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17, 2010

新加坡宗教课题

早报

灯塔教会主任牧师 陈顺平向佛教道教代表道歉

(2010-02-10)

● 蔡添成 报道

因在教堂的布道会上公开发表诋毁佛教与道教言论而被内部安全局传召问话的灯塔教会主任牧师陈顺平,昨天早上亲自到光明山同佛教和道教代表会面,当面向他们道歉。这两大宗教团体的领导人也接受了他的道歉,并希望他能吸取这次教训,日后不再重犯。

  副总理兼内政部长黄根成过后回答记者询问时,表示对陈顺平作出道歉感到高兴。

  “我很高兴陈顺平牧师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与佛教和道教领袖会面,以亲自向他们道歉。这么做是对的。我也很高兴得知佛教与道教的领袖们尽管为此事感到愤怒,都能接受他的道歉。他们促请佛教与道教信徒自我克制,也是正确的。”

  黄根成指出,陈顺平的言行举止显然冒犯了佛教徒和道教徒,即使是没信仰这两大宗教的新加坡人,都为此感到愤怒。

  他强调当有这类问题发生时,国人须以理智和建设性的方式加以解决。而政府也绝不允许任何人借机煽动情绪使问题升级,造成不同种族和宗教群体之间出现关系紧张的局面。

  他也重申相互尊重、容忍和克制,是维持新加坡多元种族与多元宗教和平共处与和谐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宗教领袖更应起带头作用,在这方面树立好榜样。

  他指出每个新加坡人都有宣扬自己的宗教信仰的自由,但是与此同时,他们都不可以侮辱或诋毁其他的宗教领袖。

  “这对每个国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基本界限。”

  陈顺平昨早约九时到光明山向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广声法师和新加坡道教总会会长陈添来道歉。据知在约一小时的会谈中,陈顺平诚恳地道歉,并对自己的行为表示后悔,也表明今后不会重犯同样的错误。

本着以和为贵的精神,广声法师和陈添来分别代表佛教和道教徒接受了他的道歉。

  双方在这次会面中也达成共识,今后要进一步联系,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及促进各宗教之间的相互尊重。

  佛总和道总过后也分别发表文告,表明已接受陈顺平牧师的道歉,并希望他能从中吸取教训。

  佛总的文告说,他们对各有关部门及时介入并给予劝告,以制止陈顺平的不当及缺乏敏感度的言论对佛教与道教社群造成伤害表示欢迎。它说,佛祖教导信徒慈悲为怀和原谅他人,但是犯错者须诚心忏悔及不再重犯,才能平息这起风波。

  佛总指出,持续地展开跨宗教之间的真诚磋商,会比公开煽动来得好。在这方面,佛总欢迎各界提出建议,以维持新加坡的宗教和谐。

  道总在文告中表示这次陈顺平与佛教与道教代表会面的目的是消除误解,以避免更多的冲突,并以此促进我国的宗教和谐。

  广声法师也是新加坡宗教联谊会主席。他受访时说,陈顺平拿别人的宗教信仰来开玩笑,这样的行为不妥当,不利于宗教和谐。不过在对方诚恳道歉后,佛教和道教的代表都接受了他的道歉,希望今后不再发生。

  “维持宗教和谐很重要,大家都不希望此事闹大,因为这是没必要的。”

  陈添来也认为既然陈顺平已作出诚恳的道歉,今后大家应保持联系,以促进相互之间的理解。他表示道教徒以和为贵,希望各宗教团体都能对彼此的信仰保持开放与包容心态。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林长李木源受访时说“人非圣贤,谁能无过,知错能改就好”。

他说:“现在对方已表示忏悔,我们就该接受和原谅他。但要记得对不起说一次就好,以后不要重犯。”

  他也认为人们应以平常心来看待这起事件。

  陈顺平牧师因在灯塔教会(Lighthouse Evangelism)的布道会上发表诋毁佛教及道教的言论,而他发表这番言论的录像片段也被上载到不同的网站,引来不少网民和民众抨击,内部安全局于是在前天传召他问话,而他也已在福音会的网站上对本身的言论表示歉悔。

