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讯息(Big Idea)篇章主要传达的是什么信息?我们关注的大课题是什么?(二)关键性理解(Key Understanding)这里关系到什么重要并且需要思考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必须关注?(三)基本问题(Essential Questions)我们需要问哪些最基本的问题?
Monday, May 25, 2009
“读吧!新加坡”要创马拉松阅读纪录
李资政:苏州工业园区已走到十字路口
李资政对这个复制新加坡经验的工业园区的建设成就作出评价时,不吝打了70的高分。[特辑报道]
韩政府为卢武铉办国民葬 [韩举国震惊]
政治局会议通过 中共"规定"领导须问责
美研究人员证实 甲流病毒“果然”源自猪群
● 陈迎竹
配合今年活动主题“人有梦想,天地宽”(Dreams and Choices),“读吧!新加坡”活动昨天在英语老歌“我有个梦想”(I Have a Dream)歌声中宣布进入第5年。
配合明年青奥运
主办亚洲青年作家奖
今年有两项活动与往年不同,一是创纪录的144小时阅读马拉松,另一项是配合我国明年主办的青年奥运会,主办“2010亚洲青年作家奖”,让活动走向区域。
开幕礼由新闻、通讯及艺术部代部长吕德耀主持。他在强调阅读的好处之余,也表示今年的主题,很切合当前经济波动的时期,许多国人都面对各种抉择。
“在挑战的年代,我们应该继续专注自己的目标,我希望这些目标包括阅读和学习。
“这是让我们通过阅读来强化技能、拓展视野、扩大想象和挑战思维的好时机,当经济开始复苏时,我们会因条件更好而掌握更多机会。”
吕德耀也说,今年的亚洲青年运动会和明年的青奥运,我国青少年应该把握机会,通过阅读了解各种不同文化,在与各国健儿交流时,才能有更好的收获。
主办单位国家图书馆管理局透露,阅读马拉松将在7月3日到9日在国家图书馆大厦举行,参加者必须至少15岁,由6至12人组成小组,持续出声阅读自选小说6小时,然后由其他小组接力,完成144小时。
这项活动一开始报名就很踊跃,届时欢迎公众前往支持。
青年作家奖由图管局与《读者文摘》联办,鼓励13到17岁的亚洲青少年以英文写作主题“勇于梦想”的短篇小说,字数在500至800间,截止日期是今年9月30日。
5份最佳作品各可获2人免费游览新加坡5天4夜(非新加坡得主),或2人免费机票前往特定亚洲旅游点(新加坡得主),每名得奖者另可获2张青奥运入场券。
30份得奖作品将选编成书,送给明年前来参加青奥运的选手。
“读吧!新加坡”从昨天开始举行到8月31日,为期14周。
主办单位透露,活动自2005年开始以来,全国至今已有超过960个读书小组的相关活动,超过8万1000人次参与。
图书资料掌上握 借书还书更便利
李资政:苏州工业园区已走到十字路口
李资政对这个复制新加坡经验的工业园区的建设成就作出评价时,不吝打了70的高分。[特辑报道]
韩政府为卢武铉办国民葬 [韩举国震惊]
政治局会议通过 中共"规定"领导须问责
美研究人员证实 甲流病毒“果然”源自猪群
● 苏文琪
国家图书馆管理局推出的流动网上服务“掌上图书馆”,仍处实验阶段,为期一年至明年1月。当局会根据公众反应和意见,改良与提升这项服务。
国家图书馆管理局自今年2月起,推出流动网上服务“掌上图书馆”。当局相信这个新网站除了为图书馆使用者带来更多便利,也能吸引那些觉得上图书馆很麻烦的人多利用图书馆的服务。
虽然用手机上网已非新鲜事,但随着各个电信服务业者调低数据费用收费和推出价格低廉的流动宽频配套,用户都已增加使用量。这个时期推出“掌上图书馆”,当局希望会带来不错的回响。
图管局研究与服务创新部策划经理蔡丽莲日前在记者会上做了简单示范。“掌上图书馆”可说是国家图书馆网址的缩小版。使用者可通过图书目录查阅图书资料或利用ASK!A Librarian服务询问图书管理员。如果手机附有中文功能,使用者也能以中文查阅和询问。其他服务如个人户头查阅、通知与提醒服务和新书与图书馆活动查阅,让借书与读书过程更为轻松有趣。
配合“读吧!新加坡2009”,当局也将短篇小说上传,供使用者下载阅读。使用者也可浏览图管局属下四个博客。
蔡丽莲表示,整个网站设计走简约风,这不仅加快下载速度,也让使用过程更为简便。她也举例说:“有些使用者在查询图书的时候,发现图书收藏地点并不邻近,便直接利用网上预约服务,安排拿书地点,非常方便。”
记者也亲身试用了新网站。一进入网站的首页,“掌上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一目了然。网页的下载速度也非常快,不到几秒资料便已显现出来,使用起来非常简单快捷。
这项服务仍处实验阶段,为期一年至明年1月。当局会根据公众反应和意见,改良与提升这项流动服务。目前,每个月平均有4000人使用这项服务。
