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26, 2011

以挪威恐怖袭击为借镜 张志贤:国人应提高警惕引以为戒

(2011-07-25)● 沈越

挪威日前发生血腥攻击惨案,国人应提高警惕,并引以为戒。

  副总理兼内政部长张志贤以挪威恐怖袭击为借镜,强调保持警惕的重要性,呼吁国人防范极端分子采取任何方式来达到目的。

  他认为这类极端攻击事件,几乎都照着同一模式进行,所以新加坡人不仅必须提防极端分子的运作模式,也要站出来抵制极端主义,否则当两者二合为一,就会发生像挪威或其他地方的恐袭悲剧。

  张志贤昨天在东北区的“全民一心齐步行”的活动上说:“身为新加坡人,我们不仅应该对极端分子的运作模式提高警惕,最基本的还要对极端主义保持警觉。”

黄永宏:国家安全是重要课题

  此外,国防部长黄永宏医生昨早接受访问时也说,国家安全一直是我国重要课题。

  他说:“我去过挪威很多次,很难想象在这个社会组织紧密、拥有单一文化的和平国家,会发生这样的事。这也提醒我们,这样的事同样可能发生在新加坡。”

  黄永宏也说,随着信息流量日益增加,有些人可能因此变得更极端,倾向宗教或右翼的激进活动。在国庆节即将来临之际,国人必须接受挑战,不要对现有的经济成果或稳定社会感到自满。

杨莉明:惨案也凸显社会问题

财政部兼交通部政务部长杨莉明也表示,国人不应该把社会稳定当成理所当然。

  她说:“挪威的血腥攻击惨案凸显的,不单单只是国家安全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一个国家是否拥有合适的管道让人民表达意见,是否拥有解决冲突的机制。”

  杨莉明举例说,像族群与宗教互信圈(Inter-racial and Religious Confidence Circle,简称IRCC)这样的机构,在和平时期看起来似乎是多余的,但在危急时刻却是缺其不可,因此新加坡需要继续建立社会资本,才能让社会的危机处理得更好。

  *sheny@sph.com.sg

出国研习环境保护 回国实践保护环境 ——青年环保奖得主经验谈

(2011-07-25)● 黎远漪

四名年轻人去年远赴波多黎各森林,学习雨林管理、测量树木周长、研究蜥蜴、体验丛林生活,所带回的宝贵知识与经验不仅一生伴随,也不断促使他们学以致用,为本地自然环境付出绵力的同时,也鼓励更多年轻人关注大自然,爱护周遭环境。

  这四名年轻人都是去年与前年全国青年成就奖理事会和汇丰银行联办的青年环保奖得主,并获得主办方的资助,去年8月中旬赴加勒比海地区的波多黎各森林,参与“地球观察游学研究计划”。

  目前就读新加坡国立大学生命科学系的陈凯恩(24岁)就是其中一人。

从60提名者中选出

  他日前于环境及水源总部举行的“青年环保奖颁奖典礼与地球观察游学研究计划欢送会2011”后受访时说:“那次游学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不收一分一毫、对保育森林充满热忱的研究员,以及见识到日常生活中,可以如何循环排泄物来种植屋外蔬果的技术。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而今年,从60名提名者脱颖而出的四名青年环保奖得主:谢征达(18岁,工艺教育西区学院学生)、蔡昂宏(21岁,南洋理工大学学生)、吴彩诗(20岁,即将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就读),以及吴术慧(17岁,立化中学学生),前三人将于本月25日启程,前往中国浙江开化县西北部的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吴术慧因年龄尚轻则会在明年参与“地球观察游学研究计划”。

  他们将在12天的学习之旅中,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学习,了解气候变化对森林造成的影响,以及接受地球观察研究所(Earthwatch)的培训,学习应对气候变化。

  三人受访时都表示相信这会是全新的体验,除了增广见闻,也能“更切身了解气候变化如何改变森林,以及身处岛国的我们能为大自然做些什么。”

  本地年轻人越来越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全国青年成就奖理事会主席陈伟兴博士受访时表示感到鼓舞,也表达了对即将前往中国游学年轻人的期望。

他说:“因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正在进行一项气候变化的研究,因此非常适合年轻人前往学习。

  更重要的是,他们进行的一些数据收集技术也是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所使用的,因此相信这些年轻人回国后,也能带回这些经验用于本地。”

  汇丰银行集团总经理兼新加坡行政总裁洪纪元(Alex Hungate)则表示:“希望通过这些海外游学项目加深年轻人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扩大视野,也为他们在未来领导新加坡面对这些问题时做好准备。”

已有22青年获奖

  青年环保奖于1998年推出,旨在表扬投入环保活动,表现出色、积极推动多项校园环保计划,以及参与社区环保活动的14至25岁年轻人,并从2004年起,推出“地球观察游学研究计划”作为给予获奖者的奖励。

  至今已有22名青年环保奖得主获益,先后前往澳大利亚、中国、越南、冰岛及波多黎各等地参与环保研究游学计划。

  另一方面,洪纪元也代表汇丰银行在仪式上将10万元支票捐赠给汇丰银行/全国青年成就奖卓越青年基金(HSBC/NYAA Youth Excellence Fund),以支持优秀青年在领导、环境保护与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发展。