  内政部为此表示陈顺平诋毁与侮辱佛教和道教信仰的言论极不妥当,也无法让人接受。因为这样的言论可能会引起佛教与道教和基督教徒之间的紧张关系,甚至引发冲突。

  灯塔教会在本地有两座教堂,一座在淡滨尼82街,另一座在兀兰环路。本报记者昨天到这两座教堂准备采访陈顺平,但两处的职员和牧师都说他不在教堂。不过,淡滨尼教堂的黄姓牧师说陈顺平所要表达的话,都已经在灯塔福音会的网站上发表,已无需再多说了,不然反而会把问题复杂化。

两大宗教团体的领导人已接受道歉,并希望陈顺平能吸取这次教训,不再重犯

各宗教领袖呼吁 传教时别诋毁其他宗教

  基督教全国教会理事会忠告基督教徒在传教时不该诋毁其他宗教。

  它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本身早在2008年已向教徒发出这项忠告。

  为教会培训牧师和从事传教工作神职人员的新加坡神学院也表示它在教学中一直都提醒学员,在多元宗教社会传教必须留意本身的言论。

院长陈世协博士指出,牧师可以宣扬基督教的独特之处,也可以谈论本身的宗教价值观、教义和基本的宗教信仰,但是当他们和其他宗教接触时,都应该对它们表示尊重。

  新加坡回教理事会也指出贬低和诋毁其他宗教信仰,对回教来说是不可接受的行为。而联系各宗教的宗教联谊会则对民众针对这起事件所作的反应,大体上都强调我们的社会须保持宗教和谐感到欣慰。

黄根成:

内安局传召问话已说明严重性

  不久前有三名在互联网面簿(Facebook)上留言的青年,因留言内容可能破坏种族和谐而被警方逮捕。反观牧师陈顺平公开发表诋毁佛教和道教的言论,却只是被内部安全局传召问话。

  对于他们所受到的待遇与陈顺平不同,副总理兼内政部长黄根成昨天受询时指出,任何人如被内安局传召问话并接受调查,已说明他所犯下的是一起很严重的事件,其严重程度有如被警方调查,因此两者之间是没有差别待遇的。

  他说:“这类事件的底线是我们必须确保其界限清楚明确,并以平衡和专业的方式来处置违规者。我们必须让我们的机构行使它们的专业判断来达到这样的效果。”

  这三名被捕的华族青年的年龄介于17岁至18岁。警方是在上个月30日接到网民报案后展开调查,并在确认他们的身份后把他们逮捕。三人目前已保释在外。

  任何威胁种族与社会和谐的行为都可算触犯煽动法。根据煽动法,违法者可被判罚款最高5000元或监禁最长三年,或两者兼施。

  黄根成昨天指出,在Facebook事件中,警方是接到投诉而展开行动,案件正在调查中,并将提交总检察署决定如何处置。

 “我们应该让警方展开调查,不要干预或对这起案件的结果作出预先判断或猜测。”

新加坡种族和谐课题

早报新闻

三青年“面簿”散播损种族和谐言论
一人须受辅导 两人被警方告诫

(2010-02-13)

胡洁梅 报道

  警方决定不提控在社交网络平台“面簿”(Facebook)散播有损种族和谐言论的三名青年,三人中,一名被规定参加由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所办的“辅导计划”(Guidance Programme),另两名青年则被警方告诫。

  针对媒体询问,警方昨天在答复时证实,成立面簿社群的一名青年因散发言论激起其他族群的不满与憎恨,被规定参加由社青体部所办的“辅导计划”。

遭告诫不控上庭 不会留案底

  其他两名担任该面簿社群执行者的青年,则只是受到警方告诫,过后不会留下案底。同样的,得参加“辅导计划”的青年若能顺利完成计划,警方或许会只给予他告诫,不会将他控上法庭,使他留下案底。

