们来自不同背景,目前130名调解员中,约一半有基层工作或其他社区工作经验。
这些志愿调解员必须经过培训,学习基本调解技巧,并在获得认证后开始调解工作,每次认证有效期为两年。
调解员所扮演的角色是“中立的第三者”,他们只协助纠纷双方展开讨论,让他们达成共识,他们不可以对事件作出判断和提供解决方案。
民情联系组对话会 活跃公民要消除社会负能量
(2011-08-17)● 游润恬
新加坡不知何时变成了一个充斥着负能量的国家,许多人开始高声表达对许多人和事的高度不满,不过不是所有国人都那么消极。
出席一场民情联系组主办的对话会的200名公众,就用行动表示他们可以是李显龙总理在国庆群众大会上提到的活跃公民。
这群基层领袖、工会及商界代表和学生等各阶层人士昨天牺牲傍晚的休息时间,来到基层领袖俱乐部与副总理张志贤和民情联系组主席许连碹博士一起探讨他们要的是个怎么样的新加坡。
理工学院讲师卡蒂尼在会上表示,她离开新加坡才十个月,最近回国后发现新加坡似乎忽然变成了很消极的社会。“我们享有很多优厚的条件,但我们却总是想着我们没有的东西,结果变成一群很不开心的人。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有更积极的心态?”
张志贤也是内政部长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对卡蒂尼所形容的负能量一点都不陌生。他表示,之前担任教育部长时,经常听国人申诉我国的教育制度如何糟糕,但到了国外却经常听外国人称赞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如何成功,外国人和本地人的评价天差地远。
他说:“有自我检讨的精神是好事,我们不能自满,否则就无法进步。不过我们也不能到自我摧毁的地步,太多的负能量会使我们瘫痪,无法跨步向前迈进。”
他举例说,小孩如果用功读书后测验考90分,父母非但没有称赞他的努力反而怪他为什么没有考100分,那么这会容易使小孩感到沮丧并失去斗志。不过如果父母鼓励小孩说,90分已经很好了,让我们再想想还可以怎样考得更好,小孩会有进步的动力。
其他与会者也感应到一些国人的负能量。在这场两小时对话会上最早发言的与会者就说到:“我爱我的国家、人民和制度。很多人也许对新加坡的制度不满,但这是因为他们没有遵守制度的游戏规则。如果他们循规蹈矩地做事,日子就会过得非常顺利。”
大学生 街头筹款感心酸
李总理在国庆群众大会上提到活跃公民的概念,呼吁国人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改善新加坡。一名与会的南洋理工大学学生就提到,他过去两年参加的课外活动是帮助残疾孩童。不过令他心酸的是,他在新加坡大热卖期间在街头筹款时,一些国人提着大包小包刚买的名牌货,却连一分都不愿意捐。
对此张志贤表示同意新加坡应该是个更具爱心和关怀的社会。
理工学院讲师卡蒂尼在会上表示,她离开新加坡才十个月,最近回国后发现新加坡似乎忽然变成了很消极的社会。“我们享有很多优厚的条件,但我们却总是想着我们没有的东西,结果变成一群很不开心的人。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有更积极的心态?”
新加坡不知何时变成了一个充斥着负能量的国家,许多人开始高声表达对许多人和事的高度不满,不过不是所有国人都那么消极。
出席一场民情联系组主办的对话会的200名公众,就用行动表示他们可以是李显龙总理在国庆群众大会上提到的活跃公民。
这群基层领袖、工会及商界代表和学生等各阶层人士昨天牺牲傍晚的休息时间,来到基层领袖俱乐部与副总理张志贤和民情联系组主席许连碹博士一起探讨他们要的是个怎么样的新加坡。
理工学院讲师卡蒂尼在会上表示,她离开新加坡才十个月,最近回国后发现新加坡似乎忽然变成了很消极的社会。“我们享有很多优厚的条件,但我们却总是想着我们没有的东西,结果变成一群很不开心的人。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有更积极的心态?”