*yuanyi@sph.com.sg

Saturday, July 23, 2011

海外南亚人大会——与李光耀对话 李光耀: 国人须学着接受外来人才竞争

(2011-07-23)● 杨永欣 报道

许多国人或许觉得自己是在不公平的平台上与外来人才竞争就业机会,但这样的不适感(discomfort)是国人必须学着接受的。因为新加坡所面对的现实是没有外来人才加入,国人或许连就业机会都没有。

  前内阁资政李光耀昨天在首届海外南亚人大会(South Asian Diaspora Convention)的对话会上回答与会者的问题时,重申外来人才对新加坡的重要,并强调新加坡今后还会继续欢迎外来人才。

  出席在圣淘沙名胜世界举行的海外南亚人大会的约500人除了来自南亚国家如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的学者和企业家,也不乏在新加坡定居,并在这里发展事业的海外南亚人。

  对于与会者提出的新加坡对外来人才的态度和政策,尤其是在今年大选时很多反对党候选人都以政府的外来人才政策作为攻击执政党的问题,李光耀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新加坡的外来人才政策不受大选影响,而它也不能算是大选“课题”,因为新加坡人一直都因外来人才的竞争而感受到压力。

  “我坚信外来人才的好处,社会里有更多人才,才会增长得更快。”

  李光耀也指出,若新加坡只依赖仅有的300万人口来“生产”人才,那么影响将是有限的。也因为这样,新加坡一直都积极向全世界招揽人才,这包括南亚、东北亚、中国以及更远的国家。

  至于外来人才成了执政党的政治难题,李光耀表示这是政府必须面对的。

  “我们还有什么选择?没有外来人才,增长就会缓慢;吸引外来人才,就能取得更快速的增长,尽管这样做会使一些顶端的工作落入外来人才手中?若没有增长,人们就可能连工作都没有。”

  李光耀在对话中也谈及本区域的民主趋势。

有与会者问他,如果在茉莉花革命影响中国;缅甸政府领导人卸下军服;以及支持达信的政党赢得泰国大选等发展影响下,若东南亚国家都受“感染”,并大开门户接受民主,情况会不会像南亚的民主那么混乱?

  对此,他表示不支持一个国家的民主“感染”另一国家的趋势,因为这样的“感染”未必会带来更好的东南亚。他认为东南亚各国都是不同的,有各自的历史、文化、经济问题和挑战,而这些问题和挑战也不是民主所能解决的。

  “民主或许是好的,但我认为(东南亚国家)更需要的是良好的治理、铲除贪污及发展经济。这些才是真正有效的。”

  来自孟加拉的一名与会者问他,新加坡的英语政策是否也适用于印度和孟加拉等南亚国家?因为非常明显的是新加坡这些年来能够取得突飞猛进的增长,英语政策功不可没。

  对于新加坡在英语政策上所取得的成功,李光耀指出我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新加坡是个历史较短的小国,而且新加坡很有耐心地利用了50年的时间来推行这项政策。

  此外,新加坡并没有强迫国人或通过立法来要国人接受英语为第一语文,而是利用了市场。

  他解释说,新加坡一开始就有把母语当成第二语文的英校和把英语当成第二语文的母语学校,但父母最终发现若把孩子送入英校,他们毕业后就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因此,市场影响了父母倾向把孩子送进英校,也渐渐淘汰了母语学校。

  不过,他认为孟加拉要仿效新加坡却几乎不可能。因为在孟加拉,超过90%的国民讲的是孟加拉语(Bengali),突然要这么多人改学并接受英语非常困难,同时也会让他们丧失认同感。换句话说,孟加拉被其历史“困”住了,要突围非常困难。

*davidyeo

@sph.com.sg



(2011-07-23)要有效管理印度,是不可能的任务

李光耀认为没有一个人能够改变印度。因为印度有320种语言,即使是印度总理,也只能用他的语言与他的族群沟通,这样的结构性问题是几乎无法克服的。他坦言新加坡的模式要在印度取得成功几乎不可能。

  要有效管理印度是个不可能的任务,再多的“李光耀”也无法改变印度政坛和社会的混乱局面。

  参加南亚印度人大会的与会者中不乏前内阁资政李光耀的崇拜者,而他们当中很多都想向李光耀讨教改变印度政坛和社会混乱局面之道,还问他若身在印度,会采取什么政策去解决印度目前所面对的问题。

  李光耀认为没有一个人能够改变印度。因为印度有320种语言,即使是印度总理,也只能用他的语言与他的族群沟通,这样的结构性问题是几乎无法克服的。印度是个由很多族群组成的国家,是过去英国殖民地政府的历史遗物,这些族群之间没有什么历史渊源,要团结起来有很大的困难。

  “若拿印度和中国比较,中国就容易管理多了,至少中国领导人说话时,超过90%的中国人会明白。”

  他坦言新加坡的模式要在印度取得成功几乎不可能。以语言为例,新加坡是个历史较短的小国,采取英语政策没有太大的难度,政府也能够顺利在全国推行,而英语政策也是个公平的平台,哪个种族都没有优势。但在庞大的印度,要全面推行英语政策就几乎不可能,结果印度领导人在新德里说的话,在班加罗尔(Bangalore)的人未必理解或服从。

  李光耀认为印度的发展必须根据它自身的速度和文化节奏来进行,而它目前就像是辆大坦克,要扭转非常缓慢。

  “我本身也花了很多时间去了解印度。我去了印度后才发现原来有很多个印度,而这样的情况到今天依然没有改变。”

