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很美喔!
(一)主要讯息(Big Idea)篇章主要传达的是什么信息?我们关注的大课题是什么?(二)关键性理解(Key Understanding)这里关系到什么重要并且需要思考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必须关注?(三)基本问题(Essential Questions)我们需要问哪些最基本的问题?
Thursday, March 30, 2006
Sunday, March 26, 2006
开赌场有何不可?
● 林义明
贸工部长杨荣文准将昨天给国人带来一个惊喜:新加坡将出现类似天堂岛的乐园。
政府计划为圣淘沙岛和南部几个岛屿进行整体发展,这个热带岛屿乐园将建有让游艇停泊的港湾、游乐消闲设施、度假屋,还可能建赌场。
建不建赌场,虽然政府还在考虑中,但是从杨准将强调“政府将采取措施去限制新加坡人进赌场,并杜绝任何有组织的犯罪活动”看来,筹建赌场,政府已心中有数。
政府多年来坚持不让建赌场,如果这次真的改变了,也能凸显它恢复新加坡竞争力的决心。只要国家能继续繁荣昌盛,保住区域枢纽地位,没有什么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开赌场是一门大生意。不论是老赌场如澳门和云顶,还是柬埔寨的新赌场,现在都准备迎接东亚经济繁荣所造就的大批富豪,尤其是中国的豪客。
新加坡没理由不要分这杯羹。人们早已能在从新加坡出发的游轮上大赌特赌,现在不过是想把赌场搬到南部小岛上。
当然,发展圣淘沙和南部岛屿不能单靠赌场和其他的人造设施。要建立一个有新加坡特色的海岛度假胜地,我们还得保住迷人的热带生态环境,政府因此得先为环保工作拟定大计,以免生态环境受到人为的破坏,使这个热带海岛度假胜地魅力尽失。
圣淘沙过去有一些发展项目难以维持,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少了新加坡人的支持。当局重新发展圣淘沙和南部岛屿时,也不能忽视本地人的需要。
杨荣文准将昨天在国会拨款委员会辩论贸工部的开支预算时对议员的意见作出回应,不时仍能在枯燥的经贸数字中,提出一些有趣的点子,让辩论出现不少亮点。
把新加坡发展成 “仓库大平卖”中心
其中一个点子是把新加坡发展成“仓库大平卖”的中心。杨准将是从慕斯达法百货公司(Mustafa)的经营手法得到灵感,这家扬名世界的百货公司货品齐全,价格廉宜,每天24小时营业。
杨准将认为慕斯达法的成功,显示本地零售业可以充分利用新加坡作为区域枢纽的位置,把新加坡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新加坡已经失去廉宜购物中心的地位,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必须进行反攻。”
国会昨天也就内政部的开支预算进行辩论。许多议员都想知道新加坡的反恐进展如何,又为预防恐怖分子的攻击作了哪些准备。
由于马德里前天才发生大规模的恐怖爆炸案,死伤惨重,使得议员对恐怖攻击的忧虑显得异常真实。
内政部长黄根成在回答时,就当前的反恐情况给议员们做了综述。
“恐怖分子仍然是新加坡所面对的头号威胁。据我们所知,新加坡依然是恐怖分子最想攻击的目标之一。”
令人担忧的是,回教祈祷团已经把触角延伸到东南亚以外的地方,巴基斯坦政府去年九月在当地逮捕了回祈团成员,发现新一代的回祈团首领受更高的教育,也接受更好的训练。这意味着新加坡已面对手段更为高明的恐怖分子。
为了应付恐怖组织的长期威胁,内政部已经重组应付危机的机制与架构,确保政府能预先作出防范,并在必要时立即动用所有资源,应付任何突发事件。
新加坡人显然都明白反恐不能单靠政府,公民也应尽一份力。当局在去年接到约120通电话,都是公众通报看到可疑人物或车辆。
这是积极的发展。有了公众参与,当局及时打击恐怖分子的机率将大为提高。
手足口症病例增加 多数感染71型肠病毒
● 黄佩玲
今年以来,本地手足口症病例有增加趋势,当中四分之三是感染71型肠病毒(Enterovirus 71,简称EV71),这病毒是导致手足口症死亡病例的主因。
鉴于本区域其他地区如马来西亚的砂拉越州也发生手足口症,今天又是本地学校一个星期假期后首天开课,当局已通知所有小学和幼儿园提高警惕,检查学童的健康状况。
卫生部也和国家环境局合作,加强这些场所的环境检查。卫生部吁请家长和公众保持高度个人卫生。
发现2017起病例
今年1月的手足口症病例每星期平均113起,2月份增加至174起,本月份又增加至331起。截至本月15日,今年已发现2017起手足口症病例。
受人关注的是,这些病例中有很多属于71型肠病毒。今年所发现的病例,约四分之三属于71型肠病毒,而去年下半年的71型肠病毒病例只占总病例一半。
反观在2004年和2005年上半年,Coxsackie A16是当时主要传播着的病种品系(strain)。
手足口症一般上属于轻微且不治自愈(self-limiting)的儿童疾病,但在少数情况下,感染71型肠病毒的病人很可能产生心脏与脑部的并发症而逝世。
在2000年与2001年的手足口症疫情中,有7个死亡病例是感染71型肠病毒。
卫生部长许文远昨天告诉媒体,引起他关注的并非手足口症病例增加,因为和往年比较,今年的病例不算多;但“我担心的是发病的病种品系。如果是其他病种,我们还不至于太紧张,但传播的是71型肠病毒,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加上邻国近日出现更多手足口症病例,当中大多死亡病例也被证实是感染71型肠病毒,更使卫生部提高警惕。
砂拉越州手足口症爆发至今,病例超过4000起,造成至少8名孩童死亡,其中2起死亡病例与71型肠病毒有关。与砂拉越毗邻的文莱也有一名感染手足口症的幼童去世。
卫生部正在和教育部、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和国家环境局合作,密切观察砂拉越和文莱的疫情。
许文远是在出席丹戎巴葛集选区“迈向健康生活”活动时受访。他说,由卫生部、教育部和社青体部组成的手足口症跨部门委员会已在几个星期前启动,着手提醒各单位采取预防措施的工作。
所有学府和幼儿园今天照常开课,有关当局已通知所有小学和幼儿园提高警惕,检查学童的健康状况。卫生部也和国家环境局加强这些场所的环境检查。卫生部吁请家长和公众保持高度个人卫生。
手足口症通过鼻涕、唾液或粪便、共用玩具、床单等传染,但它不像感冒病毒,不是空气传播的。
如果孩子发烧,出现口疮、手掌、脚板或臀部出现红疹,就应立刻求医。患有手足口症的孩子完全康复前,也不应该上学,也应该避免接触其他儿童。
许文远说,家长不必像沙斯爆发期间每天为孩子量体温,但提高警惕是应该的,密切留意孩子是否有感染手足口症的症状。
所有家庭医生接到手足口症病例时必须通知卫生部。当卫生部发现同一所学校或幼儿园发生超过两起病例时,就会通知教育部或社青体部。
如果在同一所学校或幼儿园里发现超过18起例,而且发病与传播期超过21天,卫生部将向教育部与社青体部建议关闭有关的学校或幼儿园。
手足口症 淡滨尼一托儿所 多人染症暂关闭
● 林慧慧
淡滨尼一间托儿所今天起主动暂时关闭11天,以防止更多孩童感染上手足口症。
位于淡滨尼41街的新加坡基督教长老会社会服务(Presbyterian Community Services ,简称PCS)托儿所,发现过去19天,多达20名孩童感染手足口症,而主动向当局提出暂时关闭中心的要求。
负责监管托儿所的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指出,它在征询卫生部的意见后,批准托儿所的要求。按惯例,社青体部只强制规定连续21天出现新病例的托儿所暂时关闭。社青体部说:“当局检查这间托儿所后,认为它卫生程序符合规定,负责人也遵守例常检查程序。当局将密切留意情况,并与托儿所合作。”
托儿所执行理事长黄学忠(59岁)受访时说,他们是为阻断病毒传染循环,而决定提早采取暂时关闭措施。
他说,在作出决定之前,他们已征询所有受影响家长的意见,多数家长赞同这个决定。
黄学忠说,在关闭期间,托儿所将进行清洗和消毒工作,包括彻底洁净所有用具,确保孩童在下月3日回返时,能健康安全地继续学习。“托儿所也考虑把关闭期间的学费退还给家长。”
对一些家长来说,托儿所暂时关闭,使他们须为孩子另做托管安排,不过他们宁可麻烦一些,也不愿孩子的健康受影响。
洪玉珍(41岁,私人助理)说:“我全力支持托儿所暂时关闭,事实上我自上星期起就没有让孩子到托儿所去。较早前,托儿所负责人已通知我中心出现几起病例,让我相当担心。与其等孩子染病后拿假照顾,我宁可现在就拿假看顾他,免得他生病受苦。”
这所托儿所照顾74名2到6岁的孩童,当中有10人是特别需要的孩童,患有轻微学习障碍、自闭症。
新加坡基督教长老会社会服务除了这间设在淡滨尼的托儿所,也在其他地区设立另外8间托儿所。不过黄学忠说,其他托儿所并没有手足口症传染情况,一些中心也顶多出现一两起病例。
这是卫生部自今年初发现手足口症病例增加后,首次有托儿所主动要求暂时关闭。今年1月的手足口症病例每星期平均113起,2月份增加至174起,本月份又增加至331起。
令人关注的是,这些病例中有很多属于71型肠病毒。今年所发现的病例,约四分之三属于这个病毒,而去年下半年的71型肠病毒病例只占总病例的一半。
应对手足口症,要做足防范措施
对于本地手足口症病例有上升的趋势,巴拉吉受访时说:“我们必须在让学校继续上课与保持良好卫生水平之间取得平衡,我们希望学校不必关闭,因为每次托儿所暂时关闭,都会对家长造成极大的不便。。”
他说,手足口症并不罕见,每年都有几千名儿童患病。唯一不同的是,今年的病例出现了可能致命的71型肠病毒。所以,我们应该做足防范措施、保持公共卫生。
非电视慈善筹款不可吗?
当我从《联合早报》的报道中得知,新加坡心脏基金的《心手相连》电视筹款须付给新传媒的费用达110万元(占筹款目标的三分之一),且观众所拨的每通电话还需付0.21元给电话公司时,非常的反感。
这哪里像是在“做善事”?这是在帮新传媒和电话公司增加营业额嘛!
笔者以前也是电视慈善筹款节目的支持者,但自NKF为筹款设立了奖金奖品之后,就不再看有关的节目,直到仁慈医院也主办“电视筹款”。由于打着和NKF不设奖金奖品的鲜明旗帜,笔者又开始收看电视慈善筹款节目,也拨了几通捐款热线以示支持。但对于即将来临的《仁心慈爱照万千2006》,笔者的心境已经改观了。
2005年12月19日早报的“记者评时事”《非电视筹款不可?》一文中指出:虽然新的NKF管理层表示在至少一年半内不会再进行电视筹款,但没有任何其他慈善机构表示会退出电视筹款。防癌协会如此,《心手相连》筹委员会也是如此。前者表示没有更好的方法来为机构筹得数百万元,虽然他们对《癌过有晴天》电视筹款结果并不满意。后者却“信心满满”,并认为“新加坡人欢迎并支持电视筹款活动”。
但依笔者看,恰好相反,这两个电视筹款节目的不成功,正说明了越来越多的新加坡人开始不再认同这类的电视筹款节目。
2005年12月30日,早报的“影艺热线”版上有一位陈太太说:“看《心手相连》重播,觉得不应该再叫艺人来使苦肉计,像郑斌辉的表演让人看了觉得很残忍,也觉得新传媒艺人很可怜,看了这种演出反而不想捐钱……”
看到了吗?各慈善机构的衮衮诸公,请醒醒,请正视观众的感受。
这是否说明了“物极必反”的道理?请问新加坡人,我们还要继续支持这类的筹款节目吗?
如果你们不停地拨通捐款热线电话给这类的节目,等于在鼓励这些慈善机构在下一个电视筹款表演时“更上一层楼”,届时,参与筹款节目的艺人不就会更可怜了吗?
只有“唾弃”这类“残忍”的表演节目,才能让各慈善机构“知难而退”。因为我们所谓的“慈善”是建筑在一批饱受皮肉之伤的艺人身上啊!笔者相信这些艺人也承受不少压力,毕竟这些节目是“马戏团”杂技艺人的工作啊!
对即将在1月8日现场直播的《仁心慈爱照万千2006》,笔者实在不忍心说太重的话,因为仁慈医院的明义法师是那么地让人尊敬。但看看过去仁慈三场的电视筹款节目,和其他慈善机构所主办的电视筹款节目又有何不同呢?