张志贤也是内政部长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对卡蒂尼所形容的负能量一点都不陌生。他表示,之前担任教育部长时,经常听国人申诉我国的教育制度如何糟糕,但到了国外却经常听外国人称赞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如何成功,外国人和本地人的评价天差地远。
他说:“有自我检讨的精神是好事,我们不能自满,否则就无法进步。不过我们也不能到自我摧毁的地步,太多的负能量会使我们瘫痪,无法跨步向前迈进。”
他举例说,小孩如果用功读书后测验考90分,父母非但没有称赞他的努力反而怪他为什么没有考100分,那么这会容易使小孩感到沮丧并失去斗志。不过如果父母鼓励小孩说,90分已经很好了,让我们再想想还可以怎样考得更好,小孩会有进步的动力。
其他与会者也感应到一些国人的负能量。在这场两小时对话会上最早发言的与会者就说到:“我爱我的国家、人民和制度。很多人也许对新加坡的制度不满,但这是因为他们没有遵守制度的游戏规则。如果他们循规蹈矩地做事,日子就会过得非常顺利。”
大学生 街头筹款感心酸
李总理在国庆群众大会上提到活跃公民的概念,呼吁国人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改善新加坡。一名与会的南洋理工大学学生就提到,他过去两年参加的课外活动是帮助残疾孩童。不过令他心酸的是,他在新加坡大热卖期间在街头筹款时,一些国人提着大包小包刚买的名牌货,却连一分都不愿意捐。
对此张志贤表示同意新加坡应该是个更具爱心和关怀的社会。
理工学院讲师卡蒂尼在会上表示,她离开新加坡才十个月,最近回国后发现新加坡似乎忽然变成了很消极的社会。“我们享有很多优厚的条件,但我们却总是想着我们没有的东西,结果变成一群很不开心的人。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有更积极的心态?”
Saturday, August 20, 2011
上海为什么第一?
(2011-08-20)
● 潘星华
去年12月,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国际学生评估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成绩。中国上海5000名15岁的学生,在65个国家中,数学、科学和阅读全部排名第一。
他们的第一都不是“险胜”:数学(600)、科学(575)和阅读(556)的分数,都比分别排第二国家的分数(新加坡562,芬兰554,韩国539)高出许多。
中国学生初次亮相即中大满贯,让美国人受到仿似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的震荡。他们忧虑中国今天让上海学生成绩名列世界第一,10年后能让10个城市学生成绩名列世界第一,20年后能让50个城市学生成绩名列世界第一,美国再也翻不了身。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按学号抽了30几名15岁的学生参加PISA考试。PISA成绩公布后,该校成为美国《纽约时报》、日本《读卖新闻》、法新社、瑞典文化中心上门采访的对象。
月前,我碰到该校校长张人利,当然也要请他谈“上海为什么第一”这个课题。
张人利气定神闲地回答我说:“我们对这个成绩,并不感到惊讶。因为这只是文本书面的考查,而不是真实场景的考查,这不代表上海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头。而且,它考核的内容只是一个方面 ,不能代表教育的全部。这次考得好,也不代表下次仍然好。只能这么说,这次中国学生的表现,打消了很多人认为中国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的错误观念,中国的基础教育并不是很多人刻板印象中的那么差,但是不是最好,我认为也不一定。”
这些话当然没有错,但是第一就是第一,为什么是中国上海第一而不是其他国家第一呢?这位上海“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张人利基地”的掌门人“揭秘”说:“也许跟中国重视搞教学应用的‘个性’研究有关,其他国家很少做这方面工作。研究有基础性研究,有应用性研究。西方重视基础性研究,中国则重视应用性研究。我们不只重视应用性的‘共性’研究,还重视应用性的‘个性’研究,这是其他国家少有的。”
什么是教学应用性的“个性”研究呢?
