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15, 2007

如何解决华文水平低落问题?

● 梁威文

《联合早报·言论》版最近刊登的有关母语和特选中学的文章,让我陷入沉思。

  吴俊刚先生在7月25日的《母语:何必曰利?》中表示,当英文越来越强势时,双语政策也会越来越受质疑。父母要求改变华文是必修科的规定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将来,华文将成为一种外语。

   王昌伟先生在8月8日的《特选中学计划成功了吗?》一文中,则对特选中学计划提出怀疑,认为计划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训练,他们到了大学,还必须在文字上挣扎。

  我觉得两位作者间接的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即如何应对华文水平下降的趋势。不论对新加坡是好是坏,华文水平低落恐怕已是事实。

  一些人批评新加坡的教育近似单语的系统,许多人的母语只维持在小学水平,单靠讲华语是不可能把华文维持在第一或者第二语文水平的。

  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新加坡可有两个选择。

  首先,是马上采取行动,阻止华文水平全面下降。例如,我们可以把一些人文科目的教学媒介语改为母语。但这样做是否实际呢?考虑到目前的华文水平,要规定学生通过华文来学习历史或者地理是不切实际的。

  除了重新作出教学安排所需的费用外,也必须考虑学生在完成中学教育后,能不能够继续维持较高的华文水平。以我本身的经验来说,在“O”水准高级华文试卷中及格后,虽然每周至少阅读《联合早报》两次,还是觉得要维持原有的水平非常困难。我在学校所学习的华文,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根本无用武之地。

  第二个选择是任由华文水平下滑。放宽选择“华文B”的规定、降低小学的华文水平、甚至允许华文在小六会考中可以不算分的选择,也许都是将来可能无可避免的措施。

读者可能会感到震惊——这是不是意味着华文在新加坡已经寿终正寝?我并不这么认为。只要有适当的措施和奖励,华文将能继续在新加坡保持活力。

  英国的威尔士(Welsh community)社群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自古以来,威尔士的学校只使用威尔士语为媒介语,很多威尔士人也只能说威尔士语。

  现在,同新加坡的华文一样,威尔士语只是学校课程中的一个科目,但威尔士语并没有因此变得奄奄一息。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威尔士人都说得一口流利的威尔士语,他们的数目也没有减少的迹象。此外,在威尔士,威尔士人文化也没有凋谢,而是持续蓬勃发展。

  在让一般人的水平下滑的同时,我们可以给用华文修读中国文学或者历史的学生适当的奖励,培养一批熟悉中国文化的华文精英。这是我们的教育系统目前所欠缺的。

  如果水平低到没有实际用途,那一个所谓在讲、写、读方面都具备相当能力的华社并不是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

  一般人拥有基本讲华语能力,加上一些在各方面都能够掌握华文的精英,是比较好的办法。

  

·作者是国民服役人员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