明义法师一次又一次地挑战自己肉体的极限,又何尝不是让人感觉很“残忍”?(笔者实在不愿把它说成是“苦肉计”)。
但让笔者较担心的是,旧NKF制造了一个充满魅力的筹款“慈善家”杜莱,他的筹款魅力蒙蔽了多少人雪亮的双眼,以致让他在旧NKF中“一手遮天”“为所欲为”?
看看最近U频道为《仁心慈爱照万千2006》所制作的宣传短片,在介绍明义法师时所使用的形容词,不就像在塑造另一个“英雄”式的人物吗?
如果新加坡人能一边“面不改色”地观赏着“残忍”的表演,一边非常配合主持人或表演艺人的呼吁而尽情地拨打捐款热线,我要说,这肯定不是“为善最乐”。
我们应该如何捐助慈善
在这个媒体时代,很多人之所以捐献慈善,并不是出于认识,而是出于冲动。因此,出现了电视筹款。说穿了,就是通过电视机,把一些能令人动情的画面传入家家户户,达到要人掏腰包的目的。
不管是通过艺人的泪水或汗水,还是一些病人的现身说法,总之是诉诸感情,而不是诉诸理智。所以,电视筹款,基本上是情绪捐献,而非理智捐献。过去的NKF的做法,以抽奖为饵,则还加上了利诱的成分。
没有人能够否认电视的威力,声、色、影俱备,加上动情的旁述,很容易就使观众跟着感情走,根本不再考虑筹款的机构是否真需要那么多钱,捐款又有多少真正用到病人身上。
因为是感情用事在先,因此,一旦出事,往往也免不了出现情绪化的反应,如打电话去辱骂NKF职员,愤怒地停止捐款,甚至要索回捐款等等。
凡此种种,都说明学会理智捐献的重要性。
慈善界也贫富不均
1月4日,《国际先驱论坛报》刊登了一篇美国救援组织Operation USA主席理查 M. 沃尔顿的文章,题目很抢眼,是“慈善事业也是富者愈富”。里面提到过去一年美国慈善团体的筹款所得,是历来罕见的。
印度洋的大海啸,以及卡特里娜飓风所造成的天灾,通过媒体的报道,触动了亿万人的善心,纷纷慷慨解囊,于是,像红十字会和一些大宗教团体所得的善款,也多到破历来纪录。
然而,叫人震惊的事实,是有大部分的善款实际上并没有帮到灾黎,有的团体收到的钱则是多到远过了头,根本无法全部用在单一灾难上。
另一些团体则把钱用到不是灾民急需的用途上。
沃尔顿引述的数字显示,美国红十字会所筹到的大海啸赈款多达5亿6700万美元,但截至2005年11月,它只用了一亿多,手头上还有4亿元。真正的受灾国的红十字会,却往往捉襟见肘,继续在求人捐献。
至于卡特里娜风灾,美国红十字会通过电视等媒介筹到的款项更是多达18亿美元。该会说它用了10亿元救助风灾灾民。但是,其他救助机构则是财单力薄,难有作为。这就是作者所谓的富者愈富的现象。
在新加坡,当旧NKF每年都把数以千万元的善款席卷而去时,不少规模不如的慈善团体还不是叫苦连天,只不过捐钱给旧NKF的人不知情而已。
1月8日《早报星期天》一篇以“慈善小团体烦恼钱不够用”为题的报道,也正突出了上述的慈善界存在的“不均”现象。受访者当中就有人指出,新加坡人也许太忙了,没时间去了解各个慈善团体的资料,只是把钱捐给“名牌”慈善机构。
感情用事是人之常情
仔细观察,其实能够在善款竞争的“游戏”中胜出的,除了财雄势大的机构,还有就是能借助宗教力量感召信徒的团体。沃尔顿的文章中就提到美国一些电视传道人物如Pat Robertson,Larry Jones,Franklin Graham,以及一些宗教团体如Church of Scientology 和Kabbalah Center等,在筹款上更是大张旗鼓。
可见在捐钱这回事上感情用事,并不是新加坡人独有的毛病。所谓群众,往往是一窝蜂行事的,聪明的机构或团体所利用的,也正是这种群众心理的弱点。
捐钱做善事,如果动机纯良,则无可厚非,问题是这类筹款方式难以避免的要使慈善事业出现畸形发展的现象。很多的善款流进所谓“名牌”机构的口袋,不等于真正有需要的人就会得到充分的协助。
美国慈善团体“富者愈富”的现象,固然很值得我们警惕。我们自己尤其应该吸取旧NKF的前车之鉴。我们必须学会理智捐款,而要做一个理智的捐款人,就必须学会不要掉进筹款机构所设的“陷阱”。在签支票或打电话或点击互联网捐钱的时候,先仔细想想,是不是捐对了?
最简单是捐给公益金
最简单的捐款方式是把钱捐给公益金,然后由它按需分配给各个慈善团体。要捐钱给个别慈善团体,最好是事先了解一下该团体的财政状况。
卫生部已经规定主要的慈善团体必须把它们的常年收支公布于网上,所以,要获取这方面的资讯将不会有多大困难。其次,捐献个别团体或机构,应该直接捐献,不要通过打电话按手机,这样就可以省掉筹款机构所谓的筹款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旧NKF想到了打入中元会筹款,结果是成绩斐然,这种简单有效的筹款方式启发了其他机构,也相继效尤。旧NKF后来又学到了美国人的电视筹款,声势更为浩大,后来还被赋予为癌症病人筹募善款的任务。
不用说,这种动辄有数百万元到手的筹款方式,肯定也会对其他机构有所“启发”。我们看到的依样画葫芦的有心脏基金和仁慈医院等,另一个团体德教会据报道也已经计划这么做。
可以预料,只要这种筹款方式继续“有效”,继续屡试不爽,那么,一定还会有后来者,旧NKF的倒下其实也为其他团体制造了一个乘虚而入的空间。
要一般民众在一夜之间都成为理性捐款者也是不可能的,即连美国也办不到,我们也只能期望,有更多的新加坡人能逐步地从感情捐款走向理智捐款。
作者是《联合早报》评论员
为什么赞同电视筹款
洪艺菁
电视筹款活动只是一个起点,接下来更重要的工作是如何持续教育公众,加强人们对慈善工作的认识。
仁慈医院主席明义法师昨天上午受邀上UFM1003电台《众议院》节目时,谈到为什么他赞同电视筹款这个方式。
明义法师说:“我做慈善节目后,员工的凝聚力加强了。大家变成一个大家庭,而且也知道原来筹款是不容易的,所以每一块钱都要善用。”
他指出,电视筹款活动的益处不仅在于可以一次过筹得较大笔的善款,也能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关系。
他说:“更多人参与义工,更多人来参观、了解医院的运作,所以无形中,这就是一个慢慢的教育(过程)。任务不是筹到款项就完了,而是如何继续教育他们,鼓励学生来参观,参与各项活动,让他们感染到做慈善背后的意义。”
他认为,与其只等着向政府伸手要钱,自己筹款就更懂得善款来之不易,更会珍惜善款并节省花费。
对于艺人在筹款节目的表演,明义法师从未要求他们提高难度,反而会因为他认为某些动作对女艺人难度太高了,而建议制作单位改让男艺人上阵。
他说:“我一向都说,只要尽力就好。我不会要求艺人做什么,也不会要挑战更高。但有时意外发生,不一定是因为那个项目的危险性高。所谓意外嘛,走路都会跌倒。”
据了解,明义法师每年都把《仁心慈爱照万千》难度最高的项目往自己身上揽。
他透露,他当年看到柯受良为仁慈医院冒险时,身为仁慈医院的一分子,他觉得自己更不可能冷眼旁观,只当观众。
对于明义法师一出场,捐款通数就飙升,他说:“我自己这么看,我头发和别人不一样、穿的和大家不一样,也许是这样,才得到大家的支持。可能大家看过艺人在多个慈善晚会上表演,观众已经觉得不稀奇,突然有一个出家人,每年一次这么做,觉得比较稀奇吧。”
不过,明义法师不希望国人只是为了支持他而支持仁慈医院。仁慈医院在2002年申请ISO 9001:2000资格,目的就是确保医院有一套明确的运作制度。
明义法师说:“我希望,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仁慈的系统仍会运作,大家还是会对仁慈有信心。同样的,这个筹款活动的最终目的,大家需要了解的是,我在帮助谁?我是在帮助这些病患,而不是在帮助明义法师,不是为了支持明义法师而捐款。”
年轻人的声音与姿态
报上说李显龙总理日前指示选举注册官更新选民名册,更新后将有更多刚满21岁的公民能够参加投票。固然因大选的热门议题而引人关注,这也实实在在地表明年轻人的位置被政府越来越看重。
曾经看到一个统计数据,1965年新加坡建国以来出生的年轻人,占了总人口的55%,不可谓少,可是媒体历来的调查结果显示,新加坡年轻人安于现状,对周围的社会现实漠不关心,发声寥寥。
工作中接触到不少年轻学生,有一个这样写:“有人说这一代人很淡漠。其实,我们只是叶公好龙地说我们喜欢无所谓。我们真的在乎,也许只是怕承担。”我想,这个说法应该有一定的代表性。倾听、引导、放手,给他们机会独立独力处理一些事务,常让我有意外之感,他们原来可以做到,只是不想、不敢、不要。
换个场景,博客、播客热闹流行,年轻人的声音四溢,他们活跃在隐蔽的想象后面,在我是持看好的态度,写得多了,说得自信了,大声讲的风气自然酝酿,从自我走出,从狭隘中出走,总需要一个过程。
现在,不难感觉到的是,年轻人发声的渠道和以前相比,是多得多了,娱乐的舞台自不必多言,“绝对SuperStar”、“新加坡偶像”、“超级主持人”等等,“拉拢年轻人”的效应超越了本身的娱乐功能,参与感的培养应是最大的收获之一。时政的管道也并不匮乏,《早报爆米花》、优频道的“有话就说”,电台、周刊“走进校园”的尝试,所有这些刻意打造的自由空间,都展现出贴近年轻人的态势。
看重年轻人的声音
看重年轻人的声音,并非一时一地所独有,世界的趋势亦然。中国广西省的柳州,向年轻人征集“两会”议题,让他们体验参与时政;前两天一则来自美国的消息也许大家还有印象:刚满18周岁的少年迈克尔·塞申斯,通过竞选当上了希尔斯代尔市的市长,就连布什总统也打电话向他征询建议。当然,他面对种种质疑:一个18岁的高中生能做什么?塞申斯毫不迟疑地表达出自我:“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权且当自己是一个年长的人吧。当我和每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我会与他们合作,并且会看着他们眼睛。我会尊重每个人的意见以及每个和我合作的人。我将努力工作,以此来赢得他们的尊重。”他的声音,是自信的,而他的姿态,则是谦逊而内敛的。
在我们周围,能够听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声音,是好事,是幸事,是大事。开放社会应有的成熟度,必然推拥着整个环境朝着更宽松的方向前行。社会在不断地改变,早一些接触并关注现实,关切周围的环境,对年轻的岁月而言,既是人生的历练,也是今后理性融入社会的基石。
慢一点,以什么样的声音参与,以怎样的姿态立身?热情而不傲慢,积极而不轻薄,自信、谦虚、稳重才是可取的姿态。这些道理和长者的批评,在年轻人开始感受成为焦点和中心的心理成长过程中,也是不可缺席的提醒。
再回到李显龙总理在他的第一次国庆群众大会上的讲话,他说“有必要让年轻人心系国家,要给他们翅膀,也要给他们根”。
年轻人已经不再是旁观者,新加坡的未来故事中,他们是必然的主角,那么,还有什么好犹豫?