公众无需登记,只要利用手机上网http://m.nlb.gov.sg即可开始使用。公众也可通过简讯,输入“mnlb”然后传至91842014,然后下载网址进收藏夹。这项服务是免费的,使用者只需根据数据费用付费。提交意见者也有机会参加5月31日和8月31日的幸运抽奖。
Thursday, May 21, 2009
“读吧!新加坡”邀大家遨游书海
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希望通过“读吧!新加坡”活动,鼓励国人多阅读,提高阅读风气以及促进社区文化联系。
锁定家庭与青年
与往年有别,今年的“读吧!新加坡”活动希望锁定的读者群是家庭与青年。
国家图书馆管理局总裁兼“读吧!新加坡”活动主席华拉保绍博士日前在记者会上说,阅读是一种联系的管道,家庭成员可以一起阅读,而通过阅读能够启发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创造力、表达能力与幻想力,并且能从日常繁忙的工作以外重新发掘阅读的乐趣,创造共同讨论话题联系他人。
今年活动主题为“人有梦想,天地宽”(Dreams and Choices),为国人提供一个平台分享他们各自的经验、希望与梦想,以便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活动从本星期五(22日)开始,举行到8月31日(星期一),为期14周。
活动指导委员会从四种官方语文作品中,挑选8本书和8篇小说,作品内容都与主题息息相关。值得关注的是一本公众鼎力推荐的英文书《人鼠之间》(Of Mice and Men),是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的作品。
华文作品则包括本地作家王文献的《追梦的翅膀》、骆明主编的《共拥一片书香》、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的《哦,香雪》与取自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赤壁〉。
华文学习研究院院长蔡志礼博士说,选择〈赤壁〉是例外,虽然《三国演义》的文学评价不高,但是由于最近电影播映的轰动,影片人物的活灵活现与立体化会启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阅读原文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力,以阅读来映照人生、提高素质。
为让读者对异族文化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入选的8篇小说各翻译成其它三种语言。
此外,译作也特别录制成有声光碟提供给有阅读障碍者,英语与华语各1000份,马来语与淡米尔语各500份。
图馆局在活动期间安排了其他活动,包括小说短片制作、144小时阅读马拉松、短篇故事创作比赛、嘉年华会和海外与本地作者见面会等精彩活动,以便读者阅读之余进行互动,交换阅读心得。
Tuesday, October 16, 2007
In Brief... ...
Not only is your postman likely to be a lady, she can even be using modes of transport other than the traditional 2-wheeled variety.
Since SingPost's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ighbourhood postman scheme in 1998, there has been a surge in the number of postwomen. The percentage is now as high as 90%.
Interestingly, as neighbourhood postmen are supposed to use their won modes of transport, some of these postwomen actually drive their own cars at work. One even uses a tricycle.
Unusual they may seem, they are nothing compared to even more perculiar sights hidden in the 743 post boxes situated islandwide, such as Doraemon soft toy and a balloon.
However, SingPost reminds the public not to treat the post box as a dumping ground and to package their mails and items properly before sending.