  警方发言人说,警方是考虑到三人是由于心智不成熟而非恶意犯下错误,在征求总检察署意见之后,决定采取以上行动。三人已对所作为道歉,并撤销有关网页与论坛。

  发言人说,警方严厉看待这类破坏社会和谐的行为,包括那些匿名在网上散播言论破坏社会和谐者。

  根据社青体部网上资料,约需六个月进行的辅导计划是由青少年罪犯和家长一起参与,包括接受辅导、参观少年之家(juvenile’s home)、家庭露营和社区服务,以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并从中学习生活技能。青少年罪犯若能完成整个辅导计划,就不会被控上法庭,当局也会给予改过自新机会。这个计划是在1997年10月设立,对象是那些触犯较不严重罪行的初犯青年。

  据所知,被指散播有损种族和谐言论的三名青年都是华族男生。得接受“辅导计划”的青年,今年17岁,他在面簿上成立一个社群,其言论内容因对印族同胞不敬,而遭到各族网民炮轰。警方在上月30日接到网民报案后,展开调查,确认该社群成立者与执行者的身份后,隔天将三人逮捕。

威胁种族与社会和谐的行为都可算触犯煽动法令。根据煽动法令,触犯者可被判罚款最高5000元,或监禁最长三年,或两者兼施。

Friday, October 23, 2009

新网站

各位同学,为了节省资源,即日起请到新网站观看新闻。

http://newsfocus123.blogspot.com

Saturday, August 01, 2009

调查:若有朋友陪同 大学生更愿意当义工

(2009-07-31)

蔡永伟

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四年级学生黎俐君(21岁),早自中学时代就对当义工颇感兴趣,不过因为对这类志愿工作不熟悉而裹足不前。

  三年前升上大学时,她终于在朋友的鼓励与陪伴下,踏出做义工的第一步,出席校内的学生社区服务俱乐部的活动,从此开展了精彩的义工生涯。

  如今已是俱乐部副主席的黎俐君昨天受访时回忆说:“如果当年朋友没有陪我一起去,我现在恐怕还会犹豫不决。”

  一项最新调查就发现,若有朋友陪同,本地大学生将更愿意当义工。

  这项调查由国大义工网络(NUS Volunteer Network)和国大管理学院社会创业与慈善事业中心(Centre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nd Philanthropy)展开,今年5月针对3143名17岁到29岁的国大本科生进行网上调查,了解他们当义工和捐献的态度。

  全国青年理事会青年研究基金资助这项调查。

  调查结果发现,每10名学生当中,有超过7名愿意在国大投入义工服务,不过前提是朋友也一起参与。国大没有强制学生须履行义工服务的政策。

  黎俐君认为,中学和初院强制性的社区参与计划(Community Involvement Program-

me)和自发的义工活动很不同,大多数学生都对后者不了解,也不清楚各种义务工作的性质,因此往往止步。

负责展开调查的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子颖也指出,许多青年其实想当义工,为社会尽力,不过经常因为对义工活动感到陌生而却步。亲友的支持,相信可帮助裹足不前的青年勇敢尝试义务工作。

  他进一步解释说:“许多义工得和智障者、精神病患、年长者等等接触,时常会谈论死亡和疾病等课题,年轻义工的心理难免受到影响。”

  因此,朋友的支持变得至关重要。“义工若是结伴服务,就可以相互倾诉,减少心理负担和压力。”

  事实上,调查显示,近80%的青年投入义工服务时,往往都是和朋友一同参加。

  义工网络主席林志亮(24岁)说:“我们日后会鼓励义工邀请他们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参与义务工作。”

  但是,与朋友一起当义工有利也可能有弊。

  红十字会国大分会副主席黄佩珊(23岁)认为,他们可能会局限在自己的小小社交圈子,而错过与其他义工和服务对象的交流机会。

三成国大学生

至少当过一次义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30%的国大学生过去一年内至少当过一次义工,这比全国平均的16.9%多出近一倍。

除了参加校内的社区参与计划外,四成大学生也自行参与其他义工活动。

“新加坡人不快乐”调查显示有失偏颇

[7518] (2009-07-19)

新加坡7月17日早报交流版刊登“新加坡人不快乐”一文说,根据《快乐星球指数》调查显示,中美洲哥斯达黎加的人民最快乐,新加坡在排名榜中列49名,而当中11个亚洲国家的人民都比新加坡“快乐”。这个结论与新加坡人实际的快乐生活大相径庭,调查结论有失偏颇。