·作者是义安理工学院中文系讲师
四地铁站受‘袭击’
四地铁站受‘袭击’ 约四千乘客行程延误
前天四个地铁站在代号“北斗星5号”的民事紧急演习中受到“袭击”,必须紧急中断部分地铁服务,全岛各处约4000名乘客的行程受到延误,最严重者至少迟到了一个半小时。
在东海岸医院负责柜台服务的雅尼莎(21岁)前天上午6时离开波那维斯达的住家,原本应该在7时左右抵达工作地点,但是,到了7时10分左右,她还站在莱佛士坊地铁站的出入口处。
她后来从莱佛士坊站转搭接驳巴士到武吉士站,然后再转乘东向列车到友诺士站,迟到了一个小时左右。
对于这个突发事件,雅尼莎无奈地说:“既然已经遇上了,我只好打电话进办公室,请晚班同事迟点下班,等我进来了才离开。”
和她一起负责前早柜台服务的另一个同事从裕廊来时也因为演习而足足迟到了一个半小时。
这个我国历来最大规模的民事紧急演习,分布于四个地铁站和一个巴士转换站,五个现场所动员的参与者有2000人,包括近500个扮演死伤者的民防学员。
受影响乘客比原先估计多
演习从清晨6时30分开始,于上午9时30分结束。在这段时间内,共有13个地铁站必须关闭,估计有约4000个乘客受影响,比原先估计的3400人多。单是多美歌站疏散出来的地铁乘客就有500人,乘客量比一般星期日多三成。
SMRT企业和新捷运调派了巴士免费提供服务,接送乘客到其他不受影响的地铁站。但是,乘客难免还是面对一些不便。
在大巴窑巴士转换站,一名林姓女士7时左右带着一对子女去大巴窑巴士转换站,准备乘搭145号巴士把孩子寄放在女皇镇姐姐家。由于145号原本的候车站被封锁,她只好牵着孩子走到转换站另一端候车。这一走一等,就也耽误了半小时左右。
因为临时决定回办公室加班,24岁的会计师吴柏升也受到演习的影响,多花了至少25分钟才抵达目的地。他原本打算搭地铁从大巴窑去政府大厦,后来因为地铁服务中断,只好改乘接驳巴士,结果多花了25分钟。
他说:“幸好是在星期天演习,如果碰到平时上班日我肯定急坏。”
另一受到南北地铁线服务中断影响的刘婷婷(24岁,护士)则相当幸运,由于从义顺住家到工作地点比较靠近,因此受到的影响较小。她平时只需要花45分钟的时间从卡迪地铁站到诺维娜地铁站附近的陈笃生医院上班,前天早上6时15分离开住家,在7时15分左右抵达医院,迟到了15分钟。
家住兀兰的陈玉枝(54岁,超市包菜员)差点就因为演习而误了上班的时间,险些损失公司给予的100元勤工奖。
陈玉枝说:“我们每个月如果没有迟到、请病假或早退,公司就会多给100元奖励,这对我们来说算是一笔大收入。这次列车服务中断,由于短程巴士没有直接开到公司,我们担心迟到,就冒着雨跑到另一个巴士站搭直透巴士,结果变成落汤鸡。”
“北斗星5号”演习打出“国际牌”
黑红黄绿辨生死 “北斗星5号”演习打出“国际牌”
前天的民事紧急演习用上一种辨别伤势严重程度的牌子,是处理大型灾难时的一种国际通用工具,挂在伤者脖子上。
救护人员会在牌上记录伤者的心跳率和呼吸率,并按伤况撕掉牌子下端的颜色格子。方便医生或救护人员,从牌上的资料和格子颜色辨别伤势,决定伤者的先后处理。
格子从上至下排列,第一个黑色(已死亡),第二个红色(伤势非常紧急,优先处理,须15分钟内赶到医院),第三个黄色(一小时内送院),第四个绿色(伤势不太严重)。
打个比方,牌子撕剩黑色和红色的格子,表示伤者伤势严重。如果全部格子都没撕掉,最下端依然是绿色的,表示伤势不太严重,伤者无须入院,可能只须到综合诊疗所治疗。
特技化妆术
把“伤者”搞伤
前天的演习出动了近500个民防部队学员模拟各种伤势。民防学院职业医务科的15个教官及指导员用特技化妆术把“伤者”搞得满身外伤。
至于那些无法利用化妆术模拟出来的内伤,民防部队就在“伤者”身上挂上牌子,列明每个人的血压、皮肤颜色、呼吸道情况和其他各种症状,让参与演习的救护人员能按照个别“伤者”的情况给予诊断和最妥当的处理。
爆炸力有三波伤害
民防学院职业医务科科长伊宁上尉受访时指出,爆炸威力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三波伤害。按次序,先是内脏受伤,接着是外伤,再来骨头也可能受伤。
第一波来自于爆炸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尤其是在爆炸点附近的人,更是首当其冲。
伊宁说,从爆炸点向外推开的压力会穿透入人体内,攻击内脏。“储有水分和空气的内脏可能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压力,继而爆裂。”
第二波是外伤,包括爆炸火焰烧伤皮肤,烧伤程度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三级最严重,皮肤呈白色且没有感觉,也可能是焦黑一片,皮肤濒临死亡。
另一种外伤由外来物体造成。爆炸会导致玻璃、木条等爆裂,其他物体也会弹飞,再由爆炸威力往外推,向四周砸去。这些物体可能割伤人,也有可能刺入人体内。
第三波针对的是骨头。伊宁解释说:“伤者可能被爆炸威力震得站不稳而跌倒,进而骨折。”老人家在这一方面尤其脆弱。
如果发生化学武器攻击,除了吸入有毒气体外,伤者的皮肤也可能遭化学物烧伤,伤口必须立刻以大量清水清洗。伤者身上被化学物污染的衣物,也必须脱掉,以减少进一步伤害。
花絮
记者放袋试反应
15分钟后才有人……
为测试执法人员的应对能力,记者把手提式大袋放在地上,然后躲在一旁观察有没有人发现可疑物件。
没人看管的袋子为什么可疑?恐怖分子可能把炸弹藏在里头,然后隔着安全距离遥控引爆,既不会炸伤自己,也容易逃离现场。
在其他国家,恐怖分子可能选择在第一轮爆炸后故意等警察、救援人员赶往抢救,或是政治人物到场视察时,引爆第二轮爆炸,提高杀伤力。
前早大巴窑地铁站和转换站模拟两次爆炸后,大批救护人员赶抵现场,三名部长也到来视察。上午9时20分,在地铁服务快恢复时,记者悄悄把一个铜色大袋和两把雨伞放在地铁出口和出事巴士中间,观察会发生什么事。
大袋就放在站岗持枪警察正前方两公尺外。保安人员、地铁和巴士公司职员和不少乘客都经过大袋,但最多只瞄一眼,并不多加理睬。
直到15分钟后,一名新捷运亲善大使上前查看,又四周张望,见记者站在附近才问:“你知道这是谁的袋吗?”
在赞赏这名亲善大使的机警的同时,或许也该为国人的路不拾遗鼓掌。
大演习的宝贵信息
昨天早上在四个地铁站和一个巴士总站举行的大规模民事紧急大演习,历时约三小时,气氛一时紧张,对于在现场“受影响”的公众来说,他们的感觉应该就是:“终于来了!”
当然,大演习牵涉的实际人数可能只是几千群众,对新加坡的四五百万居民和游客来说,他们应该庆幸:“终于来了”的是一次演习,而并非实际的恐怖袭击。同时也由于大演习曾在去年年底便有预告,有些人肯定也会质疑,这回到底有没有“来真的”,到底包括了多少“实况”?
其实这些想法,这些疑问,都有合乎情理的地方。因为“演习”和“真的事情发生”两者是相互矛盾的,任何的演习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呈现实况,其中的死伤、破坏肯定是模拟的。此外,这是本地首次公开让民众参与的演习,有关当局事前曾经劝请民众不必惊慌,并保证喷出的烟雾对人体无害,这都会予人某种“不真实”的感觉。
不过,“演习”和“真事发生”两者虽有矛盾,但却有着非常密切的统一关系!因为大家都知道,恐怖分子、恐怖活动是无孔不入的,预先没有谈判、没有通知,防不胜防。演习是至为必要的,它是全民防卫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演习透出的重要信息,就是当真实的袭击一旦发生,从有关组织到一般民众都应有足够的防患意识和心理准备。
李显龙总理在大演习举行过后指出,自从美国发生九一一事件之后,英国便认真做好反恐的防备,举行过多次演习,因此去年7月7日伦敦不幸遭到恐怖袭击,警方、救护车、消防队、医院等等,大家都知道怎么做,让灾难的结果出现与毫无防备截然不同的情况。
他说,新加坡将竭尽所能防止恐怖袭击的发生,但要是袭击发生,我们要知道怎样应对,如何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拯救工作,民众如何迅速疏散,如何使生活尽快恢复正常。
大演习向新加坡国内传出的,是“有备无患,未雨绸缪”的信息。
前来新加坡观察大演习的英国交通警察总长认为,新加坡能够从世界各国汲取反恐的防备经验和先进的方法,而且也让民众参与,都是难能可贵的。他也提出了个意见,说新加坡应在敏感地带多设置闭路录像机。他说伦敦去年的袭击,英国警方便凭了一万多卷现场录像,迅速破案。
由此看来,大演习在国际上也传出了信息,说明新加坡并没对防恐工作掉以轻心,而且也很重视他人的宝贵经验。
根据本报采访记者昨天所作的观察,在大演习中,民防部队可说已尽了全力。当然大演习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这须要经过大约为期一周的检讨与总结,才会清楚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哪里。大家不要忘记,这次演习除民防部队和部分民众外,22个部门的各机关也参与。这么庞大的行动,是绝对不可能在一次演习之下便取得理想协调的。
大演习有必要吗?总理昨天指出,虽然我们做了很多准备,一些变数总免不了,比如说无法知道地铁列车爆炸时,里头有多少乘客。当局安排在星期天清晨演习,原本希望乘客比较少,但没预料到乘客其实很多。
无论如何,大演习确是一次很有关键性的全民防卫行动。它不仅是一项技术上的防备工作,而在心理上,大演习提醒我们,只有充分做好准备,一切可能发生的灾难才不会让新加坡人措手不及,造成无法估量的破坏。
大演习的尴尬:成亦难言,误亦难言
如果你在地铁上翻开这页报纸时,忽然听见一声爆炸巨响——恭喜!你有幸成为亲历大演习的搭客之一。
为了这场历来最大规模的全岛公共交通紧急疏散大演习,政府动用了23个部门、法定机构及两大交通业者,参与工作人员约两千人,耗费了五个多月准备,预计真正的搭客约3400名——换言之,平均每一千人口中仅一人有机会体验,这还不算难得的“运气”吗?
现场将有“火苗”和“烟雾”,但民防部队早在上个月底的预告中就宽慰公众:烟雾无毒,无需惊慌。
事实上,所有关乎大演习的预告都贯穿着两项互成反讽的特征:一方面强调演习将会如何如何逼真,另一方面又生怕公众到时真的人心惶惶。
不制造恐慌的“恐怖主义”,如同被钳掉了牙爪的老虎,由此一场演习果真成了一场演出。
真正的搭客在演出里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这个问题才耐人寻味。乍一看,他们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担纲成为演出的主角:他们是这个力求完美的“剧本”服务的对象,也比未亲历演习的人多了些许应付恐怖主义的经验。
再想一层,你也可以认为他们是演出不可或缺的“道具”:政府各部门及相关机构已经做足了准备,没有公众,再完美的剧本靠谁演绎、由谁显明?
第三种想法:被偶然卷入的搭客也是演出的观众。他们真正的“幸运”在于目睹了一场难以定调的演出,并由此成为可能是最有资格的剧评人。
你只需想象大演习后政府须如何向绝大多数没有实际参与的新加坡人做出交待,你就可以预见这种成亦难言、误亦难言的尴尬:
首先,大演习怎么可以出现疏漏?追究责任事小,问题是会不会引起民众恐慌?甚至影响人民心目中政府处理重大事件的能力?
但换一种可能,即使果真滴水不漏地成功了,太高兴也不可取:一来怕助长岛国民众的骄傲心理和长久以来事事依赖政府的惯性,麻痹大意只会令问题更棘手;二来怎么说也是演习,碰上真格的谁还照样有把握?
大演习是难以定调的尴尬
在大演习构筑的空间里,真正上演的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对话,而且没说出口的就和说出口的一样有分量。夸张地说,大演习几乎可以媲美一个在开局之前结果已经出炉的游戏,出炉的还是个烫山芋:难以定调的尴尬正挑战岛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与人心把握,所谓“宜行则行、宜止则止”的平衡最难拿捏却也无法绕开。
谈够了大演习,还是回到现实场景中来。谁都知道恐怖分子防不胜防,平淡无奇或者谁都未曾预料的时刻,也许就是最危险的一刻。我来说三个实例。
九月发生的菲佣分尸案令全岛震惊,但似乎没有人提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川流不息的乌节路,除了工作的清洁工,这么多路人(尤其还有许多年轻人!)竟没有一个注意到大麻袋的明显存在?