50%本地信件第二天可送达
SingPost每天处理高达2.7m个邮件。以本地信件来说,绝大部分都可以在寄出的隔天送达收件人手中。
只要信件在7pm以前从CBD(中央商业区)或是于5pm之前在CBD以外地区寄出,高达99%能在隔天送达位于CBD的收件处,98%则能抵达CBD以外的目的地。
1983年以前,本地邮件的邮寄服务需要3到5天。从1983到1998年期间,服务素质进步到50%的本地信件可以在寄出的隔天送达。之后,SingPost投资$100m采购邮件处理机器,使邮寄服务效率进一步提升到今天的水平。
个人物品:钱包、身份证、护照、信用卡、易通卡、钥匙
邮筒有时也成了“lost and found“角落,信件当中偶尔掺杂着个人证件及物品如钱包和钥匙。
SingPost说,有些小偷可能拿了钱后把偷来的皮包仍进邮筒,也可能是一些人在街上捡到了他人遗失的物件,又不想到警察局,就把东西投进邮筒。
SingPost的做法是把证件转送到相关部门,如身份证及护照交给关卡局、易通卡送回给SMRT等。至于钱包,如果里头有失主的地址,SingPost会通过邮寄方式归还当事人,否则就会保留约1星期等待认领。要是钱包里有钱,SingPost会保管约1个月,如果没人认领,钱就会用做新邮基金。
邮筒大精彩
有人要寄气球
邮筒里天天有“惊喜“
邮差其实分两大类,一种负责沿家挨户派信,另一种专门到全岛各地的邮筒收集人们寄出的信件,然后送回邮政中心分类处理。
经常与邮筒有近距离接触的邮差,常会在里头发现特别的东西。
SingPost的操作经理张友诚说:“邮筒里几乎每天可以找到奇怪的东西。“不过,他强调,邮筒毕竟是让人寄信的地方,希望人们不要随便把不应该放进邮筒的东西投入其中,一些形状奇怪的物件应该以邮包寄送。
奇形怪状的物品:玩偶、气球
最令邮差啧啧称奇的是,一些看似根本不可能投进狭窄缝口的物品,居然能奇迹般地出现在邮筒内。
不久前,邮筒内就发现手握一封信的多啦A梦玩偶。张友诚说,玩偶是一个妇女打算寄给在纽西兰的外甥的。后来,邮差帮她“打包“好,以邮包方式送给收件人。
邮筒里还出现过贴上邮票,写了地址的气球。张友诚说,相信是一个青少年想寄份特别的礼物给女友,于是先把小礼物放进还没有吹大的气球,再把气球伸进邮筒缝口,吹大后绑好,投进邮筒。SingPost把气球以挂号邮包的方式送到收件人家里。
邻里邮差知多少?
- 懂基本英文
- 新加坡公民
- 自备交通工具
- 没有犯罪纪录
工作时间:
- 星期一到六,中午到下午,每天约4至5hrs
薪水:
- 薪酬按派送的信件重量及多寡计算,每月约$1000
************************
司空见惯 si1 kong1 jian4 guan4: a common sight
抛锚 pao1 mao2: break down
啧啧称奇 ze2 ze2 cheng1 qi2: eye-opener
夫唱妇随一起送信
这对结婚30年的恩爱夫妻,每天一起派信。
李贤明原本在五金店打工,10年前退休后觉得生活太闷,决定带着太太一起当部分时间邮差。
在邻里邮差计划下,邻里邮差需向SingPost注册一个工作伙伴,确保自己病倒时,有伙伴代班。李贤明选择太太为伙伴,不过这个伙伴不是在他生病是才上场,而是天天与他一起上班。
一份薪水两人做
郭玉莲说:“我们分工合作,可以更快派完所有的信。那些信有时一大叠,相当重,两个人也可以分担一下。“
李贤明笑着说:“我们是领一份薪水,两个人一起做事。“
对夫妻俩来说,有老伴相随一起工作,不只让晚年生活更充实,也让他们继续保持经济独立,不需要依靠孩子,加重他们的负担。
骑三轮车送信
当邻里邮差已近 12 年的她说,一些居民看到她的三轮车后载着一箱东西,会上前问她是不是卖冰淇淋或其他食品。
“路人常用好奇的眼光看我的三轮车,有一次还碰到旅客要求跟我合照。“
家蓉最初当邻里邮差时用的是手推车,直到 7、8 年前才以三轮车代步。
在丈夫的协助下,两人找了约一个月,终于通过一家脚踏车店订购了一辆 $205,来自中国的三轮车。
• 最怕三轮车抛锚
有了三轮车后,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以前比较慢,现在派信的时间可以节省 1 到 2hrs。“
不过,家蓉最怕的是三轮车“吃不消“而抛锚。
除了偶尔发生爆胎事故,有一回家蓉的三轮车因为装载的信件太重,整辆断成两截。
这么多年下来,家蓉负责的芽笼东(Geylang East)已经对这个“三轮车邮差“非常熟悉。“有些人看到我骑三轮车,还会对我竖起大拇指。“
邻里邮差……送信方法很 “ 惊喜 "
邻里邮差与全职邮差不同,他们必须自备交通工具。
SingPost 透露,邻里邮差主要服务组屋区,每人负责的范围约 15 座组屋,因此他们大部分人的代步工具是脚踏车。
不过如果你看到邻里邮差以超过两个轮的交通工具出现,也不要太惊讶。
• 开汽车送信
“哇!派信还驾车啊!”