  正如“新加坡人不快乐”的作者卢桂霞君所言:“现在,全球的人都知道新加坡人不快乐,但很明显的,我们是有理由快乐的。”新加坡人生活快乐是作者的本意,其所列六大快乐理由,令人信服。笔者长时间狮城的旅居生活所见所闻,也在说明新加坡人的快乐常在,令世人羡慕。现在略加思索,也补充、再加上六条作为佐证:第一,新加坡政府官员最廉洁,廉洁度亚洲排名一直居首,世界名列前位;第二,新加坡多次被世界权威机构评为最适宜居住的文明城市,一些新移民入住狮城就是最好的证明;第三,新加坡政府和国人,好捐乐施,关爱他国、他人,一向为世人所称颂;第四,新加坡法律严明,政府和社团、学校、公司管理有序,在狮城办事不用“走后门”、托关系、送红包;第五,新加坡政府关心民众,实现了“居者有其屋”,这是新加坡人的骄傲;第六,面对金融危机,新加坡政府采取“保工作,保饭碗”;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升员工技能水平,为金融危机过后蓄势待发,颇具前瞻力;资助低收入家庭,实施政府补贴,使其度过生活难关。如此等等 。无不在说明,说“新加坡人不快乐”,有失偏颇,太过太过。

  依此看来,新加坡国人应该有优质的人生,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快乐的把持,但一些人在接受媒体访问,或从日常言谈中,常表示自己不快乐,《快乐星球指数》相关信息的获得也许就是这种“不快乐”心态的反映。作者明言“究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笔者以为,这恰恰是新加坡政府和人民,特别是那些表达过“生活不快乐”的人,反复思考,提高认识,变不快乐为快乐,这才是最为重要的。以笔者之见,请政府和广大民众特别要关注以下几点:

  其一,进一步调查,理清民众当前面对的诸多压力。制定相应对策,纾解缓压,使国人能轻轻松松过日子,特别是针对金融危机,请政府多做一些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工作,一定会博得广大民众的喝彩。

  其二,政府要与民众加强互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快新加坡发展与建设。政府要更加体察民情,民众要更加了解政府的施政纲略和方针政策,以便更好的实施,取得如期的效果。

  其三,民众要自我调适、减压,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过去几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新加坡政府带领民众都闯过去了,关键在于万众一心,克难攻坚。时下,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有好政府带领好民众拼搏进取,“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笔者深知,新加坡人,团结友爱,关注他人,乐捐好施,淡泊人生。自娱自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这是新加坡人的处事哲学和人生理念。有了这种好心态,什么事情都能想得开,自我减压,面对人生,永远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那么,到底让更多的新加坡人快乐起来?政府以及社团,乃至国人自己,都要好好想想办法,积极生活,享受人生。其中作者提出的多参加社交活动,是一个最为积极的好办法。利用政府提供的资源,到游乐场和运动场所锻炼身体,陶冶情操。通过多元化的休闲活动,让自己和家人享受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如户外方面可玩风帆、冲浪、直线滑轮、环岛骑脚车、探险活动及球类运动。户内方面可观赏歌唱艺术表演及各类展览;加上各团体所主办的研讨会、演讲会、家庭日、亲子会、参观旅游团等,都有助于让人们减低压力,舒缓紧张的情绪,心理平衡,精神有所寄托,自然会感受到人生的乐趣了。对于这种积极的办法,请政府以及市镇理事会、社团更好的组织,广大民众更好的参与,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加坡人生活很快乐,这是不争的事实。今后,新加坡人生活一定会更快乐,这是人们的期望,是一定会实现的事实。这就是笔者对“新加坡人不快乐”的解读和诠释。

  张 福 润

《联合早报网》

优雅社会的人文素质须发自内心

(2009-07-27)