数月前本地电视台也做过模拟测试,他们故意将一个包裹放在莱佛士坊地铁站外,结果等了许久,众多往来专业人士竟无人反应,最后打电话报警的还是两个老外。
第三例是刚刚过去的平安夜,恰好一些朋友自中国来,说想去乌节路。我们都没料到人潮汹涌会演变成危机四伏的一幕:毫不夸张地说,Wisma商城前有一段,挤得到了伸出舌头就会舔到别人的地步!一些青年搭成人龙,在人群中来回蛮力推搡,并向人脸上狂喷泡沫。每次一阵哄闹声爆发,随后就有一股无法招架的力量要把人压垮。当时不见警察,只有一楼酒廊的保安提醒你:不准进入以免影响我们的客人。
那一夜,践踏事故随时可能发生。哪怕没有恐怖分子安置的炸药,如果有人蓄意煽动,也足以让人群不慌自乱,后果不堪设想。我在新加坡生活了九年多,第一次在热闹的大街上不寒而栗。
老实说,政府再敏锐再能干,也无法提供百分百的保证。无论大演习收效如何,政府又给出怎样认真推敲的总结陈词,都不能改变一个问题的恒久存在:在政府没有顾及到的时间和空间里,扪心自问,身为普通公众的我们能够互相依靠吗?
·作者是《联合晚报》记者
Friday, March 24, 2006
华文学习现状
本报昨天发表的关于华文学习现状的抽样调查结果,与我们历来所了解的情况基本相符,没有令人感到意外之处。对于这一点,我们不仅感到十分欣慰,而且还对我国华文教学的未来抱着更为乐观的期待。
当然,这一调查结果的现实意义之一,在于能够帮助人们释疑解惑。那些对华文教学存在各种疑虑、看法不够全面、态度不够积极的人,可以把这个调查结果作为参照。至于在英文媒体上发表奇谈怪论的少数人,我们也希望他们能够安静下来,听听孩子们究竟在说些什么。
针对我国华文教学所面临的一些难题,本报社论已经多次予以阐述,读者们也发表了很多中肯的看法。我们长期以来的观察是,华文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难题不在于教学本身,而在在于某些似是而非的观点,使部分人士和家长被误导并受到困惑。
概括起来说,人们听到最多的谬论有三种:一是“学华文无用”论;二是“华文难学”论;三是“华文非华人母语”论。令人高兴的是,尽管这些论调在英文媒体上时不时地被抛出来,但它所涉及的核心群体,即天真无邪的学生们,却因为自己有真切的感受和体会,而形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观点。
首先,学华文是否真的无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75%的受访学生认为,中国的经济实力将变得越来越强大,并将给新加坡带来更多经贸机会,所以华文将来更具有实际用途。而在这些学生当中,90%的人认为华文很重要。如果让他们自由选择,那么,73%的学生都表示,他们不会放弃学华文。
第二,华文是否真的难学?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认为华文容易学或者非常容易学的人占56%。在华文和英文之间,近半数学生认为华文更容易学,而在华文课上感到困难的学生只占28%,感到非常困难的只有3%。
第三,华文究竟是不是华人的母语?在调查中,95%的学生认为,身为华人就应该学好华文;83%的学生认为华文是华人的母语;认为华文只是另外一种语言的华人学生,只占17%。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们对学习华文的积极态度是一目了然的。因此,人们不禁要问:在这个问题上,一些成年人与少年学生之间是否存在着心理上的隔膜?一些家长对华文所抱持的轻视心态,是否真实反映了孩子们的态度?
对于华文教学工作者来说,学生们对华文所表现出的兴趣和积极态度,无疑是一个鼓舞,但在同时,这更是一个压力。如何更好地满足和不辜负学生们的志趣与期盼,如何把华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如何使华文教学更好地面向未来,这应该是持之以恒的努力方向。
至于少数人在媒体上发表的不识时务之论,人们大可泰然处之。不只是言论的自由应该受到尊重,而且每个人自我选择的权利也应该受到尊重。最近有人提出,对那些坚决不想学华文的华人,当局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我们觉得,这个建议似乎有可取之处。毕竟强扭的瓜不甜,还是要顺其自然、不要勉强为好。
华文B门槛放宽之后
中国经济正在崛起,中文国际地位日益提升,而东南亚过去多年以来逐步发展了2600多所华教体系的学校、师生近1000万人。在这样的背景底下,本地中英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几个星期来针对教育部降低华文B课程入学门槛以及可能带来的弊端进行讨论,实比鞭炮声来得更为严肃,值得我们三思。
12个月底带刚完成小六会考的大女儿到东区的一所政府中学报到,这家外观设备朴实无华但充满东方文化气息与优良传统的特选中学,不仅中华文化氛围特浓,还首开先河,在新学年里为中一生开办了双语特选课程(BEP),为尚待批的直通车计划铺路。
在语言文化的掌握、教师治学的态度与教学工作的热忱等方面,笔者感觉新不如旧,自身素养较高兼具爱心的新一代教师已是风毛麟角。虽然只开办那么一班(35个学生),该校华文部主任在礼堂作汇报,看他那孜孜不倦、排除万难的拼搏精神和苦口婆心晓以大义的办教育诚意,感到欣喜,也让我顿然缅怀起我曾经就读的兴亚学校校长,出身福建漳州书香世家,萃书法、水墨画与金石于一身的施香沱先生(1906-1990)和公教(小三到高二)的张世典修士和几名出色的华文老师(王双会修士、黄伟光老师和陈捷觉老师等)的治学、献身教育和有教无类的精神。
24年前在未尝深入地探讨方言、华语和华文的错综复杂的共生(symbiosis)生态和关系,单道式思维认定方言影响了华语的学习、一味不鼓励方言在华族社群间应用。
浑然走宝之余,我们有没有考虑到这些讲方言的长者这些年来精神层面的落寞和其他负面的人文影响?新马华社的主要方言闽南语,几乎是全球研究古华夏文化的活化石:它不仅代表了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昙石山文化(足以与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文化比美);也是研究古时楚和吴语的基石。
先严少小离乡背井从福建泉州南下新加坡,只懂得福建话,完全不谙华文,遑论英文。和老一辈自漳、泉南来拓荒的华人先辈一样,父亲目不识丁。直到小三年头,福建话就是我家和母校(兴亚学校)里的用语;我唯一的生活语言,也是我的母语。
小学都没读完的妈妈帮我报公教中学(附小)。父亲和慈母一样,非常重视下一代的教育。那时候,他并不知道、也从未奢望教育或掌握好某种语文的优势及附带的前途和钱途这回事。跟公中的老师一样,父亲只强调学校不止是求学问的地方,更要我们在那里浸濡浩瀚的中华文化海洋并学会做人。
我还记得,当时学校已经开课了三个月,一向只懂得方言的我,对学校里的通用语:即华语和英语,简直似鸭子听雷,一知半解。虽然先天条件比同侪逊,但因我对语文的浓厚兴趣以及英文的先天不足所作出的加倍努力,和许多“弱势”同学一样,我积极向学,多读(上图书馆和书局翻书)多听(尽量利用语音室的设备)多写,也从没想到要求校方以方言或华语来教导英文,或考虑让我选修程度更低的英文课程(其实,当时也根本没有)。
谈放宽华文B的利与弊,我们应先不设定立场。从教育部网站看到过去十年(1993-2002年)华族学生的成绩表现数据(小六、O水准和A水准),大体上都令许多家长和华社欣慰和雀跃。
华族小六学生的华文科目,十年来拿到A*至C保持在98%以上;华族学生的中四华文科目及格率,逐步提升,从1993年的68.3%进步到2002年的82.3%;而华族学生的高二华文科目及格率,更从1993年的95.9%提升到2002年的96.6%,表现最佳率是97.4%(时为1997年)。虽说来自讲英语的家庭12年来倍增,在2003年,家里讲英语的小一生更达臻44%,但如果数字会说话的话,以上数据显示,莘莘学子在如此不利大气候学习下的不俗表现,又如何加以诠释呢?大家都能体会到政府制定政策的难度和苦心。但是一个社稷的迈前,并非仅赖某个既定政策、某项法律或单靠一次成功的经验就能达臻。长期在思维惯性的影响下,国家利益、政府机制以及政党权益常令国人混淆:似乎每一举措都理所当然地是为了关照所有人的利益而作出。
其次,把方言和华语对立的思路,就值得所有关心华社并具前瞻性者的商榷。
其三,即使当时是为了顾全大局,而“统一”华人的母语以华语取代方言,也理应循序渐进,照顾被边缘化的一群的感受、精神世界和生活素质;万不可能妄想一票到底、一蹉即成。
其四、更不能只在“紧要关头”,如五年一度的大选或在抗沙斯、当疫情严重或经济不景要传达理财信息时,才忽然“想”到被边缘化已久的老人家。
建国至今,我们在各个领域(含教育)跌跌撞撞,有得有失。重要的是能不能汲取历史教训,为政策作适时的修订?为了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孩子的孩子,哪怕道路险阻迂回。
从政治上考量与调整政策的制定实有以偏概全,舍本逐末之嫌。但我们也应该务实地探讨究竟这些只谙英语、要求教育部全面降低华文B学习水平的家长面对了什么问题,他们的孩子在学习中文的道路上又在哪些方面需要协助,以力求一个平衡点。
如果能轻重兼顾、井然有序地落实华文教育政策,华社和很多爱国的有识之士对华文B的灵活处理理应全力予以支持。教改先决条件说难不难,即给僵化了的华文华语的教学注入生命力和提升其效应,诸如引进一些海内外语言文化掌握水平比较高,治学态度认真兼具热忱与创意的华文教育工作者。
但是,在当今严峻的功利经济利益形势下,务实的我们能否落实这些改革?
笔者始终认为,除了父母的态度,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也很重要:所学的科目兴趣愈浓厚,学生愈能发挥所长、人尽其才。对事物的情感与亲和力是学习华文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办教育,不啻盖栋动辄几千万元的校舍硬件那么简单,学生也不应被当作是COGS(销货成本)来看待。朴实无华但具内涵的实质远比夸浮的外表来的踏实。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调整选读华文B的尺度之后,政府接下来应关注的是华文程度和生态的维护。
还要双语政策吗?
数个月前,李显龙副总理在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道出了一项关于我国双语政策鲜有人提的事实:双语政策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政府在维护它时,是要付出一定的政治代价的。
李副总理提出这点,是要华社明白,在我国这样一个多元种族多元语言,即使华族中也有讲华语和讲英语之分的民主社会里,一项强制每个孩子学习母语的政策肯定是要涉及政治妥协的。而任何一个民选政府的政治资本并非无限,所以它在推行涉及政治妥协的政策时,不能忽略选民对政策的反应和反对的声音。他希望华社在要求政府维护华文水平和双语政策时,能注意到这个大环境,从而理解政府何以要同时打开华文B和高级华文的门廊。
不常接触英文媒体的国人,无法想像“反对的声音”的偏激和充满敌意。即使声音来自少数,经英文媒体的全力扬声,也会震耳欲聋。从英文媒体的报道看来,似乎有好些声音来自社会中有影响力的精英层次。政府表示不能忽略这些声音,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反对的声音不否定华人该学华文这个大前提,只是抱怨我国华文教学法的落后和未顾及欠缺家庭支援的学生的学习需求,那华文工作者肯定会和他们通力合作,设法对症下药。事实上,教育部近几年已近乎呕心沥血地不断研讨和推行各项方案,倾全力改善华文教学法,为欠缺家庭支援的学生设计学习方案。在未来数年里,这些努力的力度肯定会进一步加强。
问题是反对的声音中更多的是质疑政府何以要强制华人学习华文。双语政策强制华人学习华文是一个事实。也可以说,学校里的华文课是仰赖政府的政策才得以生存下去的。
这样的话讲多了,对华文教学人员和华文工作者的士气会造成沉重打击,并负面地影响到学校里学习华文的大环境。然而,只要华文的教与学继续与双语政策这样一个政治性和强制性的政策挂钩,便不能否定质疑者这种说法的逻辑性。
但是,打开华文B和高级华文的门廊后的结果清楚表明,质疑者的确属于少数。这个少数值得争取吗?华社是时候自问了。
尤其是争取的代价是让华社继续背负这个沉重的十字架:继续仰赖政府的政治资本去执行具政治性和强制性的双语政策。尤其是争取意味着学校里广大的华文教与学摆脱不了“强制”这个阴影,从而负面地影响到学习环境和士气。尤其是要争取,华社就得时不时往政府处跑,提出维护华文水平和双语政策的诉求。
值得如此大费周章地对牛弹琴吗?值得像宗教哲人那样,右脸挨打后伸出左脸吗?
全球政经局势正发生惊天动地的变化。少数我国华人坚守旧世界观,拒绝对新局势做出调整,这是他们的自由选择,华社最好由他而去,不必为他们操心,更不必通过政府的双语政策拉牛上树。至于大多数务实的我国华人,如果他们在30年前能为经济利益而舍华取英,没有理由相信他们不会在30年后为了同样的理由而华英并重。
华文的教与学是时候与双语政策这样一个政治性和强制性的政策脱钩了。唯有如此,华文的教与学才能非政治化,华文教学人员才能脱下“强制”的包袱,抬起头教导绝大多数有意学习华文的学生。
如果觉得一步到位地放弃双语政策不够谨慎,何不先无条件全面开放华文B,让任何不愿修读正规华文的学生选修,从而大幅减低华文教与学的强制性?