类似的反应,对从事邻里邮差有 8 年的陈宝珍(45岁)已司空见惯。
她坦言,驾车去派信,偶尔会引来旁人异样的目光。与宝珍一样,10 年来都开车送信的梁玉燕(43岁)也曾面对同样经历。
“有人会问为什么我是驾车派信的,我会解释说,车是我自己的。” 宝珍和玉燕的车都是家里的第二辆车,能驾车派信让她们更方便。
一般上,SingPost 会在组屋底层租用信件储藏室,每天安排人员把各个组屋区的信件送到储藏室存放,再由邻里邮差领取并派送。像宝珍和玉燕这些有车的邻里邮差,就能直接到新加坡邮政中心取信,能节省等候时间。
• 从取信派信成好友
成为邻里邮差之前,宝珍是家庭主妇,玉燕则兼职派送乳酸菌饮品。两人得知邻里邮差计划后,看中这份工作的时间比较自由,可以让他们兼顾家庭与工作,决定一试。
这一试让她们爱上这份部分时间工作。两人目前分别在勿洛北一带派信。她们因为到邮政中心取信而认识,成了好朋友。
宝珍:“ 通常我们拿到信后,会按组屋单位号码给信件分门别类,整个过程约 2hr ,期间我们就聊聊天。"
热点新闻:邮差大不同——有人骑三轮车送信

16.10.2007 星期二 新闻 news 《我报》
邮差主要是男人的工作?他们都是骑着电单车派信?邮筒是给人寄信的?
如果以上的答案皆“是” ,你没错,不过可没全对。
新加坡邮政局(SingPost)约有 700 个全职邮差,以及近 500 个邻里邮差计划(Neighborhood Postman Scheme)下的部分时间(part time)邮差。计划自 1998 年推行以来,有达 90% 的邻里邮差是女性,大部分是家庭主妇和退休者。
还有,这些女邮差所用的交通工具可不是电单车。他们有的驾驶汽车,甚至有人用三轮车!
其实,不只邮差有你意想不到的一面,就连看起来平平无奇的邮筒也不时藏着以外的惊喜。
就让《我报》为你发掘邮政行业里的个中精彩。
Wednesday, August 15, 2007
青山依旧在?
特选中学的问题,每隔几年都要引起讨论。华社有意见,关心的是在缺乏大环境的支持下,华校背景的校长掌校的时代已渐成历史,同时越来越多孩子家里讲英语,整个学校的所谓“传承中华文化”的气氛已经越来越稀薄,特选何“特”之有。非讲华语社群则担心特选中学吸收小六会考成绩顶尖的学生,作为精英学校,学生以华族为主,把非华族学生排除在精英系统之外,并且让这群华族精英与其他种族隔离,特选之“特”,对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社会发展不利。
然而,特选中学到底为何?老校长林乃燕最近接受本报访问时点出了“特选学校”和“特别辅助计划”(Special Aided Plan,简称SAP)两个概念的不同,这是重要的。在审视特选学校时,回归到源头,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它的背景,掌握它发展的轨迹。
“特别辅助计划”其实更准确的反映了1970年代末岛国华校如何坐困愁城,以及整个社会“脱华入英”的趋势。九所综合考虑各因素挑选出来的学校需要的是 “特别辅助”,不予以辅助,任其发展,华校恐怕无法力挽狂澜。而据当时教育部的宣布,这个计划短期要提高非英文源流中学学生的英文程度,长期则是发展这九所中学,"使它们成为真正的两种语文学校。这些学校的学生,可以在最好的华校环境里受到文化的熏陶和纪律的训练,而它们的英文水准,又能跟英校的学生媲美 "。(《星洲日报》1978年12月1日)
在那个时空里,特选学校校长艰巨的任务,不是如何保留华校传统,而是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当时历史在、校长在、老师也在,才有所谓学校传统可言。早期特选学校的学生需要加倍努力的,是进修英文。他们比非特选学校学生多上一些节数的英文课,并且到英校“浸濡”。
当时“特别辅助计划”下,九所特选中学其实承担两个任务:第一,维持学生华文和英文作为第一语文的水平;第二,维持华校传统校风,让学生受到华校文化的熏陶。也因此,最近与快捷课程合并的特别课程,原本与特选中学划上等号。选择进入两种语文都为第一语文的特别源流,也就等于进入特选学校。这个发展后来有了改变,特选学校以外的一些中学,也都有学生修读高级华文(也就是过去的第一语文)。语文水平和文化氛围在谈论学校教育的语境里,渐渐不再是二而一的。
如此,我们在讨论特选中学和特别课程时,不妨将“语”和“文”区分。特选学校的学生,高级华文的水平是不是必然"高级"?这不是绝对的。特选学校学生,高级华文的水平不一定比非特选学校的学生来得高。高级华文的水平似乎可以量化,直接的做法是看历年中四会考成绩。然而,近30年来课程早已“因时制宜”做了修订,评卷的方式也不同。单看会考数据,一方面是很难有比较的基础,另一方面是考试成绩也未必能够最有效反映程度。王昌伟上周三的《特选中学计划成功了吗?》举出的现象,并非孤例。
岛国对高级华文作为语言的水平和要求,可以应不同时空而调整。那么作为“文”呢?
