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06, 2009

从动乱走向昌盛 我国自治50年回顾

(2009-06-05)

新闻、通讯及艺术部今晚将在国家博物馆庆祝成立50周年,邀请曾经主管这个部门的多位前部长及政务部长等参与其盛。其实,多个政府部门都该在今天庆祝成立50周年,因为这一天正是新加坡在1959年6月3日正式从英国殖民地统治者手中取得自治,人民行动党开始50年的漫长执政之路的重大日子。
  50年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瞬间,但是对历史短浅的我国来说,却是从告别殖民统治、成立自治政府、加入马来西亚到走向独立,一步步发展成今天的现代化国家的既动荡又充满成就感的一段征途。本报记者邓莉蓉为读者重温这段大家至今也许只是依稀记得的模糊历史。

  新闻、通讯及艺术部在1959年创立时,原名为文化部,主要负责推动国家团结、种族融合及推广文化艺术活动,首任部长是已故高级部长拉惹勒南。此后,文化部的部长换了几人,包括易润堂、已故王鼎昌、丹那巴南等。原文化部在1985年归入新成立的交通与新闻部,艺术事务则由社会发展部主管。

  1990年,政府决定将通讯和艺术事务结合,成立了新闻及艺术部,杨荣文出任首任部长。新闻及艺术部在2001年扩大责任范围,接管信息科技事务,并改称为新闻、通讯及艺术部。

  政府部门名称的改变,除了是要更准确地反映有关部门所处理的事务性质已有所不同,实际上也折射出国家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根本变化。

  若将时间倒转50年,人们不禁要问新加坡这个蕞尔小岛,如何在当时的环境中,坚持走自己要走的路?

  尽管英国殖民统治者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重新接管新加坡,但是它在1942年背弃了新加坡,让日本军国主义者统治了三年零八个月,已使人们认识到殖民主义者终归还是为了他们本身的利益,被殖民者永远只是他们剥削的对象。

  许多人经过战火的洗礼,已愈加不安于现状,不仅要求更大的发言权,更希望争取独立。英国政府也意识到民族运动的压力不断增加,于是在1953年成立委员会,委任英国前驻比利时大使林德(Sir Geore Rendel)对新加坡的宪制进行检讨,并对改革宪制提出建议。

  他在1954年2月公布了关于立法机构与政府组织的改革报告,定1955年4月1日举行大选时实施,获得英国政府同意。在林德宪制下,新的立法议会有32个议席,其中25个为民选,同时也让所有在本地出身的人都拥有公民权,使选民人数显著增加。

  当时年仅31岁的李光耀(现内阁资政)刚从英国剑桥大学学成归来,对国家建设充满理想,并开始与朋友筹备组织政党。1954年11月,他召集了受华文教育的工会领袖与受英文教育的专业人员成立了人民行动党,并出任秘书长,半年后参加第一次议会选举。

除了行动党,其他参选的政党有劳工阵线、进步党、民主党、华巫联盟及七名独立候选人,共有79人角逐25个议席。行动党初试啼声,派出四人竞选,结果有三人当选。李光耀更是一鸣惊人,在所竞选的丹戎巴葛区不仅以高票当选,而且是所有当选者中得票最多的。
  劳工阵线在选举中赢得10个议席,同华巫联盟组成联合政府。领导劳工阵线的大卫·马绍尔成为新加坡第一任首席部长。李光耀第一次出现在议会里,是以反对党领袖身份面对马绍尔,两人也经常针锋相对。

  在这期间,新加坡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状态,共产主义者和亲共人士经常掀起工潮,煽动被压迫的劳动阶层同雇主对抗。其中在1955年5月发生的福利车厂暴乱,当时由职工运动分子林清祥和方水双带头要求福利巴士公司给雇员加薪,群众和警察发生肢体冲突,警察最终还动用催泪弹驱散人群。单在1955年4月至12月的九个月里,新加坡一共发生了260起罢工事件。

  马绍尔在1955年7月的立法议会上为争取自治开出了第一炮。他在立法议会上提出动议,要求议会表明要结束殖民统治,争取新加坡完全自治,而英国政府也应尽早让新加坡有个宪法所许可的最自由的政治体制。

  这项动议也获得人民行动党议员和其他议员的支持。英国政府于是表示欢迎新加坡派出代表团,在适当时候到伦敦商谈宪制问题。这也是新加坡迈向自治及独立的第一步,同时也掀起了国人争取独立的强烈热情。