如此一来,极少数仇视华文,认为华人不需学华文的我国华人,在得偿所愿的同时,便不再有借口对华文作出尖锐和恶意的攻击,混淆视听,影响绝大多数对华文没有敌意的我国华人。
母语教学政策放宽后 选修高级华文学生增加
教育部放宽母语教学政策后,更多中学生把握机会选修高级华文,一些学校选读高级华文的学生多出一倍。不过,选修华文B的中一、中二生并没有显著的增加,这或许与大部分学校不鼓励学生放弃修读普通华文有关。
立才中学是提供高级华文教学的三所中心之一。今年初,该校有161名来自29所中学的学生修读高级华文,随着教育部放宽修读高级华文的条件后,人数激增至352名,比原先的多出一倍。其中,选修高级华文的中一生从31名增加到136名。校长郑美贤说:“能够修读较高水平的华文对这些学生来说是个挑战,因此政策一放宽后,他们都把握机会,尝试修读高级华文。况且新加坡正走向全球化,而中国的市场又有无穷的潜力,能够掌握华文是很实际的。”
一些传统英校如巴耶利_美以美女校,申请修读高级华文的学生也增加不少。该校往年只开办一班高级华文班,今年起将有超过两班学生修读高级华文。
教育部是在上月初宣布放宽修读母语的政策。政策放宽后,有意修读高级母语的学生不会再因为英文或其他科目成绩不理想而错失机会。
小六会考升读中一的最佳11到30%学生,只要母语取得A*、高级母语获得优等(Merit)的成绩即可修读高级华文,英文成绩已不再有任何影响。
虽然放宽后的母语政策也允许学校让合格的中二和中三生转修高级华文,不过这些人数还是不比中一生多。东区的高级华文中心—义安中学修读高级华文的学生增加了42名,当中有31人是中一生。校长蔡初发说:“语文学习是由浅入深,要选修高级华文,其实是越早越好,因此转修高级华文的大多还是中一生。”
教育部放宽母语教学政策,也包括让更多学习华语有困难的学生修读华文B。以往学生是在中三、中四转修华文B课程,如今他们在进入中一时就能上华文B课程。不过大多受访的学校表示修读华文B的中一生寥寥无几,不超过10名。
伊布拉欣中学修读高级华文的中一生增加将近四成,从41人增加到57人,而申请修读华文B的只有一名学生。校长陈庆裕说:“我们会让想选修华文B的学生有更多时间搞好华文,再决定是否要转修华文B。”
巴耶利_美以美女校只接到两个中二生转修华文B的申请。校长江秀珠说,校方还是希望学生能先尝试普通华文,尽其所能,如果真的无法应付,再同家人商讨对策。
一些传统英校如英华学校(巴克路),华文B课程还是相当受学生欢迎。在170名符合修读条件的中一、中二生中,大约80人申请修读母语B,其中大多是修读华文B的学生。条例放宽后似乎较能吸引高年级学生修读华文B,受访的中学表示,这或许是因为中三、中四生已能确定自己的华文水平,而做出不修读普通华文的决定。圣希尔达中学校长陈秀凤说,作为华文B中心,它为中三、中四班级各开一班华文B,而修读华文B的中三生更增加了一半。
不过,面对激增的学生人数,高级华文中心和华文B中心必须多开几个班级才能应付需求。如何妥当地分配师资成了当务之急,因此校方希望教育部在人力资源方面提供更多支援。
高级华文学生大增,教育部师资不缺
母语教学政策放宽后,一些学校出现修读高级华文的学生显著增加的情况。教育部将适当地配置资源,并确保有足够的师资应付需求。
本报前天报道,母语教学政策自上月初放宽以来,更多中学生把握机会选修高级华文,一些学校选读高级华文的学生甚至多出一倍。不过,选修华文B的中一、中二生则没有显著增加。教育部代部长尚达曼昨天受访时表示,对于这个趋势并不感到惊讶,这是因为更多人已经意识到修读高级华文的好处。他说:“我也一定会鼓励那些有能力学生这么做。”
教育部目前还在研究学生转修高级母语和母语B的趋势。尚达曼指出,由于一些学生会先尝试修读普通华文,了解程度是否适合后才决定要不要转修别的课程,因此,修读高级华文或华文B的人数接下来还会有所变动。他说:“不过,我们不会设下任何既定的目标或百分比,我认为这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正确的处理方法是,让学生按能力学习,让他们从教育中受益。”
谈到师资分配的问题,尚达曼说,高级华文中心和华文B中心有能力应付需求。“我们将能配置资源,起码在今年内,我们不会面对任何困难。而且在年中,另一批教师也将从国立教育学院毕业,当中包括华文教师,我们将可以处理(修读课程的学生人数增加的)情况。”
教育部是在上月初宣布放宽修读母语的政策。政策放宽后,有意修读高级母语的学生不会再因为英文或其他科目成绩不理想而错失机会。小六会考升读中一的最佳11到30%学生,只要母语取得A*、高级母语获得优等(Merit)即可修读高级华文,英文成绩已不再有任何影响。
黄根成:政府不可能保证新加坡永不遭恐怖袭击
政府不可能打包票,保证炸弹袭击事件永远不会在新加坡发生。
为此,内政部长黄根成吁请新加坡人以现实和认真的态度看待恐怖主义的威胁,而不要假设政府有能力使新加坡完全免受恐怖分子的袭击。
他昨天在国会上总结打恐白皮书的三天辩论时,呼吁国人注意一个冷酷的事实:“政府不可能保证炸弹袭击事件永远不会发生。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可以作出这样的保证。”
黄根成指出,政府决意推行白皮书中所建议的实际可行的反恐措施。不过,这些措施不是铲除恐怖主义的“万全”办法,因为恐怖主义的温床是在其他的国家。
“因此,即使新加坡采取了严密的反恐措施,仍不可能杜绝这种跨越国界的威胁。”
反恐防恐工作人人有责
由于反恐和防恐的工作艰巨,黄根成希望国人认识到这项工作人人有责,而不要期望由政府负起全部的责任。
过去三天共有36名议员,包括三名反对党议员针对打恐白皮书进行辩论。他们一致赞同黄根成要求国会支持这份白皮书的动议。
黄根成在感谢议员对白皮书的支持时,担心一部分国人对恐怖主义的威胁掉以轻心,甚至不相信白皮书中所描绘的回教祈祷团的恐怖阴谋是真实的。
他说,这样的态度,将妨碍防范恐怖分子的工作。
下月起推行
全国安全意识计划
三巴旺集选区议员陈德镛和武吉知马区议员王家园参加辩论时曾指出,一些新加坡人质疑白皮书内容的真实性,或是对恐怖主义威胁,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
为了提高国人对恐怖威胁的警戒,黄根成表示,政府将从下个月开始推行全国安全意识计划(National Security Awareness Programme)。
这个计划的另一个目的,是教导人们如何应付恐怖袭击所造成的冲击。
然而,他说:“如果人民不认真看待恐怖威胁,无论政府推行了什么运动或国民教育计划,也不会产生实效。”
谈到国会辩论打恐白皮书的意义时,黄根成说,他希望这场辩论,能协助新加坡人认清恐怖主义的威胁,并且促使各个族群,更加积极地看待加强联系的必要。
他指出,政府发表白皮书,为新加坡人带来了一个公开讨论敏感的种族和宗教课题的机会,并且有助激发各族自我审视,进而加强互相容忍和互相信任的精神。
据黄根成的观察,在美国发生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之后,新加坡各族之间的对话和交往更加频密了,各族也热烈支持政府的各项计划,包括响应设立族群互信圈的计划。
他希望群众都能够更加自动自发,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促进各族群之间的了解和情谊。这是因为“族群之间的友好关系,不是政府下一道政令便可达到的”。
各族议员在三天的辩论中,都明确地支持政府打击恐怖分子的行动。同时,他们都指出,本地的回教徒是温和及热爱和平的,其他族群不应该对他们猜疑。
此外,大多数议员也认为,回祈团成员是受到外国恐怖分子的诱导,才干起危害社会的勾当。他们不是因为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打压,才参与恐怖阴谋。
国会已经休会,将在星期六(1月25日)复会。
李显龙总理在国庆群众大会上,强调要提升我国的服务水平
服务文化提升到国家大事的层面上,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关系到我国的竞争力,是新加坡应密切关注的当务之急。
二、分析提升服务水平的必要性:(为什么要提升服务水平?)
1、本地服务水准欠佳:
(1)服务员缺乏耐心,反顾客当透明人,不打招呼,没有以礼相待。
(2)服务员对商品的知识不足,一问三不知,没法应对顾客的询问。
(3)服务员很势利,先敬罗衣后敬人,对穿着光鲜的人热情招呼,相反则态度傲慢;顾客不买商品时,态度急转直下。
2、竞争激烈,而本地排名下滑:
(1)世界在急速改变,多数国家,服务业取得长足的进展。
(2)最新调查显示,新加坡在顾客服务水平方面的排名从几年前的十名以内,下跌到目前的第二十一名。旅客在我国的消费也在显著下滑。
3、服务水准同优雅社会是相辅相成的。
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是国民形象的代表,别人也常以他只的态度来评估我们国民的素质。服务业是一个国家的对外窗口,必须具备较高的水准。
三、怎样提升服务水准:
过渡句:如何提升我国的服务水准,公司企业、服务人员和顾客三方面,都有自己应扮演的角色:
1、公司应对服务员进行培训,提供产品知识介绍,并传达敬业乐业的观念。
2、服务员要真诚热情专业地对待顾客。要以自己的职业为荣,追求专业精神。
3、顾客也有责任。正如总理所说:好的顾客才能得到好的服务。
一方面,顾客要对服务员给予尊重,另一方面,顾客不能对不良服务一味容忍和宽容。
4、政府部门要树立榜样,为公众提供微笑服务。从政府部门开始,为服务部门和行业树立典范。
四、总结全文
总而言之,服务水准的提高已到了不得不加以重视的阶段。我们期待着有关业者都能明确其重要性,并通过努力,把这个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项目建设起来。
忧郁症会缠上任何人
台湾知名戏剧演员倪敏然传因罹患忧郁症而自缢逝世,让这个所谓的“隐形杀手”再度成为焦点话题。忧郁症患者一般或许会因为担心被视为精神病人而不愿坦诚面对自己的病情。而上网查询并做自我检测,或许可以帮助病患,为痊愈踏出第一步。
忧郁症历史渊源已久
目前,忧郁症已经是21世纪三大疾病之一。但其实,这个病症并非近年来才盛行。根据记载,希腊医学的创始者希波克拉底(Hippokrates)很早就开始研究忧郁症。而在西方的文献中,希腊罗马时期的专家学者一度将忧郁症归咎于“胆汁过多的毛病”。因此英文“抑郁症”说法"melancholy",就源自于希腊语黑胆汁"melaina chole"。
自古至今,大多数人仍然因为对忧郁症的误解而将之视为一种精神病,让这个病症染上了污名。其实忧郁症患者并非咎由自取,而这种病症,甚至可能会缠上任何一个人。
忧郁症患者并非咎由自取,而这种病症,甚至可能会缠上任何一个人。世卫组织的最新调查,至少有5000万名亚洲人患上了忧郁症。从这些数据不难发现,忧郁症并非是“遥不可及”的urban legend。
5000万亚洲人患忧郁症
忧郁症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只限于发达国家的文明病。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www.WHO.int/en)的资料显示,在一个社区里,有5%至10%的人因忧郁症而需要协助。而有8%至20%的人,在一生里会有忧郁症并发的可能性。据联邦德国心理治疗协会2002年5月公布的统计数据,德国忧郁症患者已达300万。
而世卫组织的最新调查,至少有5000万名亚洲人患上了忧郁症。从这些数据不难发现,忧郁症并非是“遥不可及”的urban legend。在亚洲国家,忧郁症或许仍然是禁忌话题。但近几年来,社会新闻不断传出因忧郁症而导致患者走上绝路的消息。传闻一代巨星“哥哥”张国荣、倪敏然等都因为患上忧郁症,没有及时接受治疗而丢了宝贵的人生。这些名人的不良示范令人领悟到忧郁症的破坏力,无疑让大众开始觉得有必要正视忧郁症。
正视忧郁症 避免被推向沮丧的深渊
任何人都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被这个病缠上。忧郁症的并发,通常都是几个生理和环境因素相互配合影响所造成的。除了心理和环境压力以外,忧郁症患者也因为脑中神经传导物质血清素(serotonin)不足,而陷入沮丧情绪当中。过去,心理病对社会或个人所造成负担和压力常常被忽印5壳埃睦砑膊。ㄓ怯糁丫现氐赜跋炝巳蛏缁帷>菔牢雷橹兰疲怯糁⒔2020年成为第二大病症,仅次于心脏病。
如果人们仍然不愿意面对、正视忧郁症所能够造成的破坏,那么这个病症将更容易有机可乘,侵蚀无助的患者,把他们推向深渊。
强化对忧郁症的敏感度
许多人常把忧郁症病人直接列为精神出状况的患者。这对自我评价(self-worth)很低的患者来说,无疑是非常致命的伤害。而这更令许多病患丧失求助的勇气,宁愿独自承受病魔的困扰。这不但可能延长痊愈的时间,更可能导致患者无法走出忧郁症的阴影。但在众人可以伸出援手前,患者本身如果能够意识到自己患有忧郁症,可能对接受疗程更有帮助。
许多网站设立了不少心理评估,让怀疑自己可能患上病症的人进行自我检测。台湾网站《心灵园地》,鼓励人们先自我测试,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明白自己的心灵是否出现问题后,才能够寻求治疗的方案。
同时,大众也应该强化对忧郁症病患的敏感度。如果察觉身边的家人或朋友有忧郁症症状,就应该及时给予适当的协助。根据不同网页所提供的讯息,一般上忧郁症患者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症状:例如,睡眠不足或过多,情绪容易受波动,体重变化,集中力不足,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自我认知非常薄弱,甚至有强烈自杀或自残的念头。
忧郁症并非不治之症
虽然忧郁症可能有再度复发的可能性,但这个疾病绝对能够治疗及预防。
一般人对忧郁症病患所面对的困境或许比较难理解,于是许多抵抗忧郁症的组织纷纷邀请了前忧郁症病患,以过来人的身份来协助患者。除了接受药物治疗以外,周遭人们的鼓励和扶持也能够让病患更快走出这个梦魇。
根据调查,忧郁症病患已有日益年轻化的趋势。就连在求学的年轻人,都有可能因为环境因素等患上这个棘手的病症。
当然,不论是家人与否,适当时候多一份关爱,少一份要求,对忧郁症病患无疑会是种无形的协助。除了纠正自己对忧郁症的错误观念之外,大家可以做到的,或许就是对身边的人多一份敏感。
如果可以及时察觉到身边的人被忧郁症困扰,也能够劝服他们提早接受治疗,甚至避免悲剧发生,不让自己有后悔的理由。
《联合早报》
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容易患上忧郁症
一、表达态度
这种社会现象实在令人担忧/震惊/感叹/感慨万分。
二、患了忧郁症的人有哪些表现?