从国家领导人到特选中学本身的掌校者,到社会人士看特选学校的学生,谈特选学校身上的“中华文化特质”,听来似乎都是相当虚无缥缈的东西,说它有就有,说它无就无。很多人能够举的是一些个别的经验、个别的例子。但是,整体而言,我们到底怎样衡量在不断改变中的环境和条件当中,“传统华校的氛围”?是学校让学生上了多少与中华文化有关的课程?还是庆祝了多少传统节庆?当许多学校的领导层都没有历史感,对自己服务的学校历史和传统没有太多认识,我们何以谈校风和传统的继承?
每一个政策到了若干年后,总是需要应时反思、调整。有趣的是,特别辅助计划经过20多年,官方和华社上下一致肯定它的地位,表扬它过往的成就,但在岛国的教育状貌经过翻天覆地的改变后,对特选中学日后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却几乎没有进行系统检讨。它完成了历史任务了吗?它们原来的短期和长期目标早已不适用于现今的社会;学生的英文水平可以让人少操点心。不过,要如何让学生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今天,特选学校的校长有没有把恢复学校的传统文化氛围视为艰巨的任务来对待?而大家在提特选学校时,自动地将它和“中华文化熏陶”、保留价值观联想在一起,是对学校拥有这个条件的假设,还是一个凄美的误会?这条件从何生出?因为中国崛起的因素,十所特选中学中有几所在营造“中华文化”环境方面较为着力,但这是否就能笼统地代表“特选学校”仍保留华校的特质?
纯粹为了“捍卫”而捍卫特选学校,把它们当作符号来看待,作用不大。如果任由个别特选学校能“特”则“特”,不能“特”则罢,那么我宁愿让“特选中学”这个名称走入历史,消解“特选中学”非常成功的迷思。
特选学校要存在得有意义,需要确保它继续发展时,不只剩下没有实质内涵的空名。除了教育部原来给予它们资源上的支持,对于调派特选学校的校长,当局是否有系统的规划?对于特选学校之作为特选学校,当局和社会群体有怎样的要求?当局是否有一套评鉴的准则?30年过去,谁来思考和决定它们该何去和从?难道只是特选学校的校长、董事部、校友,还是学生自己?(作者为本报采访主任)
如何解决华文水平低落问题?
《联合早报·言论》版最近刊登的有关母语和特选中学的文章,让我陷入沉思。
吴俊刚先生在7月25日的《母语:何必曰利?》中表示,当英文越来越强势时,双语政策也会越来越受质疑。父母要求改变华文是必修科的规定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将来,华文将成为一种外语。
王昌伟先生在8月8日的《特选中学计划成功了吗?》一文中,则对特选中学计划提出怀疑,认为计划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训练,他们到了大学,还必须在文字上挣扎。
我觉得两位作者间接的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即如何应对华文水平下降的趋势。不论对新加坡是好是坏,华文水平低落恐怕已是事实。
一些人批评新加坡的教育近似单语的系统,许多人的母语只维持在小学水平,单靠讲华语是不可能把华文维持在第一或者第二语文水平的。
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新加坡可有两个选择。
首先,是马上采取行动,阻止华文水平全面下降。例如,我们可以把一些人文科目的教学媒介语改为母语。但这样做是否实际呢?考虑到目前的华文水平,要规定学生通过华文来学习历史或者地理是不切实际的。
除了重新作出教学安排所需的费用外,也必须考虑学生在完成中学教育后,能不能够继续维持较高的华文水平。以我本身的经验来说,在“O”水准高级华文试卷中及格后,虽然每周至少阅读《联合早报》两次,还是觉得要维持原有的水平非常困难。我在学校所学习的华文,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根本无用武之地。
第二个选择是任由华文水平下滑。放宽选择“华文B”的规定、降低小学的华文水平、甚至允许华文在小六会考中可以不算分的选择,也许都是将来可能无可避免的措施。
读者可能会感到震惊——这是不是意味着华文在新加坡已经寿终正寝?我并不这么认为。只要有适当的措施和奖励,华文将能继续在新加坡保持活力。