陈汉豹

外人都称道新加坡治安好、环境美、文化水平高、国民友善有礼,堪称是优雅之都,礼仪之邦。这些局外人,如果在新加坡住久一点,相信他们或许会调整自己的观点。

  殊不知,国人之所以会为他人着想,之所以友善有礼,过半是慑于四大律法:鞭刑,坐牢,罚款,劳改。说不定,驾车不敢超速,不敢闯红灯是怕中三万;搭地铁不敢吃东西,不敢不让位是怕罚款;不敢乱抛垃圾是怕劳改,不敢作奸犯科是怕鞭刑。

  台湾花逾5000万元宣导“为人有品德,做事有品质,生活有品味”的“有品运动”,深值我国借鉴。

  新自由主义者约翰米勒说:“评判一个政府的优劣,在于其能否增进人民的品德与智慧。”

  教育是开启智慧之门,这一点,政府做到了。品德则有赖于公共教育,人民有了正确的价值观,知晓是非与善恶,懂得礼义与廉耻,自然就会自我约束,而无需法律来规范。政府尚须努力提高人民的人文素质,努力将人民的“不敢”化为“不会”。

  总而言之,人民知是知非,知礼知耻,人与人间有爱心,有温情,有关怀,有礼让,有包容,有人情味,这个社会,才配称为优雅。

Thursday, July 16, 2009

心愿完成 15岁少年病患安详离世

(2009-07-15)


● 陈锦柏

心脏先天不健全的15岁男生,预知自己时日无多,向家人交代遗愿后,三天前在住家安祥离开人世。

  病逝的邓嘉钅荣是英华(巴克路)中学中三学生,与家人住在白沙一带。父亲邓毅健(55岁,市场经理)曾是本地国家短跑选手,也是上世纪70年代知名十项全能运动员。

  邓毅健昨晚在汤申路上段圣神堂停柩处受访时说,妻子陈玉珠(41岁)在怀孕期间便得知孩子的左心脏发育不全,医生曾劝妻子堕胎,不过,他与妻子商量后,决定接受挑战,把这个新生命带到人间。

  医生那时也告诉夫妇俩要有心理准备,孩子生下后存活时日也不长,但在两人细心照料下,加上儿子坚强、乐观及开朗的性格,活过了15年的岁月,也常把欢笑带给周围的亲友。

  邓毅健说,去年底,儿子的健康情况每况愈下,还一度在学校突然晕倒,抢救后活了下来。

  他说,上个月,儿子似乎知道自己与家人共聚的时日已不多,因此把遗愿告诉家人。他要求家人保留他卧房的书桌及物品,也叫喜欢游泳的妹妹要努力获取金牌。儿子在逝世之前,也要家人不要难过与担心。

  邓嘉钅荣临走当晚,喝了母亲煮了他最喜欢的西洋菜汤,也观赏了电视卡通节目,晚上9时半左右才回房睡觉。没多久,他的卧房传出喊叫“妈妈!”的声音。

  家人顿感不妙都冲进房间,看到他坐起来,双掌紧合,然后慢慢地闭上眼睛,再缓缓地倒在床上,安详离开。他有两个妹妹邓炜霖(13岁)及邓炜铧(10岁)。

  邓毅健说,今年1月23日,成立于美国的许愿基金会和皇家加勒比游轮联手让儿子一圆海上旅游的愿望。当天儿子和外婆、妈妈和两个妹妹一起登上海洋神话号(Legend of the Seas),在海上度过5天航程,那也是儿子毕生最难忘的一趟旅程。

他说:“一个不健全的孩子,使我们付出很大的心力去照料他,也让我们珍惜与他相处的每一刻时光。我希望身为父母者不要只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而应付出更多的爱给孩子,这样,不论孩子到哪里,心底深处都会有一段美好的回忆。” 
邓嘉钅荣患的是一种心脏左侧发育不全(Hypoplastic Left Heart Syndrome)的先天性心脏缺陷。左心发育不良综合症的婴儿出生时看似正常,但在几天内动脉导管闭锁后,就需要就医。左心发育不良综合症的婴儿面色苍白、呼吸急促或困难,难以喂养。一般在出生数天后或数月内不接受治疗(例如进行心脏移植),就可能死亡。

Monday, July 13, 2009

东海岸极限滑溜场八月底开放

(2009-07-10)