他说,印度唯一能真正容纳各个族群和语言的地方是孟买,若整个印度都能像孟买那样,那就是一个崭新的印度了。

  他也认为要作为一个有效的印度领导人,就必须争取越多印度人的认同越好。虽然在印度,领导人要得到超过40%的印度人认同都相当困难,毕竟北方人会支持北方的领导人,南方人会支持南方的领导人,这也是个难以克服的结构性问题。

  有与会者在对话中提到甘地(Gandhi),说他就是个能够团结印度人的领导人。对于甘地,李光耀认为他确实伟大,有为国牺牲的精神,但他领导的是印度争取独立的非暴力革命,没真正管理过现代的印度。他在争取独立的抗争中取得了成功,但在改变现代印度方面,他却是不存在的。

中印不会抗衡

  中印课题也是出席大会者非常关注的。对于中国和印度,李光耀认为尽管中印在历史上有很多边界纠纷,造成彼此之间互不信任,但在未来,两国料不会把对方视为主要抗衡的对手。

  他指出,中国会把美国视为主要抗衡的对手,因为美国无论是在贸易、科技或投资上,都是中国最大的伙伴,中国自然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美国身上。至于印度,中国只会保持一定的距离。

  李光耀也认为中国面对太平洋,印度面对印度洋,两国理应井水不犯河水,不过中国近年通过缅甸和巴基斯坦等国在印度洋取得了海港的使用权,有在那里建立海军势力之嫌,因此印度更加关注中国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印度成为世界强国的潜力,他认为由于印度庞大,它可以不顾周边小国对它的不满,照样成为世界大国。

  不过,要成为世界强国,它必须先兼备软实力和硬实力,不但要有经济和军事力量,也要有影响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先得与周边小国修复关系,不该让小国对它有敌意或感觉被压迫。

国人要求政治更多元化 总理:我国需要强有力政治领导人

(2011-07-23)● 郭丽娟 报道

人民行动党已经意识到新加坡社会出现了长期变化,现在国人都要求政治更加多元化,希望见到更多的政治竞争和更多的反对党议员进入国会。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更需要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人来赢取国人的信任及支持,进而保护新加坡的利益。

  李显龙总理昨晚以行动党秘书长身份设宴答谢在今年大选时退任的行动党议员时说,刚于5月举行的全国大选是个分水岭,同时也反映新加坡社会的跨时代变化。

  他指出,不同年代的人成长背景不同,他们的期望与理想也不尽相同,而政策研究院在大选后进行的全国调查结果,也显示更多国人希望我国政治更加多元化。

  “国人对政策提出更多疑问,对政府的表现也有更高的要求。他们依然希望行动党继续执政,但却不那么愿意接受行动党所作的决定是必要且是好的。”

  在李总理看来,随着新加坡从第三世界国家跃升为第一世界国家,国人的诉求有所改变,也是个自然的发展过程,而且会继续下去。

  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议员团队必须能反映人口结构的变化,议员也必须能代表国人已改变的需求和志向,同时获得人们的认同。  

  李总理强调当社会如此多元化时,拥有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人尤其是个关键。

  “我们必须以包容,而且是协商式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同时不削弱政府的角色。”

他指出,新加坡必须拥有能干和忠诚的政治领导人,他们得做好准备,为自己的理念和新加坡的利益奋勇抗战,并且让自己成为选民信赖的对象。

  “他们必须能说服新加坡人支持行动党和党的政策,并动员全体国人一起为新加坡创造更为美好的前途。”

  本次大选共有23名行动党议员和基层组织顾问退任。除了19名退任的议员和后港区基层组织顾问刘锡明,还有在大选中落败的阿裕尼集选区前议员杨荣文、陈惠华、再诺和潘惜玉。

  昨晚在国会大厦举行的答谢晚宴是由行动党妇女团主席傅海燕率领的一组新当选议员负责筹备。

  除了答谢退任议员对行动党和新加坡的贡献,李总理昨晚讲话时也提醒新当选议员应延续前任议员的努力,加强同国人与基层组织之间的凝聚力,把关怀居民视为最大的推动力。与此同时,议员也须同掌管各部门的部长更紧密配合,向选民解释政府所推行的政策的用意。

  “我们也必须更新与选民接触的方式,包括多咨询他们的意见和加强互动,同时一起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以确立共同的拥有感。”

  李总理还呼吁退任议员继续保持与行动党的联系,协助它继续打造新加坡的前途。

  “希望你们能继续督导新议员,帮助行动党集合支持者的力量,并争取那些在这次大选时没支持我们的选民,让我们在下一次大选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在欢送退任议员之际,李总理透露行动党已在为下届大选作准备,物色新候选人工作也已展开。

  他强调行动党的领导层更新刻不容缓,他已经重组内阁及引进有潜力的新人担任政治职务,而新团队也必须在接下来几年证明本身的实力,以组成下一代的领导班子。

他说,行动党从刚过去的大选和之前的大选经验中了解到应该尽早调派有潜力的候选人到基层活动,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同居民交流,了解议员的职责,也认清自己的优缺点。

  “行动党将继续物色不同背景的候选人,尤其是引进那些能打破一般思维框架,善于在基层活动,并同居民建立联系的人选。”

*queklksph.com.sg

Tuesday, July 19, 2011

共建以体育为乐社会 社青体部要同各界 打造2030年愿景

(2011-07-19)● 郭嘉惠 报道

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与新加坡体育理事会,将与公共部门、私人企业、民间团体、体育总会和公众联手打造2030年愿景,旨在让每个人都享受参与体育的乐趣,不再只局限于争夺奖牌,而是共同建设一个以体育为乐的社会。