  马绍尔在1956年4月率领各政党组成的13人代表团到伦敦参加谈判,团员包括李光耀和林清祥,不过谈判最终以失败收场。英国人当时在英美担心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席卷东南亚的时代及地缘政治背景下,所开出的条件是让新加坡实施自治宪制,但不愿放弃对内部安全事务的控制权,马绍尔却不肯让步,并形容这是英国人送给新加坡的“淋上砒霜调味汁的圣诞布丁”。

  谈判破裂后,马绍尔遵守承诺,宣布辞职,劳工阵线政府于是推举林有福接任首席部长。林有福政府为取得英国政府的支持,开始强力对付共产党,并展开肃清行动,拘捕工会、学校、文化团体、教师团体的左派领袖,并解散这些组织。然而,这也打击了人民对林有福政府的支持,因为他们都把政府镇压左派分子的举动,当成是攻击华校、中华语言和文化。

  1957年3月,林有福再次率领代表团到伦敦与英国谈判,并取得了共识,氛围同上一次完全不同。按照新宪制,立法议会里的51个议席都将民选,除了外交和防务外,议会对其他事务都有管辖权。

  新加坡从此在朝往争取自治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步。行动党内部这时却出现危机,党内的亲共势力通过工会和政府对抗,并且有意夺取行动党的领导权。李光耀和其他非共领袖如吴庆瑞博士、拉惹勒南、杜进才博士等向来都主张民主和法治,但党内其他成员如林清祥和方水双则倾向共产主义。党内的两派势力经过一场暗斗,行动党才摆脱了左派的影响。

  一些同行动党有密切关系的亲共人士如林清祥、蒂凡那、方水双、兀哈尔、普都查理、曾超卓、陈从今与陈世鉴等人,后来都被英国政府拘留。

在对抗亲共势力的同时,行动党也紧锣密鼓地准备参加1957年12月的市议会选举,以扫除贪污腐败作为竞选纲领。由于人民当时都很贫穷,而有钱人也不常捐钱给行动党,它必须尽量节省开支,多靠义工和其他民众的热心支持。结果,行动党在所角逐的
  14个议席中赢得13席,而林有福所领导的劳工阵线则溃不成军,竞选16个议席只赢得四席。这次的胜利,也为行动党执政铺平了道路。

  1958年5月,宪制代表团再次到伦敦举行第三回合宪制谈判,并达成协议,让新加坡成为自治邦,并享有“完全自治”。李光耀当时对英国殖民部大臣博伊德说,林有福的势力已经被削弱,他对行动党在下次大选中取得胜利有信心,而英方也赞同他的分析。

  新加坡在1959年5月30日在新宪制下举行了首次自治邦议会大选,共有51个议席供角逐,选民人数达70万。行动党那时的实力已今非昔比,它派出不同种族的候选人参加竞选,包括34名华人、10名马来人、6名印度人和一名欧亚裔。

  竞选期间,行动党候选人全岛走透透,到各区举行群众大会,同民众作近距离接触。这段日子,许多原本不会讲华语的领导人,包括李光耀,都恶补华语和福建话,终于派上用场。他们使用民众所熟悉的语言,同他们交流并发表本身的政见,越说越有自信,生动的演讲总是能吸引大批民众,还常常引起台下民众的热烈掌声。

  选举结果一点也不令人意外。新加坡人民为追求民主和廉洁政府投下一票,行动党赢得51席中的43席,成为最大政党。支持者立即在街上燃放鞭炮大事庆祝,当时还发生了一段插曲,李光耀在谢票时竟被爆竹灼伤,右耳膜还被震裂,多年后才愈合。

  由于行动党在竞选期间明确表示如果赢得大选,将要求英国当局释放所有政治拘留者,否则将拒绝上台执政。行动党于是在6月3日于政府大厦前广场举行群众大会,介绍了由九人组成的新政府,全体43名议员都穿上白衣白裤,以象征新政府的廉洁。

  然而,李光耀那时的心情却是沉重的。他说:“我开始发现必须面对的问题的严重性了——失业;人们热切期待迅速取得成功;共产党蠢蠢欲动;工会、学校和社团里有更多的颠覆活动;更多的罢工、更少的投资、更多人失业、更多的麻烦。这是个庆祝胜利的场合,我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英国当局最终同意在6月4日释放八名政治拘留者,行动党政府于是在6月5日正式宣誓就职,开始了至今50年的执政之途。

  上台执政只是个开始,行动党在1959年后继续面对许多内忧外患。为了确保能在复杂的大环境中生存,新加坡在1963年9月16日同马来亚合并,但两地因治国方针不同,在政治上一直都存有冲突,进而引起马来族和华族之间的紧张情绪,结果在1964年爆发了严重的种族暴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最终在1965年8月9日分家,新加坡共和国就此诞生。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