1、精神不振、食欲不良,睡眠不好,容易动怒等。
2、自卑、缺乏自信,想自杀,找不到人生存在的意义。
3、给人的感觉好象变了一个人,有时不被家人或同事理解而造成人际关系的冲突。
三、为什么会得忧郁症?
1、工作人士社会压力太重,担心失业等。
2、各人对自己的期望太高,一旦达不到,便失去信心。
3、婚姻生活不如意,或情感上处理不当,对自己或孩子造成困扰。
四、患上忧郁症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轻者会干扰学习,影响正常的生活,产生负面的情绪。重者自轻自贱,对生活失去信心,自虐自残,走向自杀的道路,给家人和朋友带来巨大的痛苦。
五、我们该如何摆脱忧郁症呢?
1、多向朋友倾诉。
2、 媒体大力宣传,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报道出来,供大家学习。
3、家人之间多沟通。
六、总结全文
总而言之,只要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那么,不管人生旅途遇到怎样的风风雨雨,我们会勇敢地走下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永远是亮丽的风景!
青少年发生性行为年龄趋小
本地四辅导中心资料:
青少年发生性行为年龄趋小
黄向京 (2004-03-25)
本地四辅导中心--新加坡儿童会、学生辅导会、关怀和飞跃资料显示,青少年发生性行为的年龄趋小。
飞跃辅导中心社工吴淑薇说,青少年提早有性行为的现象会逐渐“正常化”。
本地青少年越来越早熟,不只公开自在谈性,发生性行为的年龄也趋小。
模拟照片(龙国雄摄影)
本地主要辅导中心--新加坡儿童会、学生辅导会、关怀和飞跃接受本报询问时,一致认为,社会风气越来越开放,互联网资讯流通,青少年对于性信息接触更多,不再躲闪,更敢去做。
谈性不再是禁忌
新加坡儿童会最近在处理104名16岁以下问题少年个案中发现,33名有性经验,10名有数个性伴侣。这些少年都是父母亲无法管教而交由儿童会处理。
飞跃辅导中心每年每100个青少年案例中,有性问题的约占5%。一般是父母发现孩子有偷窃、贩卖光碟或性等问题,“挟”他们往辅导中心寻求咨询。这些13到17岁的青少年需要参加中心的引导计划与露营活动。
一般青少年的性行为现象,尚未有全面的调查报告。不过,有三个分会的学生辅导会资料显示,每个分会每月处理100个青少年(13到17岁)个案中,有一半是有两性关系的烦恼,30%有性经验。
最令有7年辅导经验的社工林婉莉吃惊的是:青少年发生性行为的年龄平均趋小,3年前是16岁,现在是13岁。
她说:“少年男女更早有异性朋友的烦恼。以前谈性是禁忌,现在青少年之间公开谈性,性交、阴道、阳具等字眼挂在口头上。他们对性的好奇心越来越强烈,也敢去做。他们跟异性朋友,一个或多个伴侣发生关系,甚至与网上结交的陌生人在酒店或停车场进行性行为。”
性问题比学业问题严重
关怀辅导员郭丽芳也说:“青少年性问题比学业问题还严重。社会的结构已不一样,媒体有更大的影响力。有些父母从电脑里发现孩子的裸照或性感照,或发现孩子带男女朋友回家,非常担心会‘闹出人命’,要挟孩子来中心接受辅导,但孩子不肯来!”
飞跃辅导中心社工吴淑薇处理过十多个青少年性行为案例,大多是:婚前发生性行为、怀孕堕胎、有多个性伴侣、在网上有性交易行为等。
她说,若比起西方社会,或中港台社会,本地青少年的性行为目前还好,不过,估计未来五到十年问题会变得严重。青少年乐于尝试,提早有性行为的现象会逐渐“正常化”。
学生辅导会到学校举办性启蒙教育的年龄也有提前的趋势,以前对象是中一,现在青少年过早发育,转向小六学生推广正确的性信息。飞跃辅导中心也把WAIT计划(为什么会受诱?)带进工艺教育学院(ITE),反应不错。
青少年若有问题,可拨热线:
*关怀800热线:1800-3535800
*学生辅导会(金文泰):67786867
青少年为何早尝禁果
总结辅导员与社工分析,青少年早尝禁果的理由是:
·性好奇与性冲动。青春期生理与心理的正常反应。若家里父母对性只字不提,青少年容易从互联网、报章与杂志得到不良性资讯。
·同辈压力。少年男女面对同辈的压力:你怎么还没试一下,不敢啊?少女也会借有多个男友来炫耀,显示自己很有魅力;少男则把性当征服。
·异性朋友压力。青少年以为爱情等于性,为了不让对方失望而做爱。女孩子以为爱一个男人,就要付出自己的身体。
·家长忽略。无论富贫家庭,都会有青少年问题。家长工作忙碌,没时间陪孩子,或与孩子缺乏沟通。
·社会开放。媒体流通,性资讯容易获取。
怎么抗拒诱惑?
青少年该怎样抵抗性诱惑?
辅导员传授:
·一次性的快感,造成更多的压力。对性好奇与冲动并没有错,但不一定要尝试,而是自我克制。有性反应很正常,一个人解决,总比两个人一起解决好。
面对同辈压力,青少年应建立自我认同,稳定立场,不受外在影响。
少男可多做运动或参加团体活动,发泄多余精力。少男若与未成年少女(16岁以下)发生性关系,有可能导致怀孕,或面对法律问题,误了前程。
·少女应该认清:性不等于爱情,也不能挽留爱情。
感情受骗,加上不是处女,会自暴自弃,对性越来越随便,难以自拔。更糟的是,以性来进行报复。辅导中心的立场是:不鼓励婚前性行为,青少年应洁身自爱,把最好的留给结婚对象。
·无论学校或家庭,都要传授青少年正确性知识,避免不良信息有机可趁。
家长该怎么做?
飞跃社工吴淑薇强调,辅导员不可能一辈子跟着青少年,父母亲应该扮演他们的角色,引导青少年度过青春期的躁动与不安。
一般家长都是孩子出现问题才后知后觉,最担心出了人命,或面子挂不住,显得生气。辅导员认为:家长必须控制住情绪,讲道理不管用,要很有耐性,用很正常的心态去处理。
关怀辅导员郭丽芳说:“孩子对性有好奇心很正常,问题是父母怎样引导,把性变成开放话题,消除过多的好奇心。”
关怀辅导中心特地推出“青少年的父母”课程,把家长带到乌节路的迪斯科一带青少年最爱流连的地方,让他们了解青少年的次流行文化,并解释青春期身心理发展结构的特点。郭丽芳说:“青少年需要有人引导他们,需要有人陪他们走过青春期的躁动与不安。”
Thursday, March 23, 2006
协助青少年化解压力
新学段开学的第一天,就听到了一名小学生一名中学生在同一天内坠楼身亡的消息。不管背后是一个怎样的谜团,一棵幼苗还没成长就夭折了确是令人心碎与难过的,特别是死者的亲人,他们的哀痛更是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儿童、青少年自杀事件,过去也时不时会发生。笔者写稿投函给报馆有十多年了,但至今未触及这个话题,一是担心媒体过多的负面消息,万一被渲染,反而让更多人有样学样,会使情况更恶劣;一是怕无意间造成对亡者亲人的伤害。
以一般常理来说,儿童应该是单纯朴实、年少不知愁滋味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天塌下来有父母为他们顶住,又有什么事让他们承受不了,而去寻短见呢?如果因无知、任性模仿电视、电影情节,哪真是又悲哀又无奈的事。
可另一方面,从统计数字也显示了,我们的儿童与青少年也与成人一样,其压力指标也在不断上升。压力,我想只要是活着都会有的;造成压力的因素也可以是千种万种的。如果整天把压力当口头禅挂在嘴边,反而增加压力。
学习抗拒压力、化解压力,才是自我解救之道。儿童、青少年,在这一方面,是须要成年人多一些扶持的;解压的工作不能完全推给社会工作者、义工;家庭成员,亲友师长都有责任及义务这么做。
如果能够为身旁的人提供疏导压力的管道,花一点时间跟有压力的人沟通,借出耳朵,倾听一下他们的心声,表示同理与同情,再进行适当的劝解,相信有一些不幸的事件与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有些青少年、儿童仗着父母亲的宠爱,动辄要死要活,迫使父母亲依从他们,以达到目的。我当义工碰到的个案及认识的人中也时有所闻所见这种事情。这种畸形的现象,恐怕与孩子人数少、父母亲过度溺爱与放纵孩子多少有关系。
我认为环境过于安逸的人,承受压力的能力相对会削弱,温室里的小花更不必说。家长们若想帮助孩子们解压,除了深入了解孩子的实在的能力之外,也应该向他们灌输正确的生命观与价值观,为他们抗拒压力加强能力。
《联合早报》
一种文化 两种语言
李嘉俊
拜读了早报于2月8日的“新天地”版“新中词语”里关于咖啡乌浓与不浓的用语,为免那些不太懂华文的年轻人和正在求学的学生有所误解,笔者觉得该文章有纠正的必要。
在“新中词语”这篇文章里提到本地人说咖啡乌是“厚”和“薄”,而在中国是讲“浓和淡”,笔者要指出的是,厚和薄并不是华语而是方言。
咖啡店泡咖啡乌都是半杯咖啡乌半杯水,这是适中的,要浓就咖啡乌多一点,水少一点,薄应该称为“不要太浓”。说咖啡乌“厚”或咖啡乌“薄”,这是福建话,是方言。一般没有人用华语说“咖啡乌厚”或“薄”的;若是用华语,应该是这样的:“老板,给我一杯咖啡乌要浓一点。”或是“不要太浓。”
浓,福建话和潮州话叫“厚”,不要太浓就叫“薄”。你跟福建人或潮州人讲方言,如果说“咖啡乌浓”或“咖啡乌淡”,会不会觉得怪怪?