张人利说:“一个教师在新加坡教得好,不一定在上海教得好;即便在上海,在我们学校教得好,也不一定在其他学校教得好。这证明了教育有它的普适性,还有它的差异性。这个差异说明教师的文化背景不一样,学生基础不一样,该怎样教就不一样了。所以,教育的研究,不但应该有大面积的培训,还应该针对各校的各自问题的‘校本’研究,这就是‘个性’研究。”
中国学校各校搞各自的校本研修,已经几十年,从50年代就开始,除了文革时期,从没有间断过。张人利认为其他国家,学校自搞“校本”研究的情况不多。
他说,上海一名老领导曾经说,什么时候重视教学研究,什么时候教育素质就获得提升。什么时候忽视教研活动,什么时候教育质量就衰退。这次PISA成绩公布后,上海教育界一致认为“重视校本教研”可能是上海得到第一的其中一个原因。
张人利曾经受邀到香港去,他说:“我到香港去,香港教师的学历不低,香港的资源也不少,但是我可以说,他们的上课真的不怎么样,否则他们不会叫我们去培训。问题其实很简单。他们一个大学毕业生毕业,教了10年书,从来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问题,从来不知道人家好在哪里,那怎么提高质量呢?把课上好,不是光靠看两本书就能解决。我并没有贬低看书的重要性,我只是说明教师的专业成长,既有文本知识,还有非文本的实践知识,而这种实践知识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同行共同的探讨,行动的跟进,才有可能改变。”
新加坡呢?他没有提到新加坡学校的教研活动,不过,他向上海的教师,提到“新加坡震撼”。
他说:“我去看滨海艺术中心的中学舞蹈汇演,新加坡教育部长也出席,可见这个活动受到高度重视。那晚新加坡中学生舞蹈水平之高,让我震惊。后来我才知道这个高水平是不惜工本得来的,是去请专家来指导的。我去华侨中学,看到他们在搞戏剧演出,三个指导老师都从上海戏剧学院请去,这个成本太大了。但是他们有很好的机制,专家都由政府聘请,学校不需要养这些专家,学生却有专业水平。
“华侨中学又请了很多诺贝尔奖的得奖人去讲课,这个让我更震惊。中学要请诺贝尔奖得奖人去演讲,这不只是钱的问题,还要关系呢!”
为争取最佳表现,上海、新加坡互有震撼。“上海第一”给新加坡的震撼是,研究活动不只应该在大学做,在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做,还要在小学中学初院,每一所学校里做。没有研究,拼不了第一,即便拼到第一,也持续不了第一。今后,我们除了发展研究型大学,还要发展研究型小学中学初院啦。
● 潘星华
去年12月,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国际学生评估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成绩。中国上海5000名15岁的学生,在65个国家中,数学、科学和阅读全部排名第一。
他们的第一都不是“险胜”:数学(600)、科学(575)和阅读(556)的分数,都比分别排第二国家的分数(新加坡562,芬兰554,韩国539)高出许多。
中国学生初次亮相即中大满贯,让美国人受到仿似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的震荡。他们忧虑中国今天让上海学生成绩名列世界第一,10年后能让10个城市学生成绩名列世界第一,20年后能让50个城市学生成绩名列世界第一,美国再也翻不了身。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按学号抽了30几名15岁的学生参加PISA考试。PISA成绩公布后,该校成为美国《纽约时报》、日本《读卖新闻》、法新社、瑞典文化中心上门采访的对象。
月前,我碰到该校校长张人利,当然也要请他谈“上海为什么第一”这个课题。
张人利气定神闲地回答我说:“我们对这个成绩,并不感到惊讶。因为这只是文本书面的考查,而不是真实场景的考查,这不代表上海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头。而且,它考核的内容只是一个方面 ,不能代表教育的全部。这次考得好,也不代表下次仍然好。只能这么说,这次中国学生的表现,打消了很多人认为中国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的错误观念,中国的基础教育并不是很多人刻板印象中的那么差,但是不是最好,我认为也不一定。”
这些话当然没有错,但是第一就是第一,为什么是中国上海第一而不是其他国家第一呢?这位上海“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张人利基地”的掌门人“揭秘”说:“也许跟中国重视搞教学应用的‘个性’研究有关,其他国家很少做这方面工作。研究有基础性研究,有应用性研究。西方重视基础性研究,中国则重视应用性研究。我们不只重视应用性的‘共性’研究,还重视应用性的‘个性’研究,这是其他国家少有的。”
什么是教学应用性的“个性”研究呢?
