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01, 2009

调查:若有朋友陪同 大学生更愿意当义工

(2009-07-31)

蔡永伟

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四年级学生黎俐君(21岁),早自中学时代就对当义工颇感兴趣,不过因为对这类志愿工作不熟悉而裹足不前。

  三年前升上大学时,她终于在朋友的鼓励与陪伴下,踏出做义工的第一步,出席校内的学生社区服务俱乐部的活动,从此开展了精彩的义工生涯。

  如今已是俱乐部副主席的黎俐君昨天受访时回忆说:“如果当年朋友没有陪我一起去,我现在恐怕还会犹豫不决。”

  一项最新调查就发现,若有朋友陪同,本地大学生将更愿意当义工。

  这项调查由国大义工网络(NUS Volunteer Network)和国大管理学院社会创业与慈善事业中心(Centre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nd Philanthropy)展开,今年5月针对3143名17岁到29岁的国大本科生进行网上调查,了解他们当义工和捐献的态度。

  全国青年理事会青年研究基金资助这项调查。

  调查结果发现,每10名学生当中,有超过7名愿意在国大投入义工服务,不过前提是朋友也一起参与。国大没有强制学生须履行义工服务的政策。

  黎俐君认为,中学和初院强制性的社区参与计划(Community Involvement Program-

me)和自发的义工活动很不同,大多数学生都对后者不了解,也不清楚各种义务工作的性质,因此往往止步。

负责展开调查的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子颖也指出,许多青年其实想当义工,为社会尽力,不过经常因为对义工活动感到陌生而却步。亲友的支持,相信可帮助裹足不前的青年勇敢尝试义务工作。

  他进一步解释说:“许多义工得和智障者、精神病患、年长者等等接触,时常会谈论死亡和疾病等课题,年轻义工的心理难免受到影响。”

  因此,朋友的支持变得至关重要。“义工若是结伴服务,就可以相互倾诉,减少心理负担和压力。”

  事实上,调查显示,近80%的青年投入义工服务时,往往都是和朋友一同参加。

  义工网络主席林志亮(24岁)说:“我们日后会鼓励义工邀请他们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参与义务工作。”

  但是,与朋友一起当义工有利也可能有弊。

  红十字会国大分会副主席黄佩珊(23岁)认为,他们可能会局限在自己的小小社交圈子,而错过与其他义工和服务对象的交流机会。

三成国大学生

至少当过一次义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30%的国大学生过去一年内至少当过一次义工,这比全国平均的16.9%多出近一倍。

除了参加校内的社区参与计划外,四成大学生也自行参与其他义工活动。

“新加坡人不快乐”调查显示有失偏颇

[7518] (2009-07-19)

新加坡7月17日早报交流版刊登“新加坡人不快乐”一文说,根据《快乐星球指数》调查显示,中美洲哥斯达黎加的人民最快乐,新加坡在排名榜中列49名,而当中11个亚洲国家的人民都比新加坡“快乐”。这个结论与新加坡人实际的快乐生活大相径庭,调查结论有失偏颇。

  正如“新加坡人不快乐”的作者卢桂霞君所言:“现在,全球的人都知道新加坡人不快乐,但很明显的,我们是有理由快乐的。”新加坡人生活快乐是作者的本意,其所列六大快乐理由,令人信服。笔者长时间狮城的旅居生活所见所闻,也在说明新加坡人的快乐常在,令世人羡慕。现在略加思索,也补充、再加上六条作为佐证:第一,新加坡政府官员最廉洁,廉洁度亚洲排名一直居首,世界名列前位;第二,新加坡多次被世界权威机构评为最适宜居住的文明城市,一些新移民入住狮城就是最好的证明;第三,新加坡政府和国人,好捐乐施,关爱他国、他人,一向为世人所称颂;第四,新加坡法律严明,政府和社团、学校、公司管理有序,在狮城办事不用“走后门”、托关系、送红包;第五,新加坡政府关心民众,实现了“居者有其屋”,这是新加坡人的骄傲;第六,面对金融危机,新加坡政府采取“保工作,保饭碗”;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升员工技能水平,为金融危机过后蓄势待发,颇具前瞻力;资助低收入家庭,实施政府补贴,使其度过生活难关。如此等等 。无不在说明,说“新加坡人不快乐”,有失偏颇,太过太过。