  社青体部代部长陈振声少将昨天在体理会主席萧永良和总裁林德仁的陪同下,与媒体分享这个愿景的核心价值。

收集各界意见和看法

  陈振声说:“这个愿景是在过往两个委员会(新加坡体育促进委员会和体育文化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的,但具体内容稍有不同,不再是委员会提出大方向,由附属委员会跟进,而是要收集普罗大众的意见和看法,让所有跟体育有关或无关的各界人士,都参与制订本地体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他表示,这个愿景将是一个长远的目标,所有人对这个目标都有说话权,因而成为这个愿景的拥有者。社青体部将在收集了各方的意见后,在明年初为各个不同的阶段设定短期目标。

  陈振声说:“体育不再局限于争夺奖牌或是追求卓越体育,而是全民体育,人人为体育(Sports For All, Sports By All)的概念。体育可作为发展个人性格,让本地年轻人掌握生活技能,以更好地应付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体育可帮助工作人士调节繁忙的生活节奏,帮助银发族积极参与运动,保持身心健康。体育还可加强社区凝聚力,让不同种族、宗教和性别的公众团结一致,从而达到团结国民和建立国家荣誉的目标。”

  由陈振声领导的2030年愿景指导委员会,将在未来几个月内积极收集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意见和反馈,然后进行商讨,在明年初公布首批建议。公众可从今天中午起,上网www.Vision2030.sg分享意见和反馈。除了陈振声之外,该委员会成员还包括曾任体育文化委员会主席的贸工部政务部长张思乐、星和业务总监陈东海和帆船总会总裁陈文皓等。

  体理会总裁林德仁说,除了通过社交媒体收集公众意见外,他们也将与各界人士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及组建工作小组网罗更多意见和看法。

  询及这个愿景所需的经费,陈振声说,体育文化是需要时间打造的,就如每逢周末,一般人会选择送小孩上补习班,或是与他们一起进行体育活动。这是个人的选择,但却无需经费。其实,大家应该提出的问题是,人们是因为有时间才参与运动,还是设法找时间参与运动。若答案是后者,显然本地体育文化已形成,但现阶段体育还不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体理会主席萧永良希望看到人们享受参与体育的乐趣。他说,大家过去都忽略了体育消费者这个群体。唯有让他们享受参与体育的乐趣,才有可能吸引更多商家投入资金推动体育发展。商家愿意出资,将不只是为了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而是从商业盈利角度出发。

  对于本地年轻健儿过早结束运动员生涯的问题,陈振声说,如何让年轻人可选择以体育为事业,是本地体育生态系统的重要问题,但却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以击剑女将黄怡琳来说,她获得奖学金继续深造,而后加入体理会,是运动员成功转型的例子,但需要有更多人向黄怡琳看齐,本地才会涌现更多体育工作者。

  陈振声对这个问题持审慎乐观态度。他说:“随着社会的逐渐成熟,人们的选择也呈多元化趋势。就像体校刚成立时,大家都抱着观望的态度,如今却已有不少家长将子女送到体校。该校也培养出不少优秀的体育人才。”

Monday, July 18, 2011

吴作栋:教育制度必须 培育学生应变能力

(2011-07-17) ● 郭丽娟

(新闻要点)

1、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说教育制度必须能培育年轻一代掌握应变能力和韧性,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

2、务资也提醒学校必须教导学生如何辨明好坏、分出是非,并向他们灌输终生受用的价值观。

王瑞杰:训练学生应付未来变化 是全球教育面对的挑战

(2011-07-17) ● 胡洁梅

(新闻要点)

1、家长提问:目前的教育制度是否太过注重使用咨询科技。

2、校方回应:科技只是辅助用具,适情况使用,科技无法取代面对面的沟通。

3、部长说:孩子需要的技能已与上一代不同,他们需要掌握创意与批评思考、社会与情绪管理、应用科技等技能,并有意识地了解发生在海内外的事。同时,他们要有优良品格、具韧性,以应付未来的挑战。
(Channelnewsasia SINGAPORE: Education Minister Heng Swee Keat said his ministry will be focusing on three outcomes: values, social and emotional competencies, as well as new skills in thinking such as being more globally aware.values, social and emotional competencies, as well as new skills in thinking such as being more globally aware.)

Friday, July 08, 2011

涉帮阿窿分发传单名片  80学生被逮捕协助调查 百名家长对警方处理方式大表不满

早报(2011-07-08)● 刘丽仪 报道

非法放贷集团疑利用学生在学校假期分发传单和名片,警方展开行动,两天内逮捕80名男女学生协助调查,并逮捕幕后的三男一女,三男今天被控。

  上百名家长到勿洛警局保释儿女时,声称无人理会,苦守多时后在警局内大声抗议,过后又得知儿女被上手铐,对警方处理方式大表不满。

  警方受询时说,警方展开为期两天的全岛搜捕行动,从裕廊、宏茂桥、碧山、后港、勿洛、淡滨尼和巴西立等逮捕了80名青少年,他们涉及协助非法放贷集团分发名片和传单,其中75人是在昨天被捕。

  于此同时,警方也逮捕了三男一女,华族,并起获15万张名片和传单。三名男子今天被控,其中54岁的男子涉嫌印制名片和传单,29岁男子涉嫌提供店铺存放名片和传单,39岁男子则涉嫌负责招聘跑腿。至于29岁女子的调查仍在进行中。