张人利说:“一个教师在新加坡教得好,不一定在上海教得好;即便在上海,在我们学校教得好,也不一定在其他学校教得好。这证明了教育有它的普适性,还有它的差异性。这个差异说明教师的文化背景不一样,学生基础不一样,该怎样教就不一样了。所以,教育的研究,不但应该有大面积的培训,还应该针对各校的各自问题的‘校本’研究,这就是‘个性’研究。”
中国学校各校搞各自的校本研修,已经几十年,从50年代就开始,除了文革时期,从没有间断过。张人利认为其他国家,学校自搞“校本”研究的情况不多。
他说,上海一名老领导曾经说,什么时候重视教学研究,什么时候教育素质就获得提升。什么时候忽视教研活动,什么时候教育质量就衰退。这次PISA成绩公布后,上海教育界一致认为“重视校本教研”可能是上海得到第一的其中一个原因。
张人利曾经受邀到香港去,他说:“我到香港去,香港教师的学历不低,香港的资源也不少,但是我可以说,他们的上课真的不怎么样,否则他们不会叫我们去培训。问题其实很简单。他们一个大学毕业生毕业,教了10年书,从来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问题,从来不知道人家好在哪里,那怎么提高质量呢?把课上好,不是光靠看两本书就能解决。我并没有贬低看书的重要性,我只是说明教师的专业成长,既有文本知识,还有非文本的实践知识,而这种实践知识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同行共同的探讨,行动的跟进,才有可能改变。”
新加坡呢?他没有提到新加坡学校的教研活动,不过,他向上海的教师,提到“新加坡震撼”。
他说:“我去看滨海艺术中心的中学舞蹈汇演,新加坡教育部长也出席,可见这个活动受到高度重视。那晚新加坡中学生舞蹈水平之高,让我震惊。后来我才知道这个高水平是不惜工本得来的,是去请专家来指导的。我去华侨中学,看到他们在搞戏剧演出,三个指导老师都从上海戏剧学院请去,这个成本太大了。但是他们有很好的机制,专家都由政府聘请,学校不需要养这些专家,学生却有专业水平。
“华侨中学又请了很多诺贝尔奖的得奖人去讲课,这个让我更震惊。中学要请诺贝尔奖得奖人去演讲,这不只是钱的问题,还要关系呢!”
为争取最佳表现,上海、新加坡互有震撼。“上海第一”给新加坡的震撼是,研究活动不只应该在大学做,在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做,还要在小学中学初院,每一所学校里做。没有研究,拼不了第一,即便拼到第一,也持续不了第一。今后,我们除了发展研究型大学,还要发展研究型小学中学初院啦。
不满麦当劳播放回教召唤 一网民面簿留言反惹声讨
(2011-08-20)
● 李蕙心 报道
几句不满麦当劳快餐店播放回教祈祷召唤的留言,意外创造让不同宗教信徒加深彼此了解的良机。
麦当劳数间快餐店过去几晚播放回教祈祷召唤(Azan),提醒回教徒斋戒结束,这引起一名网民的不满。他在社交网站上质疑麦当劳的做法,反而惹来其他网民的声讨。
许多网民认为身为新加坡人,就应该了解我国多元文化和多元种族的环境,更应该懂得尊重和容忍不同宗教习俗的重要性。一些网民还设置特别网页,希望通过这起事件加深人们对回教的认识。
面簿(Facebook)用户Alex Chang于星期三晚上9时在麦当劳的面簿网页上,询问麦当劳为何在快餐店内播放回教祈祷召唤。他说,吃饭时间听到祈祷召唤,让他感到不舒服。
他还问麦当劳是否能在卫赛节当天播放佛教诵经录音。据了解,这家快餐店位于大巴窑。
根据回教教义,回教徒每天都必须祈祷五次,回教堂会在特定时间播放祈祷召唤,提醒回教徒祈祷时间到了。回教徒可以从马来语电台收听到祈祷召唤。
在斋戒月里,回教徒在日落后,也就是本地时间约晚上7时15分听到第四次祈祷召唤,就可以结束一天的斋戒。
Alex Chang的网上言论立刻迎来此起彼伏的批评声浪。
网民Rave Chang留言:“我相信我们的华人丧礼和农历七月烧冥纸的习俗,也对其他人造成不便。我觉得播放祈祷召唤挺好,因为结束斋戒关系到用餐。”
另外一个网民Shahreel Mohamed则表示理解,呼吁其他网民保持克制,切勿情绪化看待这起事件。
记者尝试通过面簿联络Alex Chang,但对方没有回应。
麦当劳公关部总监明宝莲在回答本报询问时表明,公司并没有要求旗下快餐店播放回教祈祷召唤,所有快餐店应该按照总部的指示,转播特定的英语电台。
