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23, 2010

青年奥运

一个万众期待的好消息,终于在昨晚7点13分从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传来,新加坡成功申请主办将于2010年举行的首届青年奥运会!
国际奥委会会长罗格通过网络视频,宣布主办权的得主,聚集在政府大厦前大草场,通过两个巨型屏幕观看整个网络视频的近万名公众的欢声雷动,以及千千万万守在电视机前紧张地等候消息的国人不约而同的鼓掌欢呼,充分体现国人由衷而发的喜悦心情。
是的,这是个值得大家高兴的时刻,也是个值得大家感觉骄傲的时刻,因为,申办成功象征国人齐心协力,在过去7个月里全情投入申办工作终于得到最大的回报。我国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最后击败莫斯科胜出,的确是个难能可贵的成就,也是个无上的荣耀,值得国人同申庆祝。新加坡在这五大方面都展示了很强的优势,评估委员会在总结时给予我国的评语是“风险极微”。
我们应该感谢以黄思绵为首的申办委员会所作的努力,以及全国各阶层人士,包括学生、工友、德士师傅,还有公私机构等自发自觉的加入到支持申办的行列中。李显龙总理于去年10月访问匈牙利时,也特地到洛桑去和罗格会晤,亲自了解主办青奥运所需的条件,更透彻地了解青奥运的目的和精神。这种全国上下所表现的真诚,终于使到国际奥委会信服,我们不只有能力主办历来第一届青奥运,也能把青奥运办得很出色,打响青奥运的第一炮。
当上个月国际奥委会将申办首届青年奥运会的入围城市从第一轮的五个缩减至只剩新加坡和莫斯科时,也公布了评估委员会所提呈的报告书。在报告书中,评估委员会评估了各个申办城市在短时间内(约两年半)筹办青奥运时,在五大方面所可能面对的风险。这五大方面包括:治理与保证、财政、青年奥运村、比赛场地和交通。新加坡在这五大方面都展示了很强的优势,评估委员会在总结时给予我国的评语是“风险极微”。
新加坡在2005年成功地使第117届国际奥委会全体大会圆满举行,已使我国的办事效率获得了国际奥委会会长罗格的高度赞赏,他当时就盛赞新加坡主办了一个完美的全体大会。这显然给奥委会很大的信心,我国必能办一个一流的、多姿多彩的青奥运。我们当然不能让国际奥委会和世人失望。
从宣布申办权敲定的那一刻起,繁重的筹办工作也正式开始了。我们必须在今后两年半里做好一切筹办工作,迎接来自全世界的五千名青年体育健儿和数以万计的观众。虽然这是一个体育大会,但它的意义却远超乎体育。作为一个东南亚的都会,首届青奥运在这里举行有其特殊的意义。新加坡和东南亚的形象将因此更显著地投射到世界各地。
因此,我们不能仅把它当成另一个体育赛事,更不能单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衡量这个盛会。新加坡主办青奥运的预算经费约为7550万美元(约1亿 720万新元),诚如黄思绵所指出的,主办青奥运并不只是取得经济效益那么简单,我国还能因此而留下一份影响深远的体育遗产。这个运动会将让人们更加了解与重视体育的价值,加强本地的体育文化。此外,在促进卓越体育这一方面,它也能注入一支强心针。与此同时,新加坡也将能够再次向全世界展示,我们是个充满活力与动感的都市,在这里可以找到各种事物,参与各种活动。
首届青奥运的举行,对世界奥运而言具有历史性的意义,不用说,作为主办国,新加坡因此肩负着非常重大的责任。既然是破题儿第一遭,人们很自然的都会期望主办国能树立好榜样,确立高标准。我们不只须要确保所有的硬件都能及时到位,办好运动会,更须借这个机会,充分发挥我们的软件方面的力量,给世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让新加坡的美名远播,也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感受到新加坡人的礼貌、热情和友谊。

“因材施教”还是“误人子弟”?

(2010-04-22)

● 林煜辉

狮城脉搏

我曾经怀着满心的期待与憧憬投身华文教育,可是,当我面对教育部三番几次对于华文教育政策所做出的的改革与调整,除了感叹本地华文教育的没落,我更感到失望与痛心疾首。

  我之所以离乡背井到台湾求学,努力耕耘,就是期待将来学成归国,能为新加坡的华文教育贡献一份心力,纵然我深知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无法与大趋势相抗衡,我内心里始终存有一线希望。但是,教育部近年来对华文教育所作出的多次让步,从几年前的母语成绩在申请大学时不计分、小学生只需认字不必写字、用英语教华文,到现在放宽选修华文B的条例、考虑减少母语在小六会考的比重,这样一步步的退让,我心里仅存的一线希望也破灭了。作为一个热爱华文的岛国青年,我原先的失望与痛心,已化作绝望与漠然。

  教育部长黄永宏说,他希望能制定出一个可满足不同需求的华文教育政策。的确,对于因材施教,我从来就没有异议。但是,现在教育部所谓的因材施教,是建立在降低华文水平的基础上,这是我无法接受的。减少母语在小六会考成绩的比重,这到底是因材施教,还是误人子弟?前几年,教育部施行‘A’水准母语不计分的政策,理由是教育部体察到一些成绩很优秀的学生,因为无法通过 ‘A’水准母语的考试,造成他们无法在本地大学升学。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学生学不好华文,就让他们成为制度底下的牺牲品。所以,教育部的苦衷,我尚能理解。但是,小六会考却是鉴定学生最基本的华语能力的考试,如果我们不好好把关,而选择再次退让,岂不导致我们的学生失去最起码的华语沟通能力,更遑论读写的能力了。

一退再退 伊于胡底?