  据悉,女嫌犯也负责招聘事务,和39岁男子为情侣关系。

  被逮捕的学生年龄介于12岁到21岁,来自全岛不同的中学和工艺教育学院。他们有些从学校被带走、有些则接到警方的电话,要求他们到勿洛警局协助调查。

  大部分受访学生是通过朋友介绍,有的则从网上征聘广告中找到这份“兼职”,想趁6月的学校假期分发传单或名片赚取外快,他们表示完全不知道所分发的传单和名片是来自非法放贷集团,更不晓得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

  这些学生的工作是到组屋沿家挨户分发名片和传单,每分发1000张名片可得13元,传单则16元,有些还规定要工作满三天才能在一星期后拿到工资。

  其中一名杨姓女学生(15岁)哭着说:“这个工作是我的朋友介绍的,面试时我还问对方是否合法,他告诉我是合法注册的,所以我才答应。”

受访的家长更怒气冲冲地表示不满,王姓家长(50岁)的14岁儿子昨天被便衣警员从学校带回警局,录口供后被上手铐关在拘留室内等候。

  他接到通知后,在下午4时赶到警局,已经有超过50多名家长在里面等候。他询问警员却一问三不知,后来又告诉他五分钟就可带儿子回家,接着改成一小时,到最后就没有人愿意回答了。

  他说,焦虑的家长苦守多时,又没有任何指示,开始鼓噪。最后有警员表示会尽快处理,但要家长体谅警员人手不足。

  王姓家长说:“我们愿意让孩子来协助调查,但是也要让我们知道程序和时间,不是让我们什么都不懂地在痴等。”

  另一名黄姓家长则不满女儿被上手铐,他说:“这件事很简单,就是孩子们无知,被阿窿利用,年纪小小有什么危险性,为何还要上手铐?”

*leeyee@sph.com.sg

本地父亲在育儿方面 无‘用武之地’

早报 (2011-07-08) ● 沈越 报道

家庭社工指出,本地母亲在家中影响力大,常让父亲在育儿方面无“用武之地”。

  父亲这个角色在家庭中举足轻重,也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多名国内外家庭社工在昨天举行的“与父亲合作:参与及干预”研讨会上指出,父亲应当在育儿方面表现得更为积极。

  辅导过各个年龄层、数以千计夫妇的社工康家凤(52岁)受访时表示,本地许多年轻母亲在与丈夫分担育儿工作时没有耐性,还没等丈夫掌握一些育儿技能,如换尿布,就认定丈夫不能胜任,从而使丈夫沦为家中育儿的次要角色。

  康家凤说:“把父亲当成次要角色是旧观念。育儿观念应与时并进,父亲其实在育儿方面可做得与母亲一样称职。”

  不仅是一般家庭如此,问题家庭更是如此。超过93%的本地社工就认为,若父亲与母亲同时负责管教问题儿童或青年,孩子将更有机会走向正确的道路。

  父亲要兼顾事业和家庭,有时无法挪出时间陪伴孩子。来自英国的家庭专家阿德里安娜·伯吉斯(Adrienne Burgess,63岁)认为,除了给予母亲产假以外,雇主可尝试给予父亲有薪育儿假期,让父亲多参与家里的活动,可改变年轻夫妇对生儿育女的观念,也能刺激生育率。

  据知,多个西欧及北欧国家已经实行给予父亲有薪育儿假期的政策。譬如,每对瑞典夫妇在孩子满7岁之前,可分享总数480天的育儿假,并继续享有月薪的75%。

  伯吉斯也说:“我了解新加坡政府选择引进移民,以解决生育率低迷的问题。但是在未来的50年,这个办法将行不通,因为各国都将出现劳动人口短缺的问题。所以,给予父亲有薪育儿假期是个可行的办法。”

  这项研讨会是由“爱心爸爸”运动以及社会服务培训学院携手举办。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代部长陈振声少将在会上致词时说,社工们应该探讨如何鼓励更多父亲,特别是单亲爸爸、离过婚的爸爸、还有孩子有特殊需要的爸爸,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

 *heny@sph.com.sg

用平板电脑学华文 边玩边学乐趣多

早报 (2011-07-08)

学习华文不再拘泥于课本教学,义顺区的华民小学率先刮起了科技风,让学生用“创新科技”(Creative)平板电脑来学华文,边玩边学,以增加学生学习华文的乐趣。  记者走进小三华文教室,看不到学生手捧书本,也不见有哪一个学生显得无精打采的样子。他们三五成群,围着看一台平板电脑,兴致勃勃地认识生字的字义、造句和典故,“玩”得不亦乐乎。

  录取不少外国学生的华民小学,有一个特别华文学习班,班里十多名学生,都是来自非华族或者外国人家庭,如日本人、菲律宾人和印度人,唯一的华裔学生是土生华人家庭的孩子,家人平时非以华语沟通。只见他们每人手捧一台平板电脑,跟着平板电脑电子发音学语音,一字一句地朗读,咬字吐音,清清楚楚。

  来自印度的维诺,刚接触华文,却爱上了华文课。她甚至认为“英文很无聊,华文生动又有趣。”

  这套平板电脑教学法在华民小学刚推出一个月,也是本地第一所和“创新科技”合作、让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学习华文的学校。平板电脑的学习软件可以从网络下载诗词歌赋,方便学生朗读背诵;也可以让学生学习笔画顺序,或点击“发音”键,学生字发音。