中国文化几千年,华文只有一种,但不同籍贯却有不同方言和不同用词。新加坡人讲话总喜欢加上一点方言。闽南、潮州方言里的“厚和薄”,便是华语里的“浓和淡”。
精英且精华
精英且精华
艺人梁智强演出脱口秀时,形容英校毕业生是“精英”,华校毕业生才是“精华”,可惜是“最后的精华”。李显龙总理日前在国庆群众大会演讲中表示他不同意梁智强的看法。总理认为,正在上演的绝不是“最后的精华”,而是“最好的精华”的第一集,“好戏还在后头”。
总理当晚没有机会详细畅论如何“好戏还在后头”,于是,一些人未必信服。然而,能跳出“小气候”局限而看到大势所趋的人,一定不会对总理的判断感到惊讶。
世界正在发生空前急剧的变化,如果本地“最后的精华”是根据自己20年前、30年前甚至40年前的落寞经验来论断未来,谬误必然是以千里计。
新加坡是在世界冷战进入最高峰的时候建国,“英校生”与“华校生”无可避免地被语文与意识形态隔开,那是大时代里无可奈何的现实。当年的大环境决定了 “英校生”得到更顺利的发展。后来,一些“华校生”家长生怕孩子步自己失败后尘,甚至极端到不让孩子学习华文、不让孩子阅读华文书报。然而,现在这些家长恐怕须重新想想:华文环境是会继续缩小到最终彻底消失?还是40年下滑趋势正撞到谷底,即将反弹回升?如果判断再次错误,他们的下一代将会付出代价。其实,完全不必小看自己。
看看韩国,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它的最大贸易伙伴,它的经济高速发展,最新的现象是数以十万计的韩国人正抓紧时间“补学”汉语(华语)。英语当然还是最多韩国人学习的第一外语,但是,去中国留学现在是仅次于赴美留学的选择。今年,韩国人到中国留学估计是5万人。首尔的大街小巷涌现各种汉语学习班广告。韩国人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几乎意味着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据中国官方预计,到2007年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学生人数将激增到1亿。有近100个国家的2300多所大学开设了中文课程。世界各地的学生正源源不绝地涌向中国留学。有媒体报道,巴黎街头有一广告:“学汉语吧,那意味着你未来几十年内的机会和财富”。我们不必亲眼看到这个广告,美国著名投资家詹姆·罗杰斯(Jim Rogers)就是这么提醒世人的:“让孩子或孙子学习华文,因为那将是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语文”。难怪美国各大学的中文课程都爆满。美国权威财经报纸《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等都开设了中文网页,连美国国务院都不得不如此。客观现实是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中国目前大专院校在校学生大约2000万人,每年毕业生200多万人,未来几年增势更大。我们将会发觉自己被一个巨大无比的华文环境所包围。但是,不要搞混了,我们不是要用华文跟中国人竞争,我们是要用华文跟全世界竞争。兼通华文的新一代新加坡青年将拥有最大优势。李光耀资政说过,新加坡处于伟大文明及文化的交汇点,百多年来一直都是扮演东西方桥梁的角色。我们的新一代没有理由自毁一个现有桥头。
专家提醒我们,英语并不保证永远强势,在英语成为世界强势语文之前,拉丁语、法语、德语都曾经强势过。我们应该对华文的前景有新的认识,具有华文教育底子的父母应该眼光放远。跳脱“英校生”与“华校生”分野的新“精华”,尤其是“精英”兼“精华”者,发展空间将无可限量。
与此同时,我们无不翘首期待总理“好戏还在后头”的具体措施,使新加坡的年轻人不但精英,也精华,成为名副其实的双语、双文化的新一代,为新加坡在新的国际与区域环境里发挥更大的作用。
要养宠物先三思
游婉华
读了2月3日《联合早报》一则新闻——“不要爱我变成害我:动物防虐协会要替宠物说话”,有些感想。
据该协会的数据,它在2005年共收留了1万零342只不幸被人丢弃的小动物。而该协会所收留的宠物,只有极少数被好心人领养,其余的都难逃人道毁灭的厄运。
那些有意饲养小动物的国人应在事前慎重地考虑一番。别只因一时的冲动行事。
人总是喜新厌旧,要是家中的小宠物玩腻了,便顿时萌起将“眼中盯”除掉的念头,兴致勃勃地迎接另一只新宠的到来。
今年正逢狗年,有些国人购买小狗回家饲养,因深信小宠物能在新的一年里为他们带来好运;做生意的商人更希望爱犬能让他们生意兴旺,财源广进。只要做个有责任与爱心的主人,其实人人都有权利养宠物。
笔者有位邻居在家中养了只可爱的小狗,对它疼爱有加,每天傍晚不忘带爱犬到附近的公园散步。不料,自从家中添了个孙子后,便对爱犬不理不睬,对宠物的爱心早已将它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邻居现每天风雨不改地携带小孙子到住家附近的公园玩耍,而他的“旧爱”早已被遗弃,无家可归,终日在住宅一带徘徊。
这只狗因无人照顾而显得脏兮兮的,身上的毛又乱糟糟的,叫人不禁为它的遭遇感到心酸。近来,笔者再也没看到那只小狗的踪迹,生死未卜。原本以为可拨电通知防虐协会,怎料再也无法帮助它了!
重视“偶像”力量
重视“偶像”力量
● 姜蓓
读了7月8日吴俊刚先生的文章《当孩子崇拜杀人魔王》,感触颇深。
目前中学生不良行为、病态心理问题不少,例如,殉情自杀、打架斗殴、黑社会组织、校园暴力等等现象,给本来美好灿烂的花样年华蒙上一层惨淡的阴霾。
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是我们学校教育阵线的疏忽?是缺乏舆论群体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是缺少社会正义力量的牵引?
十几岁的中学时代正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开始树立、形成的时期,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由于生理成熟期的提前来到,以及对现代知识、信息吸收的丰富性、多元性,使得他们的身心结构处于成人期与少年期之交界的尴尬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叛逆性。
此时他们身上蕴集着潜藏的能量与爆发力,他们对外界充满了想像,有着很强烈的求知欲与挑战欲;他们渴望突破常规、有所新发现、张扬自我的个性与气质。然而现实生活中平凡的自己往往与愿望中的那个“超我”相反,每天过着平凡的日子。
那么,如何填补想像世界中偌大的空间?他们往往选择依靠明星偶像的力量。通过偶像的模范形象来加强自己的价值认同,同时也在偶像崇拜的光辉中分享到个人人生价值的成就感。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青少年在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抓住“偶像崇拜”这个教育思路,关注并及时引导孩子的偶像崇拜方向,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偶像坐标。
因为错误的偶像崇拜往往会严重导致孩子价值观的善恶混淆,使他们是非莫辨,黑白不分。例如新闻中的那个误将希特勒作为偶像来崇拜的例子就是很好的教训。
这些孩子往往缺乏正确的历史知识背景,又看了一些具有历史颠覆性的“戏说”电影、电视剧,才将戏剧中的“历史人物”信以为真,无视历史真相,不辨美丑与忠奸,“认贼作父”。
此外,现在很多孩子崇拜明星,只是为明星们出众的相貌、光鲜的衣着所打动,对他们的人品与作风视而不见。这样的评判标准难免流于“以貌取人”的肤浅,由此慢慢会形成日后为人处事时幼稚、片面的思维惯性。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偶像价值观呢?古语道:“读史可以明志”。自古以来学习历史典故是青少年成长学习的必修课,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让孩子们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历史观;并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偶像与为之奋斗的人生目标。最后在不断的生活砺炼中,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明善恶、辨是非,一团正气的纯粹的人、正直的人;将个人的精力与才华施展到人生正途上来。
真正的学问不是知识的多寡,而是做人的水平和处事的通达。为了让孩子们健康成长,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就要加强历史教育,使其从小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面的人生偶像作为成长典范。
如今现代社会中高智商犯罪的比重越来越大,那些危害社会与人民的恐怖分子中也不乏拥有高端知识与技能的高科技人才,但是他们的智慧所服务的却是有害于社会、人类的事情。于是知识助长了罪犯的气焰。邪恶的高科技也成为了人类社会中最恐怖、最可怕的毒瘤。
因此在一些是非曲折的关键问题上,一定要有正面的社会舆论导向,要有老师及长辈们给予他们正确的方向引导,以免孩子步入歧途。
赌客进赌场怎么管?
全国预防嗜赌理事会(National Council on Problem Gambling,前译全国嗜赌问题理事会)属下的咨询小组,将在两个月后同约100个团体对话,听取它们对于禁止赌客进入赌场的管制措施,特别是如何授权阻止有赌博问题的亲人进入赌场的意见与建议。
第一阶段咨询活动将在4月展开
第一阶段的咨询活动将在4月展开,小组预计会在一个月内与100个团体举行4到6场的闭门对话会。
这些团体包括宗教、志愿福利与基层组织,以及私人企业界的专业人士。
理事会收集这些意见后会整理上网,并邀请公众发表意见。整个咨询活动预料会在今年7或8月间结束,理事会过后将提呈报告书给政府。
全国嗜赌问题理事会前天发表文告说,随着国会上个月首次提出赌场管制法案,理事会认为现在是向公众征询意见,共同来探讨管制措施该如何推行和运作的时候了。
咨询小组由全国罪案防范理事会主席陈建勋领导,其他成员包括安永会计师事务所董事经理陈沈明媚、印度教基金管理局主席拉詹德南(S. Rajendran)、《每日新闻》总编辑昆杜沙达里(Guntor Sadali)、WBL企业集团通讯总经理孙舒珊及精神科医生洪永元。
陈建勋表示,小组欢迎各方踊跃提出意见。他希望通过这轮咨询活动,制定出一套简单及有效的方法,协助那些受嗜赌问题影响的家庭。
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长维文医生去年4月在国会上,提到推行可禁止赌客进入赌场的三大管制措施,除了赌徒家属可申请禁令外,其他两项措施包括赌徒申请自我排除,以及赋予全国嗜赌问题理事会权力,禁止有经济困境的人进入赌场。
未满17岁少年夜游父母将被通知--警方:新措施绝非宵禁
警察部队行动局局长甘泽铨高级助理警察总监,昨天针对近日来舆论的一些负面反应召开说明会,进一步解说这项新措施的落实详情。
甘泽铨强调,警方主要关注的是在偏僻或是经常发生罪案的地点游荡的青少年,而不是针对所有青少年,因此不是每一名深夜在外的青少年的家长都会接获通知信。家长接获通知后,可自行决定该如何教导孩子。
另一方面,警方也透露,这项新措施自本月中实施以来,当局还未发出任何一封通知信给家长。
在新措施下,17岁以下的青少年若晚上11时过后还在公共场所游荡,一旦被巡逻警员遇见,其父母或监护人可能接获警方的通知信。
书信内容将包括通知家长巡逻警察在何时何地碰到该名青少年,对方是否单独一人或成群结队,并且建议父母给予孩子必要的提醒,以免他们成为罪犯下手的目标,或因接触不良分子而误入歧途。
当局上个星期宣布实施这项新措施后,引来舆论批评,一些人认为管束孩子是父母的责任,警方无须扮演保姆的角色,另有一些人甚至把新措施解读为对青少年实行宵禁,或把深夜不回家的青少年等同于有犯罪倾向的人。警方澄清说,这些看法是对新措施的误解。
孩子夜游家长获通知 -- 警方:新措施是为了教育青少年防范罪案
警察部队行动局局长甘泽铨指出,一直以来,警员在执行巡逻任务时,除了截查形迹可疑的人之外,如果遇到青少年和成年公众,必要时也会上前和他们交谈,传达防止罪案的信息。
“例如,巡逻警员会到巴刹附近向老年人传达信息,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不要成为掠夺或欺骗罪案的受害者。”
他指出,青少年最常成为纠众闹事、掠夺以及非礼罪案的受害者,一些罪案不只是失窃财物如手机这么简单,还可能造成身体和心理创伤。警方希望通过这个新措施,避免青少年陷入这种险境,有效地预防罪案。
他说,主动向公众了解情况及传达防范罪案的信息,是警方社区巡逻制度下的重要环节。这个新措施的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提出的,通知家长的做法也是青少年罪案防范教育的一部分。
被捕青少年虽减但比例仍高
警方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被逮捕的青少年有4594人,比前年的5010人微减8%。4594人占了去年被捕者总数的22%,虽然比前年少了四个百分点,但是仍比全国15%的青少年人口比例高出许多。
甘泽铨重申,青少年问题不容忽视。实际上,警方一直与学校、青少年团体和社区机构紧密合作,通过教育和各种计划,加强青少年防范罪案的意识。
警方发言人回答本报询问时透露,这个新措施本月中由一个邻里警局开始实施,最终将推广到所有邻里警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需要警方发信通知家长的个案。
多数家长赞成警方做法
有学生认为“干涉自由” 杨荣发
对于17岁以下青少年夜晚11点还在外游荡,家长有可能接获警方通知信的新措施,民众反应不一。
受访的家长大都对这项新措施表示赞同,认为这将有效阻止青少年犯罪。然而,有些学生却觉得警方的做法干涉了他们的自由。
家庭主妇简彩云(46岁)说:“现在许多父母都外出工作,无法抽出时间监督孩子,如果警方可扮演‘多一只眼’的角色,将能有效避免青少年在外学坏、误入歧途。”
另一名家长郭德发(50岁)则说:“我认为这项措施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过于严厉的话,可能会引起青少年的反弹,以致弄巧反拙。或许把时间延迟到深夜12时,对青少年来说比较容易接受。”
郭德发也建议,警方如果发现青少年迟归,并可能涉及犯罪活动或成为歹徒的目标时,应该立即打电话通知家长。这个方法比发信通知更快捷有效。
虽然有些学生也赞同警方的新措施,但也有些学生反对警方干涉青少年回家的时间。他们认为,这样等于侵犯他们的隐私和自由。
初院高一生赖显谆(16岁)就认为,这项新措施太荒谬了,青少年几点该回家,应该是家长和儿女之间的协议,警方不应该介入。
“况且,一个少年深夜在外不回家,并不代表他们就可能会学坏。警方在街上巡逻时,会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哪些迟归的学生会学坏,哪些不会呢?”