英国的威尔士(Welsh community)社群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自古以来,威尔士的学校只使用威尔士语为媒介语,很多威尔士人也只能说威尔士语。
现在,同新加坡的华文一样,威尔士语只是学校课程中的一个科目,但威尔士语并没有因此变得奄奄一息。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威尔士人都说得一口流利的威尔士语,他们的数目也没有减少的迹象。此外,在威尔士,威尔士人文化也没有凋谢,而是持续蓬勃发展。
在让一般人的水平下滑的同时,我们可以给用华文修读中国文学或者历史的学生适当的奖励,培养一批熟悉中国文化的华文精英。这是我们的教育系统目前所欠缺的。
如果水平低到没有实际用途,那一个所谓在讲、写、读方面都具备相当能力的华社并不是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
一般人拥有基本讲华语能力,加上一些在各方面都能够掌握华文的精英,是比较好的办法。
·作者是国民服役人员
我只愿留在此地
8月9日傍晚观赏国庆庆典,那宽阔的活动舞台与海湾天空连接,是那么的壮丽和富有创意,在灿烂云彩下开始了检阅典礼,夜幕低垂后辉煌的灯光和音乐,掀起歌舞的序幕,听多元化的国庆主题歌曲,欣喜万分;最触动我心弦的是《我只愿留在此地》,说出我的心声。
那是叶良俊写的曲和词,由陈洁仪厚实美丽的声音唱出,绕梁三尺。后来忙找歌词,不见中文版本,只好把英文歌词听来,大意是:
我走过开罗和孟买的街头,
我看过百老汇的霓虹灯,
我爬过艾菲尔塔,
一小时上了万里长城,
经历酸甜岁月但还可以;
看过好莱坞、LA(洛杉矶)日落,
那伦敦桥、大笨钟、泰晤士河,
我越过桂河桥,
但不知道为什么
每夜每日还是思念你!
没有什么地方我愿留下(我只愿留在此地),
你永远是我的一部分,
就算我走遍全世界,
我期待见到的还是我的家!
这是我的家人
我的朋友与我成长的地方,
我会越过天空横跨海洋,
到我想要留下的地方。
因为没有什么地方我愿留下(我只愿留在此地)。
那种心境引起听者共鸣,世界再大,没有要留下的地方,一种游子漂泊的心情,归家吧,归家吧,家在等你!曲也写得激动,旋律感人,漂流的曲音,由远而近,小提琴的哀怨,交响乐扬起的心绪,恰到好处。近年来我国的爱国歌曲,十分好听,没想到我们有那么多那么好的作曲家、歌唱家。
回想国庆日当天,一早天就下起倾盆大雨,颇担心晚上的国庆典礼怎么举行?起床望雨,雨颇大,安慰自己,那象征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国泰民安!九点整阳光破云而出,光芒照射远处屋墙红瓦,欣喜可以下楼跑步。晨风吹过,打落椰树雨珠,跑道旁的大树,树干生长地衣青苔,据说能长地衣青苔的地方,空气必须没有污染,好像氧气特别多,我说这是我们的土地,一个特别清洁的地方。
回家问同住同活的晓慧子喜不喜欢新加坡,她说你不觉得这里很安全吗?世界很多地方都不太安全,她说香港也不安全,我说你在澳洲晚上不是常出去,她说我们都是一班人,可是在这里半夜回家都不怕,很熟悉很习惯,可能因为这里是家。
阿龙-缓慢的姿态
对于生活,西班牙人有自己的一套关于缓慢的解码方式。
到游泳池时,只见人们热衷于泡水多于游泳。数分钟后便坐在草坪上的树荫下,借着阳光的热情、跳入杂志或书本的另一个世界里,与相偕而来的同伴漫无目地聊一些实实在在的话题。游泳池原来不一定是为了游泳。反正重点不是做了什么,而是专心地悠哉闲哉。
午休时间一到,除了餐饮业外,西班牙所有的商店一概休业直到傍晚五点钟左右才重新开门营业。中午一点钟过后的街道相当安静。仿佛是一种酝酿中的沉静。关上商店大门,其实是另一个开始。
午休的时间里,找几个朋友一起用餐、高谈阔论、不慌不忙。所有的工作都可以等待,但人和时间等不了。一顿饭的时间是为了享受其中的时间品质。吃饭不是一场赛事。要满足身体也必须丰富精神。接着,炎热的下午和肚子里的食物开始让身体昏昏欲睡,那就顺应着身体的需要而让它午睡一小段时间。
对一些人而言,午休时间浪费了赚钱的机会。然而,拥有时间却不懂得享受时间或许也是一种浪费。一直与时间赛跑的人活在时间以外,感受的永远是下一秒钟的世界却忘了现在。
五点钟后,太阳缓缓落下。午休过后,商店的大门重新打开,开启了一番生机。充过电的身体和精神更有效地面对“新”的开始。
原来午休并不是一场空白。
西班牙人不管用餐或做生意都是一番的写意态度。用餐时缓缓地享用。与朋友高谈阔论时全情投入。经营生意时也是悠悠然的姿态。商店里多了爽朗的声音,少了精打细算的急功近利。