  华文老师林金燕受访时说:“自从用了平板电脑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遇到不懂的问题,会自己先上电脑找答案,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强。”

  看到学生对学习华文的兴趣如此浓厚,校长林伟杰十分欣慰。他说:“科技进步,Ipod、平板电脑等先进电子产品很受年轻人欢迎。让学生使用平板电脑,不但能吸引小朋友的好奇心,也会加强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

  华民小学打算在这一个月内陆续购买80台平板电脑,并希望不久将来能让全校学生都能通过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华文水平。“我们也希望把这套平板电脑教学法推广开来,让更多学校考虑采用。”

*linghui@sph.com.sg

这套平板电脑教学法在华民小学刚推出一个月,也是本地第一所和“创新科技”合作、让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学习华文的学校。平板电脑的学习软件可以从网络下载诗词歌赋,方便学生朗读背诵;也可以让学生学习笔画顺序,或点击“发音”键,学生字发音。

陈川仁:对外来人才 要公平雇佣任人唯贤

早报(2011-07-08)● 何惜薇 报道

要继续从四方八面引进人才,又要兼顾新加坡人的福利,雇主就得进行公平雇佣、强调任人唯贤,政府也得让公众了解决策背后的种种原因。

  人力部政务部长陈川仁准将前天出席首届人力资本新加坡研讨会时,连同四名劳资合作伙伴跟与会者互动。回答全国职工总会工业关系(特别任务)署署长再纳有关如何确保新加坡人工资不被外籍员工压低时,陈川仁首次在公开场合上发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在这之前,他曾数次在本身的“面簿”上分享对外来人才课题的看法。

  陈川仁说:“我们始终致力于从世界各地引进人才,我想这值得持续。不过与此同时,要怎么确保鱼与熊掌兼得,这么做的同时也照顾到新加坡人呢?”

  他指出,政府必要时会检讨相关政策并作出调整,为大家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

  外籍员工是否过多是刚过去的大选备受关注的一个议题,《亚洲周刊》有关新加坡大选的特稿甚至直指“新移民、外劳成选战箭靶”。

  而陈川仁5月份在“面簿”上的相关短文,短时间内就吸引了100多个“赞”和200多个回应,大家对这个课题的关注可见一斑。工资较低的外籍员工普遍被视为是雇主没有动力提高员工工资,并且影响生产力的一个原因。

  陈川仁在研讨会上也说,雇佣必须公平、任人唯贤,不要让人以为大家排斥雇用某个国籍的员工,更不要让人们认为本地雇主偏爱雇用非公民。

  他阐明继续引进外籍员工,同时让新加坡人明白个中原因的重要性,特别是国家正面真正的竞争。

陈川仁不讳言,外籍员工课题总能挑动人们情绪,但新加坡并非唯一面对外籍员工影响的国家。在环球化的当下,人力资本流动异常频密,这些人才的流动不涉及感情。

  同样的,一个公司决定到另一处设办事处、区域总部,并不是因为它的高层对当地“情有独钟”,而是基于当地治安良好、社会稳定,以及能够聘用到质优员工等。

  他强调:“追根究底,我们追求的并不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数字,而是促进经济增长,为新加坡人制造好工作。”

  职总副秘书长、总理公署高级政务部长王志豪则认为,外籍员工所造成的影响广泛,不只是个别公司经济上取得好处或造成损失,“必须挤地铁者的抱怨就和公司的经济情况无关”。

  他说,必须在个别公司经济上受益、整体新加坡人获得好处,如拥有待遇更好的工作、以及社会冲击不至于太大等方面求取平衡。

  王志豪说,各公司都争取要更多外籍员工以应付订单的增加,可是它们这么做无形中就延后了作业方式或程序的检讨,产生了“后遗症”。

  王志豪说:“求取平衡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传教讲道’,而是必须协助雇主在这个方面发挥带头作用。”

*hosb@sph.com.sg

Tuesday, July 05, 2011

调查:怪别人对他们不够优雅 新加坡人自认很优雅

早报 (2011-07-05) ● 沈越 王秘 报道

新加坡人自认已经很优雅,总是怪别人对他们不够优雅,而外国旅客则认为,其实新加坡人都很优雅。

  根据“新加坡行善运动”所做最新调查显示,国人在评估自我及他人的优雅程度上有巨大分歧。此外,外国游客对新加坡人的优雅程度评价高,与国人评估其他国人的优雅程度形成强烈对比。

  88%受访的新加坡人认为,他们在过去6个月内曾经做过好事,但只有55%受访者表示,他们在同一时期感受到别人的善意。

  另外,有43%受访者自认亲切待人,但只有15%受访者认为其他国人亲切对待自己。也有35%受访者表示,曾对他人做过善事,却没有得到任何善意的回应。

  针对这点,新加坡行善运动秘书处总经理袁国栋博士受访时说:“这项调查结果显示,行善运动的根本问题是新加坡人很‘自我’,只记得自己善待他人,却忘了他人如何善待自己。”

  他也说:“要改变这样的观念,首先就是要提醒人们多答谢曾帮过自己的人。向他人释放善意并不需要太多精力,如帮他人开门等。若每个人都能从小事做起,新加坡的优雅程度肯定能提高。”

  多数受访者也认为国人只在对待家人与朋友时亲切和善。66%受访者同意,新加坡已是一个优雅社会。62%受访者则认为,新加坡生活节奏太快,不可能成为更加优雅的社会。

  调查也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游客认为新加坡是个优雅社会,排名超越了日本、泰国、澳洲及美国等地。