她说,少数快餐店可能播放规定以外的其他电台节目,公司已提醒所有快餐店只能转播公司指定的电台。
麦当劳昨天下午2时在面簿网页上声明,公司尊重所有种族和宗教,并呼吁网民互相尊重。麦当劳已删除网页上关于这起事件的一些留言。
不久后,Alex Chang在网页留言道歉。
“我的言论冒犯了很多人包括马来同胞,我绝对没有歧视其他种族的意思。我为自己的无知而道歉。”
Alex Chang公开致歉后数小时,面簿上出现了“原谅Alex Chang,加深对回教了解”及“我想邀请Alex Chang到回教堂和我家过开斋节”的网页。
两个网页都以种族与宗教和谐为出发点,介绍回教基本教义,也解释祈祷召唤的作用,鼓励人们多沟通交流。
● 李蕙心 报道
几句不满麦当劳快餐店播放回教祈祷召唤的留言,意外创造让不同宗教信徒加深彼此了解的良机。
麦当劳数间快餐店过去几晚播放回教祈祷召唤(Azan),提醒回教徒斋戒结束,这引起一名网民的不满。他在社交网站上质疑麦当劳的做法,反而惹来其他网民的声讨。
许多网民认为身为新加坡人,就应该了解我国多元文化和多元种族的环境,更应该懂得尊重和容忍不同宗教习俗的重要性。一些网民还设置特别网页,希望通过这起事件加深人们对回教的认识。
面簿(Facebook)用户Alex Chang于星期三晚上9时在麦当劳的面簿网页上,询问麦当劳为何在快餐店内播放回教祈祷召唤。他说,吃饭时间听到祈祷召唤,让他感到不舒服。
他还问麦当劳是否能在卫赛节当天播放佛教诵经录音。据了解,这家快餐店位于大巴窑。
根据回教教义,回教徒每天都必须祈祷五次,回教堂会在特定时间播放祈祷召唤,提醒回教徒祈祷时间到了。回教徒可以从马来语电台收听到祈祷召唤。
在斋戒月里,回教徒在日落后,也就是本地时间约晚上7时15分听到第四次祈祷召唤,就可以结束一天的斋戒。
Alex Chang的网上言论立刻迎来此起彼伏的批评声浪。
网民Rave Chang留言:“我相信我们的华人丧礼和农历七月烧冥纸的习俗,也对其他人造成不便。我觉得播放祈祷召唤挺好,因为结束斋戒关系到用餐。”
另外一个网民Shahreel Mohamed则表示理解,呼吁其他网民保持克制,切勿情绪化看待这起事件。
记者尝试通过面簿联络Alex Chang,但对方没有回应。
麦当劳公关部总监明宝莲在回答本报询问时表明,公司并没有要求旗下快餐店播放回教祈祷召唤,所有快餐店应该按照总部的指示,转播特定的英语电台。
她说,少数快餐店可能播放规定以外的其他电台节目,公司已提醒所有快餐店只能转播公司指定的电台。
麦当劳昨天下午2时在面簿网页上声明,公司尊重所有种族和宗教,并呼吁网民互相尊重。麦当劳已删除网页上关于这起事件的一些留言。
不久后,Alex Chang在网页留言道歉。
“我的言论冒犯了很多人包括马来同胞,我绝对没有歧视其他种族的意思。我为自己的无知而道歉。”
Alex Chang公开致歉后数小时,面簿上出现了“原谅Alex Chang,加深对回教了解”及“我想邀请Alex Chang到回教堂和我家过开斋节”的网页。
两个网页都以种族与宗教和谐为出发点,介绍回教基本教义,也解释祈祷召唤的作用,鼓励人们多沟通交流。
Friday, August 19, 2011
万事达卡调查:亚太区过去一年 新加坡人出国旅游率最高
(2011-08-19)
调查显示,多达85%的受访新加坡人在过去一年里出国旅行至少一次,受访的605名新加坡人中,23%过去12个月里出国旅行三次以上。
国人热爱旅游,在最新公布的一项调查中再度获得证实。
万事达卡展开的调查显示,多达85%的受访新加坡人在过去一年里出国旅行至少一次。
这个比率是调查涵盖的14个亚太市场中最高的一个。
受访的605名新加坡人中,23%在过去12个月里出国旅行三次以上。
香港排名第二
仅次于新加坡的是香港。多达84%的受访香港人在过去一年里出国旅行至少一次,三次以上的则比新加坡高,为27%。
至于商务旅行,我国则排在第二位。43%的受访国人在过去一年里出国公干至少一次,较香港的48%来得低。三次以上的则有12%,同样较香港的18%低。
万事达卡(新加坡)发言人说:“不论是商务或休闲旅游,调查结果都清楚显示新加坡是亚太区域最活跃的国家之一。由于新加坡人越来越富裕,机票价格也具有竞争力,因此很多新加坡人出国展开休闲之旅不足为奇。商务旅行也在经济蓬勃的带动下上升。”
万事达卡是在今年3月到4月份,通过网络和电话等方式,对14个亚太地区的1万7620个消费者展开调查。