放缓步伐。缓慢之中五官才有时间捕捉真真切切的感受,不必数码相机。走得太快,赶在最短的时间内收集最多的目的地,那是成功的定义。可是人生只是一个过程。忙着赶路,沿途的风景还未看清就已经迅速地错过了。像一张还未赶得及调焦或构图便仓促按下快门的照片。
叶孝忠-旅人的 咖啡馆
这个一楼是书店,二楼是咖啡座的空间,名为passport。书架上有不少旅游书籍,原来是一家以旅行为主题的咖啡座。老板Num喜欢旅行,所以来这里的人都爱旅行,因此才能让咖啡馆充满了行旅的气息,而这种气息和咖啡香特别投契,无时无刻不提醒你出发。
当然阅读也是一种旅行,店里的书能让你飞越万水千山。我翻着一本泰文旅游散文集子,扭曲的泰文如一个个未知目的地的问号,不了解才有容许神秘的想象空间,难得糊涂,并且能享受这种糊涂,也有另一种乐趣。
Passport还售卖不少泰国年轻人独立制作的小书,看不懂内容,却看见热忱。如果你想找一些比较有个性的明信片,你来对了地方。“摄影师需要钱旅行,请支持。”明信片的架子上写着这样的一句话。我买了不少不打算寄出去的明信片,把它们挂在家里,常常让我想起那个下午,几乎没有声音的下午,在咖啡座里静静地过了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这样的曼谷下午,正好需要这样的一间咖啡座。
作者电邮:yexiaozhong@hotmail.com
Monday, July 23, 2007
老人与树
陆路交通管理局和国家公园局一个多星期前发下了一道砍树令,叫布莱德路上的一棵80岁青龙木让路。几天后,20米高,树围7.1米粗,据说不论高度或是茂密树冠,在本地路边树中属于罕见,多年来是布莱德路显著地标的这棵老树,终于轰然倒下。
老树的命运在社会上还引起不小的关注,本报和海峡时报上都有人为老树的死刑“上诉”。当局其实并非那样无情,两年前为了保留它,还花了20万元进行道路分道工程。但经过两年的观察,经过那里的车辆速度大多超过40公里的时速限制,使该处险象环生。老树的生命比不上人的生命的宝贵,因此不得不死。
老树之死,不同人看到了不同的东西,环保主义者看到了悲壮,交通警察看到了效率,写文章的人看到了题目。
老树不怕风雨、不怕车撞、不怕虫子咬,也不怕伊蚊叮,“老神在在”八十年,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它的“从容就义”,也让人看到了一点社会写照。
在公司机构里忠心耿耿,“在在”了几十年的老雇员,几乎成为公司机构的“地标”,总有一天因为挡住了年轻同事脚下的“时速”,而被人找个借口砍掉,老雇员能够做到荣休是一种幸福。
另一方面,老人也必须了解“江山代有才人出”,人外有人,树外有树,一旦让路,也须坦然以对。
今日的新加坡人口老龄化速度越来越快,以目前的趋势来看,年龄65岁及更老的人口数目在15年内将翻一番。如果人们爱惜老树也算是一种敬老,这种敬老精神更应在社会上发扬光大。
人口的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是政府多花点钱就能解决,老人问题显然已是政府的当务之急,内阁里已有专管老人事情的部长林文兴。林文兴在几个月前提出了延长年长工人的工作年龄,鼓励雇主继续雇用年过60的雇员,甚至让他们一直做到65岁的政策。这样的政策可称之为“老树开花”。
现在一般人的寿命都比较长,叫那些健康硬朗的老人“老树开花”,可以让他们继续活得更健康。也有些老人并不领政府的情,要他们做到65岁,他们想到都怕。所以,政府的“老树开花”政策要取得成功,还须做些有针对性的努力,尤其是当政府放风声说可能因此延迟人们领取公积金户头的最低存款额的年龄时,一些人对“老树开花”政策更多了一层忧虑。
所谓“老树饱风霜”,老人家有的是经验和阅历,能够多做几年就该多做几年,政府为解决长远的老人问题而更重视年长雇员的经济贡献,但最关键的还是解决老人在保健上所必然碰到的问题。李显龙总理星期四晚在新马医学大会的开幕礼上说现有的医疗设施将不足以应付老人的医疗需求,我国须要培养更多的医生,也要吸引更多外来医生。老来无依加上老来无“医”,老人的可悲莫过于此。
从老树看老人,再从老人看回老树,当局也许应该为老树专设一个“老人院”,在一处公园内留一个空间,让那些不得不让路给公路和建筑的老树有个搬家的栖身之所,一方面保留老树,另一方面也把老树本身的故事,用牌子说出来,这样的一个专门收留老树的园林就给它取个名叫“饱风霜”!