问卷调查

反映片面现象

  南洋理工学院社会系副教授郭建文受访时表示,问卷调查的结论很可能只反映片面的现象。

  他表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许多人在接受问卷调查时存有利己心态,因为批评他人远比批评自己来得容易。受访者也极有可能刻意提供一些答案,好让当局有所行动。

  有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认为新加坡需要更严厉的法律及罚款制度提高国人的友善程度,超过九成的受访者认为未来的行善运动应该注重解决具体的无礼行为。

  另外,31%受访者希望看到更多公众教育,5%受访者则认为,改善家教有助提高新加坡人的优雅程度。

  对此,袁博士表示,优雅必须从家里开始,教育和灌输优雅价值观应该是全方位进行,并不单纯是学校及社会的责任。家长如果没有以身作则,很难要求孩子优雅。

  这是新加坡行善理事会第三次进行新加坡优雅指数的调查,今年总共有1404人参与。新加坡今年的优雅指数为60点,比起去年的61点,下降1点,比前年的58点,高出2点,整体成绩平稳。

*sheny@sph.com.sg

*wangm@sph.com.sg

搭公共交通和出外用餐 最能考验国人行为

新加坡人在哪些方面不够优雅,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调查显示,新加坡人的无礼行为最常出现在公共交通、公共场所以及公共餐饮场所里。

  针对这份调查结果,记者访问的大部分公众都认为,新加坡人需要在公共场所和公共交通上表现得更优雅这一点。

  陈鸣骢(48岁,物流业职员)说,地铁上的让座文化依然欠缺,还有在停车场里,一些驾车者倒车太慢,后方排队的驾驶者缺乏耐心,动不动就按喇叭抗议,很不礼貌。

不懂得“分享”

  来自苏格兰的约翰(46岁,工程师)去过不少国家,他说相比其他国家的人民,新加坡人在“分享”这点上做得不够好,比如在食阁吃饭时喜欢霸占整张桌子,而不太愿意与人同桌。

  对此,新加坡管理大学社会科学院副教授柯宝星(Kirpal Singh)认为,新加坡人过于功利,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优雅文化自然难以形成。

  他表示,优雅文化要在本地生根发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国人如果只是点点头承认有这个问题,问题并不能自动解决。国人更需要以谦逊的心与纪律,把问题矫正过来。

  新加坡人虽然觉得国人在行为上可能不够优雅,但是不否认新加坡人本质是善良的。张巧萍(29岁,培训员)认为新加坡人虽然有些自我,但是在对待老人和弱势群体上还是充满爱心的。

  来自中国的永久居民张令(39岁,会计师)说,虽然新加坡没有遭遇过天灾人祸,但是在其他国家发生灾难时,都能从报章上看到新加坡人踊跃捐钱的报道,这说明新加坡人对别人的痛苦是能够感同身受的。

吕德耀谈学习华文华语经验: “有些东西是值得死记的”

早报 (2011-07-05) ● 何惜薇 陈美君 报道

死记硬背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非一无是处,关键是在语文的应用和鉴赏之间取得平衡。

  交通部长、外交部第二部长吕德耀昨天为今年的讲华语运动主持开幕仪式时,以本身学习华文华语的经验为例子说明,“有些东西是值得死记的”。

从死记硬背

谈诗词的鉴赏

  他受访时说,应该缩小语文的应用和鉴赏之间的鸿沟。他认为,虽然现实生活中须用英语帮助来自讲英语家庭的孩子了解华文字的含义,但有些东西必须是“纯正”的,不可被翻译成另一个语文,古诗词就是个例子。

  “只有记得诗词原来的文字,了解诗人的动机,才更能欣赏诗词。”

  吕德耀说,诗词有如歌词般在脑海中反复“重播”一段时间后,大家才能体会到它的美感、韵律,也才更能欣赏短短数十字背后的含义,以及诗人词人创作时的呕心沥血。

  这位毕业自英华中学、英华初级学院的部长,是2006年从政后积极学习华文。他昨天在致辞时朗诵数首诗词,尽管在朗诵欧阳修脍炙人口的名篇《生查子·元夕》时不时停顿,出席者仍报以热烈的掌声。

  吕德耀说,他虽然能以广东话和福建话与居民沟通,但学习华语还是很实用,而欣赏传诵了上千年的诗词则让他觉得与历史有了更深长的联系。

他说:“如果年轻一代完全不再死记硬背,他们可能会失去一些宝贵的东西。”  

  吕德耀也鼓励会说华语的家长选择华语为家里的沟通语言,他吁请家长说纯正的华语,以身作则,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华语和华族文化的重视,从而学好自己的母语。他建议父母让孩子通过观赏华语电视节目,收听华语广播节目,并且看华文书籍和报刊,甚至是漫画来学华文华语。

  他笑说:“我就是通过看《老夫子》学到一些华文词汇的。”

  他也以自己学华语的经历勉励大家:“我就是个例子,(既然)我行大家也会行,我可以大家也都可以”,从而带出华语运动今年的主题——“华文华语,多用就可以”。

萧作鸣:要诀只有一个   推广华语理事会主席萧作鸣致词时,鼓励大家多用华文华语:“无论是多学、多听、多讲、多写或多接触,要诀只有一个,只要多用,自然就能学好。”  