  依此看来,新加坡国人应该有优质的人生,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快乐的把持,但一些人在接受媒体访问,或从日常言谈中,常表示自己不快乐,《快乐星球指数》相关信息的获得也许就是这种“不快乐”心态的反映。作者明言“究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笔者以为,这恰恰是新加坡政府和人民,特别是那些表达过“生活不快乐”的人,反复思考,提高认识,变不快乐为快乐,这才是最为重要的。以笔者之见,请政府和广大民众特别要关注以下几点:

  其一,进一步调查,理清民众当前面对的诸多压力。制定相应对策,纾解缓压,使国人能轻轻松松过日子,特别是针对金融危机,请政府多做一些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工作,一定会博得广大民众的喝彩。

  其二,政府要与民众加强互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快新加坡发展与建设。政府要更加体察民情,民众要更加了解政府的施政纲略和方针政策,以便更好的实施,取得如期的效果。

  其三,民众要自我调适、减压,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过去几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新加坡政府带领民众都闯过去了,关键在于万众一心,克难攻坚。时下,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有好政府带领好民众拼搏进取,“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笔者深知,新加坡人,团结友爱,关注他人,乐捐好施,淡泊人生。自娱自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这是新加坡人的处事哲学和人生理念。有了这种好心态,什么事情都能想得开,自我减压,面对人生,永远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那么,到底让更多的新加坡人快乐起来?政府以及社团,乃至国人自己,都要好好想想办法,积极生活,享受人生。其中作者提出的多参加社交活动,是一个最为积极的好办法。利用政府提供的资源,到游乐场和运动场所锻炼身体,陶冶情操。通过多元化的休闲活动,让自己和家人享受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如户外方面可玩风帆、冲浪、直线滑轮、环岛骑脚车、探险活动及球类运动。户内方面可观赏歌唱艺术表演及各类展览;加上各团体所主办的研讨会、演讲会、家庭日、亲子会、参观旅游团等,都有助于让人们减低压力,舒缓紧张的情绪,心理平衡,精神有所寄托,自然会感受到人生的乐趣了。对于这种积极的办法,请政府以及市镇理事会、社团更好的组织,广大民众更好的参与,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加坡人生活很快乐,这是不争的事实。今后,新加坡人生活一定会更快乐,这是人们的期望,是一定会实现的事实。这就是笔者对“新加坡人不快乐”的解读和诠释。

  张 福 润

《联合早报网》

优雅社会的人文素质须发自内心

(2009-07-27)

陈汉豹

外人都称道新加坡治安好、环境美、文化水平高、国民友善有礼,堪称是优雅之都,礼仪之邦。这些局外人,如果在新加坡住久一点,相信他们或许会调整自己的观点。

  殊不知,国人之所以会为他人着想,之所以友善有礼,过半是慑于四大律法:鞭刑,坐牢,罚款,劳改。说不定,驾车不敢超速,不敢闯红灯是怕中三万;搭地铁不敢吃东西,不敢不让位是怕罚款;不敢乱抛垃圾是怕劳改,不敢作奸犯科是怕鞭刑。

  台湾花逾5000万元宣导“为人有品德,做事有品质,生活有品味”的“有品运动”,深值我国借鉴。

  新自由主义者约翰米勒说:“评判一个政府的优劣,在于其能否增进人民的品德与智慧。”

  教育是开启智慧之门,这一点,政府做到了。品德则有赖于公共教育,人民有了正确的价值观,知晓是非与善恶,懂得礼义与廉耻,自然就会自我约束,而无需法律来规范。政府尚须努力提高人民的人文素质,努力将人民的“不敢”化为“不会”。

  总而言之,人民知是知非,知礼知耻,人与人间有爱心,有温情,有关怀,有礼让,有包容,有人情味,这个社会,才配称为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