  其次,教育部一直在向老师倡导创意教学法,以提高学生对于学习母语的兴趣,试问你在学生小一刚入学时,就已经告诉他一个事实,让他抱着华文这一科不重要的心态学习母语,再加上父母要求孩子把心思多花在加强英语、数学和科学这些占成绩比重较大的科目上,学生根本没有动机学习华文,我们如何谈什么创意教学法,抑或是让学生对母语产生兴趣?就好像连门都没有的情况下,我们的华文老师就算具备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钥匙,也是徒然。

  人是很现实的,华文和其它科目一旦有了轻重之分,家长和学生的心里,自然也会开始权衡轻重。因此,一些原本对华文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或是一些虽然来自讲英语家庭,但却有能力把华语学到更高水平的学生,也可能因为得失心作祟,而最终选择牺牲华文。

  再者,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政府一直强调我们的华文教育体制必须负起为国家培育华文精英的责任。可是,在小六会考时就把要求降低,将会造成得以升上特选中学的学生,不一定就是华文能力较强的一群,而特选中学在无法录取华文能力较好的学生的情况下,为新加坡培育华文精英的使命将更为艰巨,这个目标的达成,也越发显得遥遥无期。

  黄永宏部长也提到,现在母语成绩的比重太大,当学生跨不过去的时候,就会难过消极。教育部不想再为学生设跨栏,而是要为他们提供学习母语的跳板,那些跳得过去的将获得奖励,跨不过的将不会受到惩罚。我理解教育部的用心良苦和部长的语重心长,但是,将母语在小六会考的比重降低,对华文能力较强而英文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并非奖励,而是惩罚。不要忘了学生接受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弥补自身的不足,而不是看到自己的不足就选择逃避。一个教育体制不是大胆强迫学生力求上进,鼓励学生向困难挑战,而是灌输学生“即使不及格,也没什么好担心”和“还未尝试,就轻言放弃”的心态,我想这样的教育似乎有点误人子弟。而且,如果每个讲英语的学生都抱以这样的心态,最终“跨不过的”是一代人的百分之六十(注),而新加坡最终也只有走向一个单语社会的下场。

我是新加坡双语政策培育出来的产物,我清楚知道,也实际的感受到掌握好双语给我们带来的优势与好处。在台湾求学的这段日子,每当遇到来自西方国家的朋友,我能够很自在地用英语和他们沟通;和台湾朋友在一起,我也能以流暢的华语和他们聊天。这种能力是许多台湾学生欠缺的,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利于学习双语的环境,可是新加坡虽然具备一个得天独厚的双语环境,我们却不懂得珍惜。看到身边的台湾同学积极地学习英语,无非就是为了要加强自己的竞争力。无时无刻都在标榜着竞争力的新加坡,为何要削足适履,放弃这样一个强大的优势呢?

  注:目前小一新生当中,来自讲英语家庭背景的学生占超过百分之六十。

作者是在台湾大学留学的新加坡人

Tuesday, April 06, 2010

新加坡课题:副总理张志贤与250学生的对话

概要:
1、移民政策的松紧
2、精英政府是否同民众脱节
3、政府是否应改变民众的沟通方式

主要内容:
4、关注国家生存与不受欢迎政策的冲突
5、务实政策
6、为新加坡这艘船创造可令民众在安稳生活的锚
7、以免陷入一些国家如冰岛因施政不慎而几乎失败的窘境
8、副总理解释不断累积国家储备金
9、建立一支坚强的武装部队
10、是没有“犯错空间”的小国如新加坡为应付突发事件而须作的准备
11、一名学生问关于新加坡是否会失败的问题
12、忆述全球软件巨擘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曾说过
13、如果这家超级企业不鞭策自己不断与时并进
14、距离被竞争对手消灭其实仅有两年时间的这句话
15、提醒人们政府长期以来所推行的一些重大政策,
16、是为了使新加坡避开危险的冰山,驶向更好的未来
17、新加坡今年庆祝45周年,却备受低生育力和人口老龄化社会等问题困扰
18、要能像纽约和伦敦等历久不衰的环球都市一样
19、保持社会与经济的活力
20、我国必须以创新产品和思维,站在世界发展趋势的前端

能够让新加坡保持年轻状态,
在未来继续蓬勃发展的5大基石:
21、
(一)教育与学习的文化
(二)创新求知的精神
(三)永续发展的环球城市
(四)充满活力的人口
(五)有前瞻性的领导班子

22、学生发问政府组屋价格是否过高
23、副总理也以反问方式,尝试与学生达到双向交流的效果
24、有学生批评我国移民政策过于宽松,一名来自越南的学生就坦言,如果新加坡不再提供机会,他将毫不犹豫地离开
25、副总理回应我国移民政策相当严谨
26、和他国相比,我国有足够有效的机制调节
27、我国现处于有利局势,多人想移民新加坡
28、因此政府才可以甄选人才
29、移民意愿难以控制,有一天我国也可能面对无人的困境

30、许多国民认为移民加剧竞争力,房价可能随之而起
31、有学生更表示担心难以圆购屋的梦想
32、副总理保证只要合理实际,国人肯定可以负担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