Friday, March 17, 2006
话题练习(二)
背景:1史密斯街将发展成为美食街,有流动街边小贩摊位。
目的:1恢复牛车水旧有的面貌;
2促进牛车水的活力;
3吸引旅客到来。
隐忧:1卫生问题;
2交通拥挤。
7. 职业与教育展
背景:1在新达城博览中心举行的常年活动。
目的:1促进学生对各行业的认识;
2协助学生确立自己的志向及目标。
8. 艺术教育计划
背景:1部分学校提供艺术教育计划。包括邀请剧团到校表演,邀请作家指导学生写作等。
目的:1增加学生接触艺术活动的机会;
2提高学生对艺术活动的兴趣;3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9. 新电视频道的启播
背景:1报业传讯的新频道:优频道
好处:1有竞争,才有进步;
2提高节目的素质;
3增加观众的选择。
隐忧:1恶性竞争。
10. 修读第三语文者多数半途而废
背景:1超过四分之三的学生半途而废。
原因:1功课压力;
2学校与语文中心的距离太远;
3缺乏使用的机会。
话题小练习(一)
背景:1街头卖艺不须申请准证。
好处:1给予残障而有一技之长者谋生的机会;
2提供国人鉴赏艺术的机会;
3促进旅游业。
隐忧:1表演水平;
2阻碍交通;
3影响市容。
2. 夜间巴士服务
好处:1方便当夜班者及夜归者;
2不须搭德士,节省金钱。
隐忧:1青少年夜归。
其他:1会否影响德士司机的生计?
3. 成立体育促进委员会及体育学校
背景:1圣公会中学已有体育班。
目的:1提高我国的体育水平;
2培养世界级的体育选手。
隐忧:1家长的态度;
2体育选手退休后的保障。
4. 探险家远征北极失败
背景:1邱瑞昭为完成探险大满贯而远征北极,因为受伤而失败告终。
5. 文化遗产节
背景:1提供到历史古迹一日游的活动,对象包括国人及旅客。
目的:1促进国人对我国固有文化及历史的认识;
2吸引旅客到来。
全面防卫 人人都应参与
学习救生技能,以在紧急时刻向别人施以援手;时时保持警惕,察觉到可疑事物时及时通知当局;认真对待战备军人责任,为国家安全作出贡献,这些都是你我所可能扮演好的角色。
在日益复杂的国土安全环境中,恐怖主义持续威胁着新加坡。把全面防卫(Total Defence)概念从国家及理论层面转化为个人日常生活实践中所能做的事,是今年全面防卫运动的主要信息。
国防部是主导今年全面防卫运动的机关。在前天的记者会上,国防部中央国民教育司长苏钊耀指出,为强调今年的主题_“全民参与”(It’s not complete without you),主办当局将着重突出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伙伴关系,使公众了解保卫新加坡不只是制服军警,及相关政府安全机构的责任。
自1984年推行,并强调保卫新加坡人人有责的全面防卫运动,今年进入第20年。苏钊耀说:“回顾这19年来的成果,全面防卫运动已相当成功地提高了公众的国家安全意识,特别是在当前的情况,全面防卫在反恐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应对模式。”
另外今年国防部关于全面防卫运动的活动重点将是个从本月14日开始,为期9个月的大众传播宣传活动。它通过一系列电视、报章、电台和巴士广告传达全面防卫信息。
副总理兼国防及安全统筹部长陈庆炎博士将在本月14日(星期六)上午,在新达城为今年全面防卫运动主持推介仪式。此外,新达城在本月14日及15日也将举行两天的全面防卫展览会。除让公众了解他们在全面防卫方面的角色,也让公众见识各反恐机关的装备和特长。新加坡武装部队生化武器、辐射性物质、爆炸物防御团长何刚伟上校表示,该单位将首次展示他们特有的一些配备,如保护工作人员,在具生物化学物质威胁的环境中活动的自行呼吸器,以及具备侦察炸药及化学物质的机器人等,让公众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工作。
警察部队行动局副局长(发展)黄月珍警监透露,警方将通过展览介绍各部门行动能力。公众将有机会获知一些鲜少曝光的单位,如警察特工队和空中警卫的工作和训练情况。据了解,主办当局预计将会有约5万人到新达城参观全面防卫展览会。
民防部队公共事务局局长苏_士中校说,配合全面防卫运动,民防部队将在14日和15日在后港10道421座组屋举行代号“社区精神”的民防演习,展示民防部队应付恐怖攻击的反应能力。演习也将与居民配合,启动室内应对防护措施(In-place Protection)。民防部队也会在本月13日中午12时05分,在全岛鸣响“重要信息”警报信号。
2月15日是新加坡在1942年为日军攻占的纪念日,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将连同外交使节、前战俘、社团与宗教团体代表等,在美芝路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前悼念日治时期死难人民。我国每年的全面防卫日,定在2月15日,那是新加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沦陷的日子。
加紧对付蟑螂、老鼠和蚊子等 新加坡OK要“为民除害”
国家环境局今年将加紧控制和对付蟑螂、老鼠和蚊子等害虫,避免病毒有机会入侵,破坏我国的公共环境卫生。
环境发展部长林瑞生认为,由于无法预知什么病毒会在什么时候、通过什么管道入侵,环境局的策略是打全面战和持久战,从每一环节提升本地的环境卫生。
另外,我国的东北部岛屿例如乌敏岛,也将是当局强化环境卫生工作的地点。环境局人员将到这些外岛视察,研究如何提升岛上的公厕与其他公共设施的卫生水平。
林瑞生昨天到宏茂桥中心视察咖啡店公厕后接受记者访问。他说,咖啡店和公厕一直是我们环境卫生最弱的环节之一,多年来让环境卫生人员感到头痛。
环境局去年展开新加坡OK计划,获得业者和基层领袖的支持,使咖啡店和公厕的清洁水平提升了不少。至今,已经有91%的公厕获鉴定为OK。
林瑞生说:“可是,病毒会不断‘寻找’最弱的一环入侵,因此我们必须尽力强化我们环境卫生的每一环节。” 因此,新加坡OK计划将从提升公厕和饮食场所的卫生水平,扩大到控制蟑螂、老鼠和蚊子等可能危害环境的害虫。林瑞生指出,要对付这些害虫,一个主要方法是切断它们的食物来源,教育饮食场所业者和公众,如何妥善地处理食物废料。“例如,如果垃圾桶太小,食物垃圾就可能溢出桶外,弄脏地板,引来害虫。如果桶盖设计不好,一些害虫也可能‘到访’。”
在谈到乌鸦、八哥和鸽子这些公众常见的市鸟时,部长强调,目前没有证据显示这些鸟儿可能传播禽流感病毒。不过,环境局会继续加强控制工作,避免这些鸟儿引来环境卫生问题。环境局3年前开始射杀乌鸦,本地乌鸦数量从当时候的12万只,锐减至目前的少过3万只。不过,林瑞生表示,政府不可能过度射杀乌鸦,以致影响自然生态的平衡。“如果新加坡连一只乌鸦也没有,我们就会面对八哥繁衍的问题。到时候,我们该做什么?如果又展开射杀行动铲除八哥,其他问题就会产生。” 他呼吁公众负起保持环境卫生的责任,妥善处理吃剩的食物,以及不要胡乱喂养鸽子。部长昨天也宣布,以咖啡店为对象的厕所翻新计划,将延长至今年年底。这项计划原本于去年底结束,翻新对象是本地800多间组屋咖啡店的厕所,和550间战前店屋咖啡店的厕所。
在厕所翻新计划中,政府与咖啡店业主各分担一半的翻新费用,以5000元为顶限。至今,已经有320间咖啡店参与计划。
色情网危害青少年咨策团将与更多团体助家长教孩子安全上网 早报:10/2/2004
互联网家长咨策团主席林李卡美表示,最新展开的调查结果让他们更了解家长和青少年对互联网的态度,也显示了咨策团必须获得其他团体的协助,才能更有效地展开教育工作。她说:“我们需要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合作,尤其是与青少年团体商讨策略,因为他们最了解青少年的心理。” 她透露,这些团体包括社会发展及体育部、回教社会发展理事会(MENDAKI)、触爱社会服务(Touch Community Services)。
林李卡美也说,咨策团今后也将根据调查结果,锁定几个特定的范围进行教育工作,例如,他们计划为13至15岁的青少年及他们的家长展开更多宣传活动。
由互联网家长咨策团(PAGi)去年所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本地青少年在互联网上接触到色情内容的情况,远比家长想像中的还要严重。
另外,国立教育学院心理学助理教授廖坚辉也指出,这次调查的其中一个发现是,如果家长能够为子女定下有关浏览互联网的条规,那有助于避免子女与陌生人见面。他说:“如果家长不准子女与‘网友’会面、不准他们上聊天室,以及不准他们随便提供个人资料,那将可大大减少他们与陌生人见面的机会。”
国立教育学院社会及教育心理学副教授邱楚英博士补充,家长必须记得这个年龄层的孩子会比较叛逆,因此最重要的,还是采取有效的方式和子女沟通。
本地66%青少年浏览过色情网站● 张嘉玲 早报:10/2/2004
由互联网家长咨策团(PAGi)去年所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访家长当中,只有两成以为他们的孩子有上色情网站。实际上,接受调查的青少年当中,有66%承认他们曾经接触过互联网上的色情内容。
这显示了,本地家长对子女使用互联网的了解出现了相当大的偏差,家长们并不知道孩子正从互联网上汲取不良的资讯。
另外,调查也发现,在接触过色情网站的青少年当中,有12.2%承认他们是故意寻找这类内容,另外53.5%的青少年则表示他们是在上网时无意接触到色情网站。
对于这些调查结果,国立教育学院社会及教育心理学副教授邱楚英博士昨天在记者会上指出,家长需要与孩子多进行这方面的沟通,来纠正偏差。她说:“家长必须重新检讨他们管教子女的方法,在这个科技世代,传统、守旧的管教方式似乎已经起不了什么作用了。”
除了不知道孩子上色情网站以外,超过一半的受访家长表示他们有和子女一起上网,但只有34%的受访青少年表示有和父母一起上网。
这次接受调查的共有1500名家长和1124名来自10所学校、年龄介于12至17岁的青少年。
除了新加坡以外,其他国家如挪威、瑞典、冰岛、丹麦及爱尔兰也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展开类似的调查,调查由欧盟一个推广互联网安全的行动小组SAFT(Safety Awareness Facts and Tools)所主导,本地的调查则是由媒体管理局资助。
除了邱楚英,其他两名负责调查研究的学者是南洋理工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汪炳华副教授,以及国立教育学院心理学助理教授廖坚辉。邱楚英指出,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13至15岁的青少年最容易因接触到不良的网上资讯而危害到自身安全。
有27%的受访本地青少年表示,他们曾经与超过6个在互联网聊天室认识的人约会见面,这个数字远比欧盟国家和爱尔兰的15%来得高。不过,邱楚英也提醒,这有可能是因为新加坡地方较小,见面也比较容易。值得一提的是,在与网上陌生人约会的青少年当中,超过七成是男生,女生则占了三成。邱楚英也发现,14岁这个年龄的青少年是最容易被互联网所影响的一群。调查显示,无论是故意浏览色情或暴力网站、或与聊天室的“朋友”会面,14岁青少年的百分比都比其他的年龄高。
至于家长方面,超过六成认为他们需要获知更多有关互联网安全的讯息。超过一半的家长也认为,维持互联网的安全,应该交由互联网服务供应商(ISP)负责。一般家长也认为,要确保孩子安全浏览互联网,学校教育比其他方法来得更有效。