调查也显示,家庭收入和国际旅行挂钩。旅行次数高的国家,家庭月入介于3000美元到5000美元。相反的,旅行次数低的国家,平均家庭月入少过1500美元。
展望未来的一年,大部分的受访者打算出国旅行的次数,和近一年来相同或是更多。
韩国和澳大利亚的兴趣最浓厚,分别有40%和32%的受访者表示会在接下来一年里出国更多次。新加坡则为29%。
至于商务旅行的展望,27%的韩国受访者表示会在未来一年出国公干更多次,新加坡和香港则排在第二和第三位,分别为23%和19%。
调查结果也显示,韩国、台湾和泰国受访者偏向境内旅行,其中最活跃的是台湾。44%的台湾受访者在过去一年里境内旅游三次以上。
调查显示,多达85%的受访新加坡人在过去一年里出国旅行至少一次,受访的605名新加坡人中,23%过去12个月里出国旅行三次以上。
国人热爱旅游,在最新公布的一项调查中再度获得证实。
万事达卡展开的调查显示,多达85%的受访新加坡人在过去一年里出国旅行至少一次。
这个比率是调查涵盖的14个亚太市场中最高的一个。
受访的605名新加坡人中,23%在过去12个月里出国旅行三次以上。
香港排名第二
仅次于新加坡的是香港。多达84%的受访香港人在过去一年里出国旅行至少一次,三次以上的则比新加坡高,为27%。
至于商务旅行,我国则排在第二位。43%的受访国人在过去一年里出国公干至少一次,较香港的48%来得低。三次以上的则有12%,同样较香港的18%低。
万事达卡(新加坡)发言人说:“不论是商务或休闲旅游,调查结果都清楚显示新加坡是亚太区域最活跃的国家之一。由于新加坡人越来越富裕,机票价格也具有竞争力,因此很多新加坡人出国展开休闲之旅不足为奇。商务旅行也在经济蓬勃的带动下上升。”
万事达卡是在今年3月到4月份,通过网络和电话等方式,对14个亚太地区的1万7620个消费者展开调查。
调查也显示,家庭收入和国际旅行挂钩。旅行次数高的国家,家庭月入介于3000美元到5000美元。相反的,旅行次数低的国家,平均家庭月入少过1500美元。
展望未来的一年,大部分的受访者打算出国旅行的次数,和近一年来相同或是更多。
韩国和澳大利亚的兴趣最浓厚,分别有40%和32%的受访者表示会在接下来一年里出国更多次。新加坡则为29%。
至于商务旅行的展望,27%的韩国受访者表示会在未来一年出国公干更多次,新加坡和香港则排在第二和第三位,分别为23%和19%。
调查结果也显示,韩国、台湾和泰国受访者偏向境内旅行,其中最活跃的是台湾。44%的台湾受访者在过去一年里境内旅游三次以上。
Thursday, August 18, 2011
中学生当义工 获全国青年成就奖
(2011-08-18)
● 蔡欣颖
在去年的年终学校假期,李伟诚(16岁)几乎天天清晨5点起床,从后港住家花上一个多小时到位于芽笼23巷的非盈利慈善组织“愿之心”当义工。他和其他义工一起帮忙切水果、包装与分配食物,让前来求助的贫困者能够填抱肚子。
这些义工服务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让康柏中学中四生李伟诚从中领悟到,学习不应该只停留在考取好成绩,而是要不断参与新事物来增广见闻,并且尽自己能力对社区作出贡献。
李伟诚获颁今年的全国青年成就奖银牌奖,颁奖礼前天下午于新加坡理工学院礼堂举行。今年有超过5000名年龄16岁至25岁的青年获颁铜或银奖。
来自普通学术源流的李伟诚受访时说,在整个社区服务经验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到访一所老人院时发生的小故事。那里的护士看到年纪轻轻的他来当义工,感到非常惊讶与开心,还亲自向他道谢,让他非常感动。
此外,也因为看到那些被家人抛弃的年长者,李伟诚表示自己变得更有同理心,并且时刻提醒自己要懂得惜福,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陪同他一起前来的领奖的老师林珮祎说:“参与这些活动后,伟诚变得非常成熟,并且不断地要求自我进步,让人看到他自信、自律以及独立的一面。”
贸工部政务部长兼东北区市长张思乐主持这场颁奖礼,并在活动上颁奖给“哥伦坡计划60周年摄影比赛”的得奖者。
*choyxy@sph.com.sg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