● 傅俊豪

耗资760万元建成的东海岸极限滑溜场,是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和国家公园局合资为极限运动爱好者所精心打造。

  以往的滑溜场如碧山公园、多美塞滑轮游戏场与青年公园,都只有蓝球场般大小。占地1.4公顷(约有两个半足球场般大小)的东海岸极限滑溜场,设施更为完善,身怀绝技的极限滑板手(extreme skateboarders)、直排滑轮手(inline skaters)和BMX小轮车骑士,有更宽阔、更多元空间锻炼,施展身手。

  滑溜场的设置,不仅仅只供给极限好手练功和游戏,初学者也能到此观摩与练习。

  滑溜场设有3个不同场地:街头场(Streetcourse)、混合弓(Combo Bowl)与垂直弓(Vertical bowl)。

  街头场设有较简单设施如扶手、斜坡与阶梯等等障碍物,让不同水准的溜滑轮者,可在此磨练技巧。混合弓设有各样的深度、弧度与触角颇有难度,目的是让玩者在步入高级阶段前建立起信心。

  滑溜场将在8月29日正式开放。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和国家公园局将在8月29及30日携手联办为期两天的2009年度“新加坡极限挑战冠军赛”(Singapore Xtreme Championship 2009)。这项赛事是首次在新加坡举行,区域的顶尖好手也将受邀参加,在新建的滑溜场,一较高低。

逗号第22期新看点  讲“义气”

(2009-07-09)

朋友偷别人东西,他站在一旁等,结果被当成是“同谋”而被判缓刑18个月。
  朋友殴打另一名女孩,她站在一旁帮忙拿书包和雨伞,也被当成是同一伙儿的,涉及纠众闹事,必须坐牢。

  卷入偷窃案或伤人事件的青少年,有时未必直接参与行动,却因为怕朋友说他们没义气,不敢离开,而惹祸上身。第22期《逗号》探讨一些青少年看朋友犯罪自己也被捕的现象。

  今年艺术节成绩骄人,共吸引超过80万人参与,而也有多达40所学校购票组织学生观赏演出,创下了记录。然而,更多学生踏入剧场,是不是意味着他们都懂得欣赏艺术?《逗号》发现,一些学生观赏演出时,把剧场当自己的家,玩闹嬉笑。他们把传单揉成球抛来抛去,帮前面的同学绑头发,或干脆躺下睡觉。昨天出版的最新一期《逗号》访问艺术节艺术总监吴青丽以及教师和学生,谈学生观众的表现,并列出学生读者不可不知的剧场礼仪。

10岁男童被继父藤条鞭打两小时

(2009-07-08)


10岁男童被继父藤条鞭打两小时,母亲无动于衷,还说要他接受惩罚。男童被鞭打约100下,手臂、背部和屁股鞭痕累累。警方调查后逮捕了男童的母亲和继父,并以儿童与青少年法令提控他们。男童的继父(39岁)去年11月5日承认虐童罪,被判监9个月。男童母亲昨天在丈夫陪同下前来法庭,她认罪后,律师以需要时间准备求情为由,要求案件展期,法官批准所请,案展本月28日判刑。

  被告面对的控状,指她允许丈夫虐待儿子。有关条文的刑罚是罚款最多4000元,或坐牢最长四年,或两者兼施。为保护男童身份,法官下令媒体不得报道男童母亲的名字,以及其他证人的名字。被告39岁,她在男童两岁时与丈夫离婚,隔年改嫁给开美发生意的第二任丈夫,两人育有另外三个孩子。2007年9月15日晚上约10时,被告责骂男童谎称有去学校参加听写测验。她和丈夫商量后,便将两根绑在一起的藤条交给丈夫,要他鞭打男童。男童的屁股、手臂和背部被抽打,痛苦尖叫,被告站在一旁看。她说:“我无法帮你,你要接受惩罚。”

  被告的丈夫继续鞭打男童,直到午夜12时15分,男童已被鞭了约100下。之后,被告擦干净男童屁股,帮他敷药。医药报告显示,男童的手臂、背部和屁股有多道鞭痕,并且有表皮伤和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