尢今-蝶魂
我觉得我要疯了。
为眼前那份难以置信的美。
树,不高。纤细的枝桠,伸展成一种恣意的婀娜。枝梢上,满满满满的都是“蝴蝶”。
冥思不动的“蝴蝶”。
这些铺天盖地的“小蝴蝶”,活泼而又深沉、脆弱而又坚韧、安恬而又霸气、宁静而又喧闹,把原本寂寞的枝桠点缀成一片令人目不暇给的绚烂。
我看着看着,觉得自己已经疯了。
为眼前这份不可思议的美。
树梢上那一只只轻灵已极的“小蝴蝶”,其实是桃花,有着蝴蝶浪漫的魂。
每年初春,桃花便不顾一切地、尽心尽情地绽放,看似娇柔的花朵,顽强地蕴藏着一种让人心悸的巨大力量;它化身为饱满的音符,在瘦瘦的枝桠上繁衍出一阕阕美丽的交响曲,把酣眠的春季敲醒、把沉寂的日子敲亮。
成都人于是一个一个全都疯了。
为美疯狂。
由于桃花绽放期只有短短十余天,过惯悠闲生活的成都人,在平常的日子里,就算餐馆着火了也得先把手中的盖碗茶喝完了才逃命,可是,现在,为了享受赏花之乐,却一反常态,拼了命和时间赛跑;几乎整个城市的人都在这十余天里,蜂拥到桃花盛开的龙泉去,那种“摩肩擦踵、游人如织”的盛况,目前还没有适当的词汇足以形容。
成都有位朋友,每年桃花节必到龙泉报到,有一年因事耽搁而去迟了,桃花已谢,对着绿油油的桃树,他跌足追叹:“我心如刀割,痛不欲生啊!”从此,只要天空一泌出桃红色泽,他便把自己化成一支出弦的箭,“嗖”地一声射向龙泉。
桃花,是成都人一生的眷恋、一世的牵挂。
桃树聪慧,长红多寂寞呵,它因此选择在春季狠狠狠狠地绽放到圆满的极致,任由满树春意闹枝头。然后,在猝不及防之际,急遽萎谢,让人们在凋零的惆怅里缅怀刹那的妩媚、憧憬来春的惊艳。
今年三月初,我在成都。
冬未的寒意犹在,花团锦簇的春意就遏制不了。原该在三月下旬绽放的桃花,提早于三月初便极尽挑逗能事地露出点点粉红笑靥。
我飞快地扑向龙泉,醉倒于桃花树下。
都说桃花妖娆,然而,此刻,坐在桃花树下,看薄薄的阳光将远远近近迤迤逦逦的桃花照出了一种轻亮的水红色,不觉妖娆,只觉清丽;不觉艳俗,只觉妩媚。诗经中形容桃花盛开的那八个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简直就是勾魂摄魄的“文字妖精”,把那种绚丽已极、繁盛已极、华美已极的感觉,淋漓尽致地表达了。
盛产桃子的龙泉,距离成都市区只有寥寥18公里路,被誉为“中国水蜜桃之乡”。
勤勤勉勉地将桃树照顾得无微不至的农民,最初并不欢迎城里人下乡观赏桃花,因为他们担心游人把摘花当雅事而影响桃子的收成,有的农户还因此而以篱笆将自家桃树围起来。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全然出乎他们意料之外──根据统计,龙泉18万亩地,种植了1700余万株桃树,每年在桃花迎春的十余天里,吸引了280万游人前来踏春赏花,旅游收入多达亿元以上。售桃的利润,与此相比,着实有天渊之别。农民知道“三千宠爱在桃花”之后,在花开时节便纷纷以“农家乐”吸引城里人下乡来。
日本人在上野公园看樱花,盛放着的樱花,在喧闹中含着寂寥、在冷艳中透着苍白,看着看着,便教人不由得生出了又欢喜又悲凉的情愫。
成都人可不。花信既短,便该及时行乐。他们赏花而不看花,在斑斓花色里摆龙门阵、在浮动花香中搓麻将,人花合一,臻于化境。
悲花葬花?嘿,下辈子也不为呵!
玩累了,自有农家张罗清淡可口的饭食。自种的蔬菜、自养的土鸡、自腌的腊肉,别有一番淳朴的情趣。
吃饱玩罢,在缤纷花色中,又与浪漫蝶魂互定来年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