  讲华语运动今年迈入第32个年头,今年首次推出主题曲创作比赛,邀请公众为运动创作新的主题曲,借此鼓励国人探索并体会中华语文的文化奥妙。比赛优胜者有机会接受本地知名词曲创作人的指点。

  此外,问答比赛《华文?谁怕谁》今年将把焦点集中于学生,题目将包括广泛的题材,如中华文化、流行文化、历史、文学和现代常用语等。运动也包括一项特别为学生而设的创意短片制作比赛,预计将在明年推出,学生可透过摄影镜头感受中华语文和文化的博大精深。

  多位国会议员昨天也出席了活动,包括首次出席的阿裕尼集选区反对党议员刘程强和陈硕茂。刘程强受访时说,现实生活中做到多用华文华语的人不太多,今年讲华语运动的口号很切合实际。

*hosb@sph.com.sg

*chanmj@sph.com.sg

双文化工作小组当务之急,从各领域网罗双语双文化人才

(2011-07-05)
早报 ● 何惜薇 报道

刚成立的双文化工作小组昨天公布成员名单,小组当务之急是“挖掘”出潜伏在各个领域的双语双文化人才,希望“强强联手”以进一步推广华文、华族文化与传统价值观。

  李显龙总理大选前接受本报专访时透露,将在颜金勇部长所领导的华社联络组之下,成立一个新的工作小组。总理为小组定下三大目标:以新颖的方法培养新一代双语双文化人才与社区领袖;进一步推广华文、华族文化与传统价值观;以社团为基础,加强社会凝聚力。

工作分成三大块

  为落实这三大目标,由八名刚当选的国会议员组成的双文化工作小组(Bicultural Taskforce),把工作分成三大块:由小组组长、教育部高级政务次长沈颖所负责的语文与文化;蔡厝港集选区议员刘燕玲所负责的双文化;巴西立—榜鹅集选区议员颜添宝所负责的社会凝聚力。

  三人昨天接受本报的专访,透露小组现阶段将集思广益,接触不同的组织和个人,并计划在消化各个构想和建议后,于明年首季制定落实目标的方案。相关报告将提呈给华社联络组,然后交由政府考虑。

  针对双语双文化人才的培养,沈颖说,小组关注这些人“藏身”何处,要“挖掘”出这些人才,让他们壮大双语双文化人才的团队。

  她说:“我个人的猜测是他们其实不一定就在文教界、媒体界,可能是散布各地、各领域。双语掌握好的人,他们全面学习的能力可能也很强,可能去学医科、法律,或在金融界的工作。虽然他们每天工作时不一定用华文华语或用得不多,可是具备双语能力。”

  沈颖也说,“华社”是个具生命力的概念,本地已经不会再出现传统观念中的华校生,但双语教育政策多年来培养了不少热爱华族文化、有兴趣学习华语,而且对语文与文化颇有感情的年轻一代。她相信这些人会积极地帮助其他人学习华文华语,并且加深他们对华族文化的了解。

  她透露,自从成立工作小组的消息传开后,就有人主动与她联系与沟通,他们多为通晓双语的年轻人,对如何学习华文华语有些想法。小组接下来考虑主办座谈会等,听取不同意见。

除了网罗双语人才,双文化工作小组也持续与各个华社组织互动和交流,以掌握华社动态,共同探讨像“春到河畔”、华艺节等活动的成效,以及是否应扩大或深化这些活动。

  沈颖在本身的“面簿”网页上载了好几则与华社组织交流的消息,包括出席宗乡总会青年事务组15周年庆暨青年论坛,参观符氏社和林氏大宗祠九龙堂等。

  她认为,小组与华社组织可探讨携手帮助家长们营造学习华文华语的环境。另一个令她牵肠挂肚的双语相关课题则是,如何壮大本地翻译和通译的人才队伍。

  沈颖说,中英文程度相当好的社会,最佳的体现是有一个“相当强大的翻译和通译人才团队”。她说,本地在这方面虽做过不少努力,但始终没能贯彻,希望接下来能为志同道合者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共同思考如何建立这样的团队。 

  刘燕玲和颜添宝也从自身学习华文的经过,思考如何执行职务。由于父母都受华文教育,也是通商中国总裁的刘燕玲从小就对华文和华族文化有浓厚的兴趣。

  她上中学时选择了德明政府中学,是乒乓校队队员,对教练以华语发口令感到亲切。开始工作后,曾任职于经济发展局的她特地选择与中资企业有互动的岗位,她认为总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宝贵知识。

  刘燕玲说,有个商人告诉她成功之道不外是“一天做一件实事;一个月做一件新事;一辈子做一件大事”,从这句简单的话中,她体会到中华文化蕴涵的哲理。

颜添宝学生时代

喜欢华语辩论

  颜添宝学生时代喜欢华语辩论,曾参加亚洲大专辩论会。虽然首场比赛就落败,但筹备的过程,辩论对文字精确的要求,让他有了一定的磨炼,也让他受用不尽。

[中国早点] 香港政治比电视剧更好看
[时事漫画] 英叻组联合政府 泰军方接受选举结果
[名家专评] 郑永年:中国共产党最需要的是什么?
[总统选举] 哪位将是陈总统?
[中日关系] 日渔船赴钓鱼岛海域 中国要求撤离
*hosb@sph.com.sg

欢迎献策

  如果你热爱华文华语,对双语双文化的学习有心得,欢迎你把想法电邮到:

          hosb@sph.com.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